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年教师公开课反思

青年教师公开课反思

青年教师公开课反思
孙文艳
经过这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它让我注意到很多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没有注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显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课程密度比较大,所以每天的备课量比较大,而讲课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质量的好坏。

由于时间紧迫,使得对于我们这些新教师来说,光是做题就耗费了大量时间,而对例题精挑细选以及对课堂安排仔细研究就没有充分的时间了。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才发现,备好一节课,讲好一节课不仅是一件力气活,而且是个技术活。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我的几点体会:首先,成功之处:
1、在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同时,采用了引导发现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过程中,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课堂不再成为“一言堂”,学生也不会变成教师注入知识的“容器”。

电脑多媒体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

2、例题的选题是比较有代表性,以阶梯式展开,层层深入,紧紧围绕本课重点,却又设置了不少的“陷阱”,让学生能从中更透彻地理解基本不等式。

尤其是作为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节课,必须要让学生清楚其形式、条件以及内涵,注意到等
号成立的条件。

例如,我特意地给学生出了这么一道题,求函数
1
y x
x
=+的值域。

不少学生一下就说出{}2
y y≥。

我并没有着急,而是顺藤摸瓜,引导学生,从不等式的条件开始进行分析、讨论。

讨论很热烈,也很有成效。

最后,我只做了简单的点评,并及时地给出其变式的题目。

就这样,从一道题、学生的一个错误展开,使学生最终得到深刻的理解,达到本节课的目的。

3、设疑,鼓励质疑,把学生的思维过程表示出来,哪怕他们的方法并不简单,甚至出错。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鼓励学生面对平平常常的问题提出“千万个问题”,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疑问与惊奇中慢慢地培养起来。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师问生答的教学方法仍然很盛行,因而使学生养成了等待老师向他提问,向他质疑的习惯,而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去力求遵循老师的提问意图和思路,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对学生进行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以生活中的实例吸引学生的兴趣做到活学活用。

问题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活动性,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这节课有这些难能可贵
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其次,不足之处:
1、在两个不等式的证明上讲的太过于简单,一带而过,也没有给学生总结出证明不等式的一般方法:作差法,分析法,综合法等。

这样学生以后再碰到不等式的证明时,可能还是会显得无从下手。

2、我的讲解语言还不够精炼,可能也不够明白,有时候看到学生两眼迷茫的看着我。

3、、本节课容量较大,且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是根据本班来设计的,但考虑到照顾整体,因此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应该再宽松一点。

4、由于本节课教学预设特别充分,因此实际生成容受到学生对象的制约,教学节奏不够理想,过程展开不够充分,课堂结尾显得有些仓促。

5、课堂上要通过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有融洽的课堂气氛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问题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要切实考虑有效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高中老师,我们要时刻记得,结果因过程而精彩,现象因方法而生动。

无论是情景创设,还是探究设计,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设法从庞杂的知识中引导学生去寻找关系,挖掘书本背后的数学思想,建构基于学生发展的知识体系,教学生学会思考,让教学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课堂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