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内心情感。

3、加强联想与想像能力的培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品味苦难对人生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链接】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

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

“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

牛汉一生坎坷,“经历过战争、流亡、饥饿,以及几次的被囚禁,从事过种地、拉平板车、杀猪、宰牛等繁重的劳动”,的确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他的诗就是这种生命痛感的真实记录。

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从小到大,我们已经读了不少的书。

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不少同学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

但诗人牛汉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

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回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贫困、饥饿、寒冷,读书仔当时是有钱人的事。

“我”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自主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酷似.( ) 掺.和.( ) 脊.背( ) 枉.读( ) 磨磨蹭.蹭()
2.了解“知书识礼”的意思。

(有知识,懂礼貌。

指人有文化教养。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课文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哪些人、那些事?
1、作者在“我的第一本书”中读出了生活的“苦”与“乐”,找出对应的描写。

2、作者追忆起第一本书是心情是怎样的?
3、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4、文章前文说父亲认为乔元贞比“我”有出息,结尾处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语句品析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

请学生感情阅读全文,思考: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说说你对文中父亲、我、乔元贞、“弄不成”、二黄毛的看法。

课堂小结
作者从第一本书中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从中感悟到了人生的价值,上了不同寻常的人生第一课。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的体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

作业布置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所大学,许多人正是在逆境中奋发,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你怎样看待人生中的苦难?
请你以“人生第一课”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