李其瑞法理学课件
(二)中国古代法律作用的“儒法之争” 儒家推崇“无讼是求”和“瘅恶彰善”,但并非 不要法律。“无讼”不同于“无狱”,“讼”指 民事诉讼,“狱”指刑事诉讼。 法家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要用利益、 荣誉来诱导人们。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 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法律可以“定分止争 ”、“兴功惧暴”。
(三)当代的争论——法治范畴内的法律利弊问题 (三)当代的争论——法治范畴内的法律利弊问题 20世纪法治主义占主导地位,对法律利弊的争论 20世纪法治主义占主导地位,对法律利弊的争论 转向了法律局限性问题的讨论。 菲利普. 菲利普.黑克的利益法学:批判概念法学“实在法 无缺陷”的理论假设,法律规范是立法者为解决 各种利益冲突而制定的原则和规则,法官在作出 判决前必须搞清该规则所保护的利益,这样,法 官就产生了对成文法的依赖性。当法律没有规定 时,法官就会无所适从。所以,法官就要善于发 现法律,通过法官的合理解释寻求解决利益冲突 的办法。
六、后现代法学
后现代或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起源于十 九世纪五十年代,原仅指称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 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才 被广泛运用于哲学、艺术、社会学和法学等诸多 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强调世界自身的多样性 ,反对、否定和超越以现代性或现代主义为基础 的理论取向和思维方式。
主观意志性:意志说是西方法学传统,包括“神意说”和 “人意说”,马克思的意志说由意志——统治阶级意志— “人意说”,马克思的意志说由意志——统治阶级意志— —统治阶级整体意志——国家意志构成 统治阶级整体意志——国家意志构成 物质制约性: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 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一、先于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二、人 自身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人口的生产、生产资料和 生活资料的生产,合称为“两种生产理论”) 不仅要认识到法是主观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的统一,还要 注意法的相对独立性问题,法也要受到经济以外其他因素 的影响
实证分析方法的理论特色
第一,方法论的“纯粹性” 第二,法学科学化的努力 第三,事实与价值的区分
对实证分析方法的批判
第一,完全排除价值,导致法律只有躯干而无实 际内容 第二,没有能够摆脱事实与价值的理论预设 第三,把法律当做自给自足的逻辑统一体只能是 “理想”
3.社会分析方法 3.社会分析方法
社会学方法认为法律既是一种静态的官方文件, 同时又必须在社会中予以实施由此造成对法律问 题的分析,既可以从规范层面,也可以从社会角 度来进行 社会分析方法的核心范畴 第一,“活法” 第二,经验 第三,社会利益
三、法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价值方法 1.价值方法 一种从价值入手,对法律进行分析评判的研究方 法,其追问的基本问题是“法律应当怎么样?” 价值方法的基本假定 第一,自然高于人为 第二,人类必有共性 第三,普遍的法律才适合人类的天性
价值方法的意义
第一,它促成了立法事业的发展 第二,它以自然法等价值观念作为法律渊源之一 ,拓宽了法律渊源的范围,弥补了法律的空白 第三,在司法领域,价值判断是确立法律责任的 基础 第四,由于它预设了法律的终极价值,因而具有 强烈的批判功能 第五,它可以塑造法律人的追求“善法”品格
第一讲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法理学的词源与词义
汉语中的“法理学”一词英语为“Jurisprudence” 汉语中的“法理学”一词英语为“Jurisprudence” 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和法学家边沁1782年撰写的《 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和法学家边沁1782年撰写的《法理学 定义的界限》 定义的界限》,提出把实在法作为法学研究的对象,但其 手稿直到1945年才被发现。 手稿直到1945年才被发现。 奥斯丁1832 奥斯丁1832年的《法理学范围之确定》有更为广泛的影响。 1832年的《法理学范围之确定》 汉语中的“法理学”也与legal philosophy即法哲学有关, 汉语中的“法理学”也与legal philosophy即法哲学有关, 1796年德国法学家胡果开设法哲学课程。 1796年德国法学家胡果开设法哲学课程。 1881年日本法学家穗积陈重在东京帝国大学开设法理学, 1881年日本法学家穗积陈重在东京帝国大学开设法理学, 并传入中国。 新中国建立之初,受苏联影响称为“国家与法的理论”。
第二讲思考题 1.试述西方三大主流法学派的主要观点 1.试述西方三大主流法学派的主要观点 2.经济分析法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 2.经济分析法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 3.评析后现代法学 3.评析后现代法学
第三讲 法学方法论
一、法学方法论概述 法学方法论原理 方法:构筑主客体之间的桥梁 方法发展的三个阶段:“本体关注”——“主体 方法发展的三个阶段:“本体关注”——“主体 关注”——“方法关注” 关注”——“方法关注” 关于方法本质观点有三: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和 主客观相统一的观点
第三讲思考题
1.辨析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 1.辨析法学方法与法律方法 2.为什么有人主张在法学研究中要剔除价值判断? 2.为什么有人主张在法学研究中要剔除价值判断? 试评析这种观点 3.法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与实证分析方法的理论特 3.法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与实证分析方法的理论特 征是什么?它们各自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又是什么 ?
二、法的作用
(一)西方早期关于法律作用的两大思想源头 柏拉图:贬低法律的作用,认为法律是一种有缺陷 的事物,必须借助于其他力量才能发挥作用;注重 行政的国家要依靠最出色的人来管理,而不是法律 。人生来就不平等,可以分为金质(统治者)、银 质(辅助者)、铜质(工匠)、铁质(农夫),正 义就是每个人都“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亚里士多德: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由于人会把 兽欲混入政治,最好的人在执政中也难免有偏差, 法律虽然不能完备无遗,但可以免除一切情欲的影 响。
二、法理学的定义和特征
法理学是一个运用哲学方法研究法律基本问题的 学术门类,广义的法理学就是法哲学,法哲学也 就是法理学 法理学有下述三个特征: 法理学研究的是一般性的法律问题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疑难性 法理学是哲学方法在法学领域中的运用
三、法理学的学科意义:科学、价值与批判 法理学的学科意义:科学、 使法律认识价值化 对法律认识和法律实践的检视与批判 使法律认识体系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第一讲思考题 1.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部门法学 1.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部门法学 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区别? 2.如何认识法理学的学科意义? 2.如何认识法理学的学科意义?
第二讲 法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自然法学派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 《斯格拉底之死》。 斯格拉底之死》 古罗马:西塞罗对自然法理论的体系化。 中世纪: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托马斯.阿奎那《 中世纪:圣.奥古斯丁《上帝之城》、托马斯.阿奎那《神 学大全》 学大全》。 近代古典自然法学派 二战后的新自然法学派
法学方法论的意义
第一,法学方法论是不同法律思想和文化沟通的标识 第二,注重法学方法论可以反思以往的极端化认识 第三,法学方法论是法理学学科意义的显在表现
二、法学方法论的历史演进
西方法学方法的三阶段:本体论、认识论、语言 论 中国法学方法的四阶段:先秦子学、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之学)、宋明理学( 理气一体说)、明清实学(经世致用之学) 中国当代法学方法论的反思:走向开放的法学
第四讲 法的本体论
一、关于法律本质的几个问题 (一)法律本质问题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柏拉图的“洞穴假说” 康德对本质与现象的划分 黑格尔对本质与现象的整合 (二)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法学 非本质主义法学的基本特点 本质主义法学的认识论意义:整合知识、追求终 极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法学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本质的基本观点
法理学专题
讲授人:李其瑞 教授 讲授人:
本课程参考书目
1.【英】劳埃德:《法理学》,许章润译,法律出版社2007 1.【 劳埃德:《法理学》,许章润译,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 2.【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 2.【 韦恩.莫里森:《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 桂林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桂林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德】魏德士:《法理学》,丁小春 吴越译,法律出版社 3.【 魏德士:《法理学》 2003年版。 2003年版。 4.【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 4.【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 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版。 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版。 5.张文显:《法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张文显:《法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6.李其瑞:《法学研究与方法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6.李其瑞:《法学研究与方法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版。
四、统一法学
统一法学,也称综合法学或一体化法学(Integrative 统一法学,也称综合法学或一体化法学(Integrative Jurisprudence),是美国法学家杰罗姆.霍尔于20世纪40年 Jurisprudence),是美国法学家杰罗姆.霍尔于20世纪40年 代提出的,旨在推动各主要法学派“溶合”,建立“适当 法理学”的法学运动。它是二十世纪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博登海默是其又一个代表人物,其主要思想是对自然法 学、分析法学、社会法学三大法学流派进行综合,倡导法 哲学的一体化运动。 统一法学认为法律研究应当是对法的价值、形式和事实的 研究,而以往的法学流派只侧重其中一个方面的关注是不 正确的,统一法学提倡的全面考察法律的方法是一个创新 ,但是统一法学忽视三大法学流派产生的社会根源,意图 消除它们的界限对其进行统一的思想是不切合实际的。
后现代的解释和解构在法学领域“引发了一场最 严重的智力危机”,它认为: 严重的智力危机”,它认为: 第一,理性的个人作为自治的法律主体是不存在 的。第二,现代社会的“进步”是虚幻的。第三 ,法律的普遍性是虚拟的宏观话语。第四,现代 法学所阐释的法律中立原则只是一种假设 现代性的辩护者哈贝马斯:现代性是“一项未竞 的事业”,完善第一步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其“ 交往行动理论”或“商谈理论”主张沟通和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