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
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
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
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
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
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
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
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
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西班牙是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西班牙人热情、浪漫、奔放、好客、富有幽默感。
他们注重生活质量,喜爱聚会、聊天、对夜生活尤为着迷,经常光顾酒吧、咖啡馆和饭馆。
西班牙人的作息时间较为独特:午餐一般在14:00-16:00,晚餐一般在21:00-23:00。
西班牙人爱好十分广泛,喜欢旅游、酷爱户外活动,对足球、登山、及自行车等运动情有独钟。
西班牙的斗牛、弗拉门戈舞闻名于世。
西班牙人在圣诞节前有相互送礼的习惯。
赠送礼品很注重包装并有当面拆包赞赏的习惯。
西班牙人赴约一般喜欢迟到一会儿,尤其是应邀赴宴。
餐桌上一般不劝酒,也无相互敬烟的习惯。
西班牙的节日丰富多彩,每年约200多个。
除了国庆节、元旦、圣诞节、复活节、圣周等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节目。
节假日及周末,喜欢家人团聚,不愿接待客人。
石榴花为西班牙国花
西班牙人仪态礼仪
当地妇女有"扇语",如当妇女打开扇子,把脸的下部遮起来,意思是:我是爱你的,你喜欢我吗?若一会儿打开一会儿合上,则表示:我很想念你。
因此初到西班牙的妇女,如果不了解扇语,最好不要使用扇子。
西班牙人相见礼仪
西班牙人通常在正式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行握手礼。
与熟人相见时,男朋友之间常紧紧地拥抱。
西班牙人的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二节为本人姓名,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
通常口头称呼称父姓。
西班牙商务礼仪
西班牙人很重视信誉,总是尽可能地履行签订的合同,即便后来发现合同中有对他们不利的地方,他们也不愿公开承认自己的过失。
如在这种情况下,对方能够善意地帮助他们,则会赢得西班牙人的尊重与友谊。
西班牙人只有在参加斗牛比赛活动时才严守时间,但客人应当守时,即便对方晚到,也不要加以责怪。
西班牙旅游礼仪
西班牙人性格开朗,热情,但容易激动,有时发生争吵是很正常的,他们对此已习以为常。
西班牙人吃东西时,通常会礼貌地邀请周围的人与他分享,但这仅是一种礼仪上的表示,不要贸然接受,否则会被他们视为缺乏教养。
奔牛节与每年的7月6日——14日会在西班牙揭开帷幕,许多人加入这场游戏,和生命开一场刺激的玩笑。
数以万计不怕死的勇士聚集在帕普罗马市政广场等待狂欢的来临。
奔牛节是圣佛明节的高潮节目,当地时间7月7日,在西班牙小城潘普洛纳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圣佛明节上,行进队伍载着一尊“圣佛明”雕像在街道上游行狂欢。
数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奔牛爱好者在人与公牛之间的危险游戏中尽情享受欢乐与刺激。
潘普洛娜是西班牙北部城市,这里的奔牛节每年7月7日到14日举行。
节日期间,每天清晨都要把训练好的斗牛从畜栏放到斗牛场,这半里长的路上,斗牛因人群围观和喧闹而受惊狂跑,而不少年轻人也在牛群前狂跑以显示自己的勇敢。
很多人愿冒着生命危险与这些牛一同奔跑。
别看这些牛重达数百公斤,但跑得非常快,多数人跑上几米就必须跑到路边“避难”。
虽然整个活动在几分钟内结束,但依然十分惊险刺激。
在2003年举行的奔牛节狂欢活动中,有3名当地人被狂奔的公牛“弄”成重伤。
当天是本年度奔牛节第四天,共有12人受伤,其中3人身上的伤口是“奔牛的杰作”,另有9人则因摔倒或者被人群挤压而受伤。
上述3人中,1人大腿被牛角刺伤,1人腹部被刺伤,还有1人的肩膀被牛角刺进15厘米的深度。
奔牛狂欢节的重头戏是6头奔跑的牛跑过潘普洛纳的老城区,直至跑到斗牛场成为斗牛士的“猎物”。
这种残酷的人兽决斗自古罗马斗兽场后几近绝迹,而西班牙却仍狂热地爱着这一“血腥”的运动,虽身死而不惮,因为这对于他们,是“勇敢者的游戏”,如同西班牙国花石榴花,盛夏绽放如血的明艳。
西班牙潘普罗娜的奔牛节从1591年初创起,始终是一个区域内的地区性节日。
而使奔牛节成为国际级的节日,很大程度归功于作家海明威的一部小说——海明威1926年发表的小说《太阳同样升起》(西班牙文版名为《节日》)。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描写了节日中的城市自由奔放的狂欢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