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社会态度

第六章社会态度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理论
三、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所谓自由行为是指,对于一个人来讲,在某一时 期,他有一套可以供自己选择的行为,这套行为 中任何一种行为在什么时间发生都可以由自己决 定,所以称为自由行为。自由行为只包括那些具 有现实可能性的行为(例如抽烟是自由行为,而 步行月球就不是自由行为)。自由行为包括一切 可能实现的行为,一个人做什么、怎么做,以及 在什么时间做等等。因此人们必须具备从事某种 行为的身体和心理能力,具备一定的经验、习惯、 以及有关的知识。根据布林的理论,如果一个人 的自由行为中有一个行为被剥夺或者可能被剥夺, 他将发生心理抗拒。
三、偏见 (三)偏见的消除 1、Allport(1954)的群体交往假设 指出偏见可以通过群体在追求共同的目标的平等交往中
减少。其效果的大小决定于这种交往是否得到了社会习俗 的支持,是否能够获得共同利益和相互理解。 合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研究检验了他的观点。 2、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理论
三、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人们的态度是否改变与本身内在的心理状
态有关系,心理感应抗拒理论(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是解释人们难以 转变态度的主观因素的理论 。由美国心理 学家布林(Brehm,1966)在其著作《心 理感应抗拒理论》中首次提出的。
第拉皮一尔节难题社会态度的概述
0
问卷种类 * ** *** ***
到过的旅馆 47
1
2
未到的旅馆 32
1
2
到过的旅馆 81
1
2
未到的旅馆 96
1
2
22 20 1 1 25 23 2 0 20 19 1 0 12 11 1 0 43 40 3 0 38 35 3 0 51 47 4 0 45 41 3 1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理论
三、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二)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 2、对自由剥夺的威胁 有时候,个人的某种自由行为并未被剥夺,
在是有可能被剥夺,既这种自由只是受到 威胁,这时人们就会产生心理抗拒并且企 图使自己保持这种自由。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理论
三、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二)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 3、自由的重要性程度 如果一项自由对自己越重要,则当这项自由被剥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理论
(一)海德的一致性理论 海德(Heider,1958)认为,人们的认知
系统中几种评价态度或者感情之间有趋向 一致的压力。认为处于平衡状态时,能引 起一种满意的状态,而认知处于不平衡的 状态时,就力求趋于平衡,或者改变现存 的某种认知因素,或添加一种新的认知, 以矫正不平衡。由此海德提出了P-O-X模型。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斯太茨等的实验研究, 给被试呈现一些中性词的人名
(人们对此既无好感也无恶意),当出现“汤姆”一词时, 说出一些肯定性的形容词,如漂亮、幸福的、有才华的; 当出现“比尔”一词时,说出一些否定性形容词,如丑陋 的、讨厌的、愚蠢的,随后要求被试对提供给他们的包括 “汤姆”“比尔”在内的许多人加以评价,说明自己的喜 欢程度。结果发现,被试对与肯定性形容词相联系的人感 到愉快,产生积极的态度,这就是由于词语的强化作用而 形成了某种态度。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吉普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理论
二、认知平衡理论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心理学界提出
了关于认知平衡理论的几个模型。它们都 是假设态度的转变是由于人们的社会认知 的不平衡。 (一)海德的一致性理论 (二)费斯廷格的认知协调理论
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概述
二、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影响行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尔(piere,1934)进
行过一项著名的现场研究。与一对中国夫妇在美 国西海岸旅行一万多英里,住宿66家旅店,184 家餐馆,受到很好的接待,只有一次受到拒绝。 说明态度与行为之间可以一致,但是并非都具有 一致性,这种非一致性是由于许多因素造成的。
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三)态度的特点 1、态度具有统合性 态度是对各种心理过程的统合,态度在心理过程中是作为整体起作用
的,是整体性心理活动。因此人们的心理活动表现为一定的态度时就 已经不再是哪一种心理过程的表现,而是全部心理过程的具体表现。 2、态度具有媒介性 态度是一种综合的心理过程是行为的准备阶段,使行为与心理过程吻 合。被评价有意义的事情,也就有兴趣有热情去做。态度是一个人心 理世界与外部表现之间的中介过程,态度是行为的准备或潜在的行为。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理论
(一)海德的一致性理论
海德假设P是认知者,0是认知的对象,P与 O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好的或者不好的), X是第三者的人或者事物。海德认为,P-OX三者之间的关系如相适应,则P-O-X的体 系呈现均衡状态,P的态度无需要改变。如 果三者关系不适应,则P心理上就不舒服, 这时就必须对这种认知体系进行改变。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理论
三、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二)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 1、对自由的期望 人们对自由的期望越大,则当自由被剥夺时,其
心理抗拒力量也就越大。一个人越是认为自己应 该拥有某种自由,当该自由被剥夺时,其心理抗 拒也就越强烈。如果人们根本就不想享有某种行 为自由,当该自由被剥夺时,也就无所谓,例如, “禁止抽烟”的命令对不抽烟者来说就无所谓。
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四)、态度的功能 1、认知功能 2、动机功能 3、价值观表达功能 4、自我防卫功能
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概述
二、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影响行为 (二)行为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概述
二、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影响行为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Lippa, 1990提出态度能够影响行为,因为研究者假 定态度是行为反应的中介。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是以一种一般性动机方式进行的,但是态度与 行为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态度还 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三)态度的特点 3、态度具有压力性 态度总是指想并倾注于某一对象,因此态度给对
方造成心理压力。 4、态度具有一元性 表现为从正到负的连续状态,态度的变化也是从
正到负的链条进行,态度的这种一元连续状态与 人格的统一性分不开。也正是因为如此态度才是 可以测验的,可以观察的。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概述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理论 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测量
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二、态度与行为 三、偏见
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的
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 部心理倾向。 1、态度是一种内在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二)态度的构成 Myers(1993)指出态度的三个纬度:情感affect即态
度的情感色彩;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即态度的行为 倾向性;认知cognition即态度的信念、认知部分。因此称 为态度的ABCs。构成了态度的知、情、意三个纬度。 1、认知因素 2、情感因素 3、行为意向因素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理论
(二)费斯廷格的认知协调理论
费斯廷格(Festinger,1959)认为人有许多认知 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是相互独立的,有 些是相互关联的。
认知因素的失调会导致心理压力,发生不愉快。 因此当人们的认知体系内发生了不协调就会设法 减轻或者缓解这种不协调状态;而当人们的认知 体系内是协调的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协调关系,避 免接触与已认知的因素相互矛盾的信息。为此, 心理学家探究避免发生认知不协调的方法以及接 触认知不协调的途径。认知因素失调越大,人们 要缓解或者接触认知失调的动机也就越强烈。
夺时,其心理抗拒也就越大。所谓重要性,指这 种自由行为更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无法用其 他方式来满足。例如,抽烟成瘾的人,被剥夺了 抽烟的自由,而抽烟对他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 无法用吃糖等其他方式来替代,从而使他发生很 大的心理抗拒力。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理论
三、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二)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 4、剥夺某种自由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的剥夺 如果人们的某种自由被剥夺还会影响到其他的自
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概述
二、态度与行为
(二)行为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态度

意图
行为

主观规范 合理行动理论图示
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概述
三、偏见 偏见(prejudice)是人们不以客观事实
为根据所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这种 态度所包含的认知成分较少而情感成分较 多,因为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偏见可以表 现为正面的偏见也可以表现为负面的偏见。 我们多是指负面的偏见。
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概述
二、态度与行为 (二)行为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博班姆Birnbaum and 贝恩Benne,1983年
提出行为是态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影响的因素除了态度和环境之外还有 其他的,如个人的一般认知态度(不属于 对某一对象的认知),当时的情绪好坏以 及个人对外界环境的一贯倾向等。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理论
三、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一)基本观点 当一个人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时,他会处于一种
动机唤醒的状态,这种状态趋使他试图恢复自己 的自由。这种动机状态是人们对其行为自由减少 的反应,也就是一种反作用力,布林称为心理抗 拒,因为人们都有享受自由行动与思考的权利, 认为他是“自己行为的唯一主宰者”。
第一节 社会态度的概述
三、偏见 (一)偏见的特征 1、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 2、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