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疗脚后跟疼

中医治疗脚后跟疼

中医治疗脚后跟疼6月13日《燕赵老年报》3版刊登了《脚后跟痛怎么治疗》一文。

看过这篇文章后,我想起了自己用醋泡脚治好脚后跟疼的事。

我今年73岁,是石家庄市皮鞋厂退休职工。

去年10月,我的右脚后跟一走路就疼,到医院拍片,发现长了两个骨刺。

一天,我到公园活动时,一位老同事告诉我,以前她的脚后跟也疼过,她到理发店找了一些稍长一点儿的头发,将头发装在袜子里,这样穿了一段时间,脚后跟就不疼了。

于是,我也找了一些头发,装在袜子里。

这样一来,感觉确实好一些。

但是,头发弄得到处都是。

这时,又有一个老同事告诉我,用醋泡脚治脚后跟疼,也挺管用。

回家后,我买了2斤零散米醋。

晚上,我将醋倒进沙锅里,放在炉子上加热到能放进脚的温度,再倒进一个小塑料盆里,然后把脚放进去,将脚后跟整个泡起来,30分钟左右即可。

第二天早晨,我把醋重新加热,再泡一次,也泡30分钟左右。

这样,每天泡两次脚后跟,脚后跟疼痛慢慢减轻了,泡了将近20天,脚后跟一点也不疼了。

直到现在,我的脚后跟也没有疼过。

后来,有个比我小1岁的老同事也脚后跟疼,我将这个办法告诉她,她用醋泡了一段时间,结果脚后跟也不疼了。

现在散醋不好买,用袋装的的米醋泡脚,效果是一样的。

你看,治这个病只用了2斤醋,多实惠呀,病友们不妨也试试。

【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疏经通络、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足跟局部和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太溪照海昆仑申脉悬钟阿是穴。

方义:太溪是足少阴经之原穴,足少阴经“别入跟中”,配照海强健筋骨、宣痹镇痛;昆仑、申脉位于足跟部,属于足太阳经,与肾相表里,能疏筋脉、行气血、通络止痛;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既可补髓壮骨.又能通经活络;阿是穴作用直达病所,以疏通局部经气,化瘀定痛。

加减:痛及小腿加承山、阳陵泉柔筋止痛;气虚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血瘀加膈俞、太冲活血祛瘀;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复溜补益肝肾。

操作:太溪、昆仑常常采取互相透刺法;申脉、照海则刺向跟底部;其他穴位常规针刺。

针灸并用可增强疗效。

点穴按摩法治双足跟凉痛:用一手拇指尖尽力捏压另一手内掌纹尽处掌根部位(稍偏拇指侧),施术手另四指握手背作依托,在患者能接受的情况尽量用力。

捏压3分钟后,变为一松一压,有规律、有节奏地点穴36次为1遍,缓解后再继续捏压5分钟。

用此法治病:右足跟痛,点压左手;左足跟痛,点压右手。

双足跟痛,可先后点压双手穴位。

一般治疗5日后,病愈。

注:(此法用于骨质增生型足跟痛效果不大)缓解脚跟后疼痛的锻炼小方法:这套训练方法有两个动作。

一是收缩运动。

脚后跟疼怎么办,练习者面对墙壁站立,双手扶墙以保持平衡,然后踮起双脚脚尖,再放下,反复练习。

注意动作要轻柔,慢抬慢放。

这个练习能够伸展和强健跟腱。

跟腱是连接小腿肌肉和脚跟骨的长纤维组织束,也是脚部健康的关键。

加强这部分的锻炼,能让脚部得到舒缓的伸展,帮助脚后跟疼治疗。

二是脚趾仰卧起坐,这可以强健脚底的肌肉组织。

脚后跟疼怎么办,坐姿或卧姿都可以,取一个枕头放在地上,将双脚的脚后跟放在枕头的一端,然后尽力用脚趾去够枕头的另一端,并将它朝身体这边拉。

完成后,略微放松一下,再来一次。

脚趾仰卧起坐能解决很多脚部问题。

中医治疗足跟痛的方法针灸治疗:以足跟局部和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针灸并用可增强疗效,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常用穴位有太溪、照海、昆仑、申脉、悬钟、阿是穴等。

推拿按摩:主要是点按揉压跟部痛处,捋顺足底经络,归挤足跟两侧,循经点穴,揉按太溪、昆仑、涌泉、大钟、三阴交、照海、然谷、承山、阴陵泉等穴位。

手法的作用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活血化瘀,温通经络,消肿止痛。

脚跟疼消除法:双手扣脑后站立,然后蹲下,立刻再起来,如此为1次。

每天做200次,分2回进行,3个月可见最佳答案跟痛症是指患者因长期站立工作或长期从事奔跑、跳跃等;或因扁平足、足弓塌陷致足跟部疼痛,行走困难的症候。

临床表现:站立或行走时,足跟下面疼痛,疼痛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扩展至足底,尤其是早晨起床以后或休息后开始,行走时疼痛更明显,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反而减轻,压痛点在跟骨负重点稍前方的足底腱膜处,X线可见跟骨底有骨刺形成。

临床一般可分三类。

1)跟后痛,主要有跟腱滑膜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痹证性跟痛症。

(2)跟下痛,主要有足底腱膜炎、跟骨下滑膜囊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跟骨骨髓为;(3)跟骨骨痛,如跟骨骨骺炎、跟骨骨髓炎、骨结核,偶见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

中医对跟痛症的辨证分期:(1)早期,治疗宜化瘀消肿止痛;(2)中后期,治疗宜舒筋活血、行气止痛,或补益肝肾。

【方1 】消肿止痛饮组成:生米仁根30克,赤豆30克,木瓜9克。

用法:将生米仁根、赤豆、木瓜分别洗净,一并放人沙锅中,加水500克,急火煮开5分钟,改文火煮30分钟,去渣取汁,分次饮服。

功效:清热利湿,舒筋活络。

主治:跟痛症早期者,足跟疼痛刺痛,行走后尤剧,踝部肿胀。

附注:生米仁利水渗湿,赤豆利湿,木瓜舒筋活络。

来源:民间验方。

【方2】牡蛎茯苓饮组成:生牡蛎50克,茯苓25克。

用法:生牡蛎研细,布包;茯苓洗净,切成块,一并臵锅中,加清水500毫升,急火煮开5分钟,改文火再煮1小时,去渣取汁,分次服用。

功效:软坚散结,止痛利湿。

主治:跟痛症早期者,足跟疼痛,压痛,远行后尤剧。

附注:生牡蛎软坚散结止痛,茯苓淡渗利湿。

来源:张天安.蔬菜的食疗与保健。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1,154【方3】百花酿茄子组成:茄子2个(约250克),虾胶100克,蒜茸、精盐、白糖、生抽、鸡精适量。

用法:茄子去蒂洗净,斜切连刀件,往夹缝处拍人生粉,酿人虾胶,用油锅煎至两面呈焦黄色时盛起,炒锅下油,爆香蒜茸,加入煎茄子炒匀,调入味料及适量汤水煨熟,用湿生粉打芡,炒匀上碟。

功效:散瘀止痛。

主治:跟痛症早期者。

来源:张天安.蔬菜的食疗与保健.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1,45【方4】三色龙骨汤组成:枸杞子20克,首乌20克,猪脊骨500克,姜、葱、黄酒、精盐等调料。

用法:将枸杞子、首乌分别洗净,猪脊骨切成块,共臵入锅,加清水1 000毫升,姜、葱和人,急火煮开,去浮沫,煮3分钟,再加黄酒,精盐等调料,文火煨1小时,分次服用。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

主治:跟痛症中后期,属肝肾亏虚型,足跟疼痛,伴腰膝酸软无力者。

附注:枸杞子养阴补血,首乌补肝肾、强筋骨。

来源:路新国,等.中国饮食保健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01【方5】肉桂米粥组成:肉桂20克,粳米50克。

用法:肉桂洗净,粳米淘清,臵锅中,加清水1 000毫升,急火煮开5分钟,改文火煮30分钟,分次服用。

功效:温中助阳,散寒止痛。

主治:跟痛症中后期,属肾阳虚型,足跟疼痛伴四肢不温者。

附注:肉桂温中助阳,散寒止痛。

来源:民间验方。

【方6】大蒜炖鳖肉组成:大蒜25克,鳖1只(200克),姜、葱、黄酒、精盐。

用法:将鳖活杀,去内脏,冼净,大蒜去皮压碎,臵锅中,加黄酒、姜、葱等,隔水炖熟,约1小时左右,分次服用。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跟痛症中后期,属肾阴虚型,足跟疼痛,伴有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者。

附注:鳖有大补阴血之功。

来源:路新国,等.中国饮食保健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33【方7】黄豆猪蹄煲组成:黄豆200克,猪蹄4只,姜、葱、酒。

用法:将黄豆洗净浸泡12小时,猪蹄去皮毛、爪壳,斩成块,将黄豆和猪蹄臵锅中,加少许清水、姜、葱、黄酒,急火煮开5分钟,文火煲l小时,分次服用。

功效:益精血,壮筋骨。

主治:跟痛症中后期,足跟疼痛,痛程较长,腰膝无力。

附注:猪蹄补血益精养生。

来源:路新国,等.中国饮食保健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07【方8】红花羊骨汤组成:红花20克,羊骨500克,姜、葱、酒。

用法:将羊骨洗净斩成块,开水浸泡lo分钟,再浸于冷水中;将红花、羊骨臵锅中,加清水1 000毫升,加姜、葱、黄酒等,急火煮开5分钟,改文火煮1小时,分次服用。

功效:补肾强筋,活血止痛。

主治:跟痛症中后期,足跟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固定不移者。

附注:红花有活血止痛之功,羊骨有补肾强骨之效。

来源:薛秀娟,等.大众药膳.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02【方9】芝麻胡桃散组成:黑芝麻500克,胡桃肉500克。

用法:黑芝麻、胡桃肉洗净凉干,热锅中炒熟,研末,加白糖拌匀,分次食用。

功效:滋肾养阴。

主治:跟痛症属肾阴虚型,足跟疼痛,伴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者。

附注:黑芝麻味甘性平,养血益阴。

胡桃肉有补肾强腰之效。

来源:夏翔,等.家庭食养食补食疗全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04 ’【方10】木耳芝麻汤组成:黑木耳50克,黑芝麻50克。

用法:洗净的黑木耳炒黑,略带焦味;黑芝麻炒香。

将木耳、芝麻臵锅中,加清水200毫升,急火煮开5分钟文火煮20分钟,纱布滤渣取汁,分次饮用。

功效:滋肾阴而润肠。

主治:跟痛症伴大便秘结,头发早白者。

来源:夏翔,等.家庭食养食补食疗全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04【方11】苦瓜拌豆腐组成:豆腐150克,苦瓜150克。

用法:苦瓜去子洗净后切成薄片,用花生油将苦瓜炒至七成熟后放人豆腐,加入盐、味精调味,再煮15分钟后即可食用。

每日1次,连服2周。

功效:清热降糖。

主治:跟痛症伴有糖尿病者。

附注:苦瓜有清热祛湿解毒作用。

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的肌肉、韧带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又称“跟骨骨刺”。

治宜宜肝健脾,疏通经络,祛寒以除湿,和血以止痛。

1:处方:吴茱萸、五味子各10克用法:药研细末,臵患足鞋垫后跟处铺平,上盖两层软布,穿着行走,日换药1次疗效:用药5天见效,有效率达100%2:内服处方: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枸杞、归尾各9克,汉防己、炙甘草各6克,肉桂3克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外洗处方:皂角60克,人发16克用法:药用水煎,去渣取液,浸泡患处,日两次,浸后用三棱针在患足后跟正中线,红白肉际处扎2.6-3.3厘米深,捻转留针30分钟,日1次疗效:内外兼治3-5天,有效率达1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