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梗塞讲课PPT

脑梗塞讲课PPT


脑梗塞的部位与症状缺失
额叶病变
• 颅神经麻痹:病灶侧嗅觉障碍,病侧视力可迅速下降, 甚至完全消失。
• 运动障碍:额叶刺激性病变,出现对侧上、下肢或面 部的抽搐—杰克逊氏癫痫;全身性癫痫大发作;
• 反射异常:额叶运动前区病变,对侧出现强握反射、 摸索反射、犬反射及早期出现对侧紧张性反射,对 侧上肢勒李氏(Leri)反射。
脑梗塞
2020/4/24
脑梗塞
概念: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 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脑部的血液供应
➢ 颈内动脉系统 (前循环) ➢ 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
病因
血管壁病变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液成份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其他
危险因素
✓ 高血压 ✓ 心脏病 ✓ 糖尿病 ✓ TIA和脑卒中史 ✓ 吸烟和酗酒 ✓ 高脂血症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其它
顶叶病变
感觉障碍 :可出现对侧偏身的发作性异常感觉,损伤严重时 出现皮层性感觉障碍(复合感觉)
运动障碍:可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尿便障碍
失用症:病变部位在优势半球时可表现为失用症,也可出现 Gerstmann综合症(失用、失算、左右不分、不认手指)
康复:利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增加患者的深感觉及浅感觉的恢复,以 先恢复关节本体感觉为主,治疗时应注 意增加患者对位置感、空间感的认识, 有必要时加强实用性和算数的能力。
可以表现语言功能障碍,如失语,构音障碍,命名不 能,言语韵律缺失、左侧复视,疾病失认等。多数病人的 语言障碍均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康复:基底节损伤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功能障碍体现在 痉挛和而异常的模式方面,上肢尤为明显。 1. 迟缓期:鼓励患者做一些无重力运动,上肢尽量减少联带运 动的形成,下肢以股四头肌力量训练为主。

主,以Rood治疗方法
为主,症状严重时也可
挤压关节以改善感觉。
训练时多注意引导动作
的出现。
脑干病变
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三部分
1.中脑症状群 (1)眼球运动障碍:中脑的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及
四叠体三个部分之一或全部发生病变时, 出现动眼神经及 滑车神经的麻痹,两眼球上视、下视瘫痪。
(2)感觉障碍:脑干病变同时侵及内侧丘系及脊髓丘脑 束, 则出现病灶对侧半身各种感觉障碍,包括痛、温、触 觉及深感觉障碍。
2.脑桥症状 (1)颅神经症状:脑桥病变引起的三叉神经症状以病灶侧
面部感觉障碍为主,角膜反射减低或丧失,同侧咀嚼肌萎缩 且肌力弱,张口下颌偏向患侧,外展神经麻痹,眼球内斜。
(2)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程度不一,有的完全缺失,有的 轻度减退。股体感觉障碍及面部感觉可以呈交叉状态。肢体 感觉症状又表现为分离性感觉障碍。
(3)颅神经障碍:延髓病变时,可出现第Ⅺ、 Ⅹ、Ⅺ、Ⅻ对颅神经的损害症状。表现为吞咽困 难、声音嘶哑、舌肌萎缩等。
(4)小脑症状:延髓病变侵及绳状体,则发生 同侧小脑症状,表现为肌张力减退,平衡不稳、 患者向病侧倾倒。
(5)植物神经症状:一侧延髓病变可出现霍纳 氏征, 即眼球内陷、瞳孔及眼裂变小。常伴有汗 液、唾液分泌过多。延髓呼吸中枢损伤可出现呼 吸节律紊乱,甚至出现呼吸停止。心血管中枢障 碍则表现为心动节律紊乱及血压升高。
性脑缺血发作(TIA),超过24小时者称为脑卒中 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小卒中、大卒中和静息性卒中
依据病理性质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 又称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者包括脑 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脑前动脉(ACA红色)供应区 大脑中动脉(MCA黄色)供应区 大脑后动脉(PCA绿色)供应区 小脑后下动脉(PICA蓝色)供应区 小脑上动脉(SCA灰色)供应区
听觉障碍:双侧颞横回病变,出现听觉障碍,表 现为皮质性聋。
瘫痪:颞叶病变侵犯运动区时,出现对侧中枢性 面瘫或上肢瘫,包括面肌在内的偏瘫或下肢瘫。
共济失调与眩晕:患者表现为躯干性共济失调, 站立与行走障碍,手指出现指空现象。颞叶弥散性 病损,出现主动性眩晕,并常伴有幻觉。
康复:颞叶损伤最典型的表现为无意识动作过 多,配合程度差,一般都伴有失语。
(6)精神症状:延髓病变的患者可出现阵发性 焦虑,且常于夜间发作。有的出现幻视及错认。
脑梗塞能造成认知功能障碍
脑梗塞会造成认知功能障碍(即人变傻或智力下 降)。这与脑梗塞的部位有关。一种是直接损害认知 功能相关的皮层;另一种是反复发生小范围的脑梗塞, 造成认知功能相关皮层损害(即血管性痴呆)。其次, 脑梗塞不是因为脑萎缩而变傻的,如上述,是通过损 害认知功能相关皮层表现的。最后,患者的表现更像 是血管性痴呆。老年性痴呆的诊断必须排除血管性痴 呆。
急性期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期治疗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注意对皮肤、口腔及尿道的护理, 按时翻身,避免出现褥疮和尿路感染等。
急性期治疗
一般治疗
调控血压:
如收缩压小于180mmHg或舒张压小于110mmHg, 不需降血压治疗,以免加重脑缺血;
如收缩压在185~210mmHg或舒张压在115~ 120mmHg之间,也不需降血压治疗,应严密观察血 压变化;
• 运动障碍 患者运动功能异常与锥体束损伤有关。血肿累及内囊
后肢或脑室周围白质者运动功能的恢复较差。锥体外系损 害症状也较为常见,表现为肌张力异常,不自主运动等。 偏侧肌张力异常常是尾状核或壳核损害的表现,而不自主 运动以苍白球损害较为常见。常见的异常运动包括震颤、 舞蹈样运动、扭转痉挛、手足徐动和半身投掷样运动等, 基底节病变区痉挛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类主要表现为震颤、 运动少、肌张力增高,如如帕金森;另一类是运动过多, 上肢和头部无目的不自主运动,肌张力低下,如舞蹈症。 • 语言障碍
ps:防止膝过伸以迟缓期训练为主(痉挛期运动控制能力相 对减弱)。关于膝过伸至今说法不一,一般主流两种说法:① 股四头肌力量弱;②帼绳肌无力,踝关节尽量以诱发分离动作 为主,防止联带运动加重。 2. 痉挛期:以分离运动训练为主,此期痉挛加重、联带运动 明显,禁止做强度大的力量训练,力量训练以弱势肌群为主, 上肢分离运动主要以前屈、外展为主,减少胸大肌的联带运动, 尽量诱发腕部的背屈运动(注意前臂和腕部的分离运动),下 肢以一些静止性动作为主(扎马步、弓步)。
急性期治疗
一般治疗
水电解质紊乱的处理
由于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意识障碍、 进食减少、呕吐、中枢性高热等原因,尤其是 脱水治疗时,常并发水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加 重脑组织的损害,严重时可危机生命。
(3)运动麻痹:多于病灶对侧出现偏瘫。脑桥下部病变时, 病侧出现面神经麻痹,对侧出现偏瘫,同时病灶侧尚有外展 神经麻痹。
(4)小脑症状:小脑症状为为脑桥病变重要的症状之一 , 脑桥与小脑关系密切,脑桥病变时病灶侧出现共济失调及其 他小脑症状。
(5)精神及睡眠障碍:脑桥病变因损伤脑干网状结构可出 现精神障碍、智力下降及睡眠障碍,起初淡漠、嗜睡、悲痛 易哭、继之则好动,语言讷吃。
急性期治疗
一般治疗
吞咽困难的处理
大约30%~65%的急性卒中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 吞咽困难治疗的目的时预防吸入行肺炎,避免因饮 食社区不足导致的体液缺失和营养不良。水、茶等 稀薄液体最易导致误吸。
急性期治疗
一般治疗
肺炎的处理
约5.6%卒中患者合并肺炎,误吸时卒中合 并肺炎的主要原因,肺炎时患者死亡的一个主要 原因,急性脑卒中还可以并发急性神经源性肺水 肿。治疗主要包括 呼吸治疗(如氧疗)和抗生 素治疗,药敏实验有助于抗生素的选择。
重心转移的训练:支撑相和摆动相的训练、站立位平衡训 练,骨盆旋转的练习,步行动作的分解动作,躯干肌的痉挛常 被忽视,躯干肌痉挛能造成站立位不稳定,两侧躯体受力程度 不同,重心转移困难。
除三偏症外,眼球运
动比较突出,存在意识
丘 脑
障碍,感觉障碍比较重, 后期可出现丘脑性疼痛。
康复:丘脑病变影响

的感觉障碍以浅感觉为
• 失写症、违拗症、木僵状态:患者不能听写和自动书写,即书 写不能症。出现对于施加给患者的任何动作都是表示抗拒, 即违拗症。亦出现木僵状态,患者不食不语,面部表情常固 定不变,对内外刺激无反应。这种状态可持续数小时、数周、 数月。
• 康复:额叶病变一般来说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不多见,但是 能引起肌张力增高,共济失调,可出现失语,预后很差,治 疗期间注意面部及四肢的抽搐,如出现以放松手法治疗。
(4)瞳孔异常:动眼神经的缩瞳核及其纤 维受损,病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 失。
(5)Claude症候群:中脑背侧部近于大脑 导水管处病变,同时伴有小脑结合臂的损害 时,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上下肢共 济失调等小脑症状及体征。
(6)精神及睡眠障碍:中脑被盖部病变损 害了中脑网状结构,表现为中脑幻觉。患者 在黄昏时引起幻视或感觉性幻觉。如看到活 动的动物、人体、瑰丽景色,患者自知力缺 如,并常以此为乐,可伴有嗜睡、感觉障碍。
脑卒中危险因素
体重超重
高血压
overweight
高脂血症
Hypertension
hyperlipidemia
causes
糖尿病
diabetes
like eating fa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喜吃肥食
冠心病
脑血管疾病分类
脑血管疾病分类方法不同: 依据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不足24小时者称为短暂
3.延髓症状群 (1)肢体瘫痪:延髓锥体束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锥体交叉处病变时, 出现上下肢交叉性瘫痪,病侧上肢瘫,对侧下肢 瘫。
(2)感觉障碍:延髓病变损伤感觉传导路时, 多出现病变对侧肢体的分离性感觉障碍。病灶损 害双侧内侧丘系时,可出现双侧深感觉障碍。
枕叶病变
• 双眼全盲 • 眼底正常,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
异常,有助于与伪盲及癔病鉴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