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课件
• 2浓度增加,使水分利用率提高,作物生长所需水量将减少。 CO 因此在缺水或缺少灌溉的地区,可以种植一些原来不能种的作物 并能获得高产。 • 增加CO2浓度将增加植物的耐盐性。 因为浓度高可使作物多固定C元素,以增加碳水化合物供应, 从而缓解盐害。
◊ 上部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 ◊ 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比较平稳) ◊ 水汽、尘埃含量极少,大多数时间天气晴朗。
中间层
(顶部温度:-113~-83度)
◊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迅速降低, ◊ 气流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又称高空对流层)
中间层是从平流层顶到距地面85km的高度。
热层
位于中间层以上。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 热层没有明显的顶部,通常认为在垂直方向上, 气温从向上增温至转为等温时为其上限(大约800km)。
主要集中在低层大气,随高度升高很快减少。
◊ 大气中的各种凝结物 - 云、雾、雨、雪等有水汽存在而产生。 ◊ 水汽、液态的水滴和固态的冰晶在不断进行相互转换,在转换 过程中伴随着潜热的吸收和释放,从而引起温度的改变和热量 的转换。 ◊ 大气中的水汽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它和CO2一起,对地
面保温起着重要的作用。
热层的特征 ◊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增高 增温幅度与太阳活动有关 (强,500km -> 2000k) (弱,500km -> 500k) ◊ 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在高层大气中(60km以上)由于受到太阳的强烈辐射,迫使气体原子电离,产生 带电离子和自由电子,使在高层大气中产生电流和磁场,并可反射无线电波。
5. 含卤素化合物:
卤代烃,其他含氯化合物和氟化物。
一氟三氯甲烷 CFCl3(F-11) 二氟二氯甲烷 CF2Cl2(F-12)
冰箱制冷剂、喷雾器中的推进剂、塑料起泡剂等。
6. 光化学氧化剂: 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NO2、H2O2等。 危害人和动植物,具有刺激性(引起眼睛酸、痛、流泪)
7. 颗粒物:气溶胶、总悬浮颗粒物、降尘、飘尘、可吸入
散逸层
它是大气的最高层,又称外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
的过渡带。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很少变化。
第二节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排放到大气中的物质的浓度及持续时间足
以对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设施或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 和人类及动植物的生活生存条件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对人类造成危害较大的有: 烟尘、硫化物、氧化物、氮化物和有机物等。
3. 碳氧化合物:CO和 CO2。 CO2属于温室气体,是导致地球温度的上升,并使全球气 候发生明显的变化。 4. 碳氢化合物:挥发性的碳氢化合物,有烷烃,烯烃,炔烃, 芳香烃等。 主要污染物是甲烷和苯并芘(C20H12)。 甲烷: 仅次于CO2的温室气体。
苯并芘(BaP): 致癌物质
食用油煎炸食品, 煤、石油 碳氢化合物燃烧
原子(O2→O+O),然后又和氧分子化合而成(O2+O→O3)。 臭氧的分布:近地空气层中,臭氧含量很少
5-10km高度,含量开始增加 20-25km处达最大浓度,形成明显的臭氧层 55km逐渐消失。
臭氧吸收的紫外线: 紫外C(波长0.20-0.28微米) -> 全部 紫外B(波长0.28-0.32微米) -> 绝大部分 紫外A(波长大于0.32微米) 杀灭细菌 防治佝偻病 促进植物细胞壁和纤维素的合成
主要成分: 25km以下 氮气 78% 氧气 21% 氩气 0.9% 95km处 77% 21.5% 0.76%
氮和氧
氮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氮是地球上生命体的基本成本, 以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于有机体中。 氧是大气中含量次多的气体, 氧气是维持人类及动植物生命极为重要的气体。
臭氧
大气中的臭氧是氧分子在太阳紫外辐射的作用下分解成氧
2.CO2浓度增高对植物光合率与生产力的影响
增加CO2浓度,从长期看来可以延迟叶片衰老,使叶片有较长时间 维持活跃的光和作用,这对作物增产非常有利。
3.CO2浓度增高对植物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植物每获得一个分子的CO2,叶片将蒸腾失去水分的比值称为 光合水分利用率。
增加CO2浓度,可减少小麦蒸腾80%;玉米、高粱约68%
第一章
大气
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结构 大气污染(污染源、污染物、大气污染的影响) 大气与农业(二氧化氮的浓度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结构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 包括悬浮其中的液体和固体质粒在内的气体混合物。
气体混合物:干洁大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
干洁大气
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称为干洁大气。 平均分子量:28.966左右
a. 酸雨 :PH<5.6时的降雨。 形成途径:二氧化硫在潮湿、污浊的空气中,被大气 中的金属离子催化氧化成硫酸而形成酸。 酸雨的危害:
使河流、湖泊酸化 危害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 使土壤酸化,降低土壤肥力 严重腐蚀城市建筑物、桥梁、机器等
b. 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 从而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 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氟里昂、水汽等。
c.臭氧层遭破坏
影响臭氧层的化学反应物大约有一万种。
氟利昂破坏性最严重, 氮氧化物(NO、NO2)也能和臭氧发生反应,使臭氧分解
CFCl3 自由Cl CFCl2 CF2Cl2 自由Cl CF2Cl Cl O3 ClO O2 O2 O O ClO O Cl O2
大气污染的治理
合理布局工业,减少污染物排放 改进燃烧方法和燃料构成 采用区域采暖集中供热 减少交通废弃污染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造林绿化
第三节 大气与农业
一、CO2浓度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1.CO2浓度增高对不同作物类型的影响
增加CO2浓度, C3植物无论是弱光或强光条件下,光合作用均能得到促进。 C4植物在高的CO2浓度下,也只能增加一点CO2吸收率。
o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等使用不当,使大气产生 污染,对农产品及产品质量也有不良影响。 o 家畜饲养所带来的污染物:粪尿本身及其分解产生的
臭、氨、醛、酰、H2S及病原微生物等。
4. 生活污染源
家庭炉灶及取暖设备在燃烧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质 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二、大气污染物
1. 含硫化合物: SO2, SO3, H2SO4, H2S, 硫酸盐、有机硫化物等。 危害最大的是 SO2, H2SO4, H2S SO2的危害:酸雨的主要原因 2. 含氮化合物: NH4, N2O, NO, NO2等。 NO, NO2的危害最大 NO2对呼吸器官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能迅速破坏肺细胞
被列入大气卫生质量标准的污染物:
尘埃,SO2, NO2, CO, 和CO2等气体
一、大气污染源
1. 工业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且排放量大而集中。 烟尘和SO2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4%。
2. 交通运输污染源
汽车、轮船、飞机等 - 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它们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3. 农业污染源
二氧化氮
大气中的二氧化氮来源: 海洋及陆地上的有机体的腐烂、分解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二氧化氮多集中于大气底部20km的气层内 在低层大气中的含量,随时间和地点而不同 一般夏季含量少、冬季多 白天少,夜间多 农村少,城市、工矿区多。
水汽
水汽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汽主要来自江、河、湖、海及潮湿物体表面的蒸发。
它受地面影响最大,而它的厚度最薄。
〈对流层里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和大部分水汽〉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
◊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m,气温约下降0.65) ◊ 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 ◊ 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顶到距地面约50-55km的高度。 平流层的特征
二、大气的结构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物理性质是不均匀,
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性, 并考虑垂直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情况,
将大气层分为以下五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它的底部直接接触于地面。
低纬度: 17-18 km 中纬度: 10-12 km 高纬度: 8-9 km 夏季高于冬季
颗粒物等的总称。
•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10微米的粒子。粒径越小,
在大气中停留时间越长,被人体吸入的可能性就越高。
• 小于2微米的粒子可以到达肺部无纤毛区,对人体健康 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大气污染的影响
1. 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农作物减产、产品品质下降。 2. 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遭破坏
气溶胶粒子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或液态的粒子称为气溶胶粒子
水滴、冰晶、燃烧产生的烟粒、被风卷起的尘土、海洋中浪 花溅起在空中留下的盐粒火山爆发后进入大气的火山灰、 植物的花粉微生物和细菌等。
◊ 能见度降低 ◊ 云、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水汽凝结核) ◊ 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及阻挡地面放射 – 对地面和空气温度有 一定的影响 ◊ 有些是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可对人类、动植物造成危害。
二、CO2增加后对农业计划与措施的调节
1. 作物类型的调整 增加CO2 浓度,块茎作物收益最大,其次是籽粒。 2. 作物育种的考虑 培育抗倒伏、不分孽过多的作物品种。
3. 耕作措施的考虑
(1) 旱地作物因CO2浓度增加,促进早期生长,将更早地耗尽土壤水 分。因此,在耕作措施效应相应调整。 (2) 由于CO2充足,水分利用率高,作物的种植密度可以相应提高。 (3) 增加CO2浓度后,作物对肥料的要求更高,故应增加肥料的供应。 (4) 作物的分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