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社会态度(1)
2、态度的强度:强度越大,态度越能预测行为
• 亲身经历而形成的态度能较好预测行为; • 道听途说而形成的态度很难准确预测行为
3、态度的具体性与特定性:
• 一般、笼统的态度,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 具体、特定的态度,态度与行为一致
4、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
• 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冲突时,外显态度与行为很可能不一致
• 本身可否实施 • 行为的取样:单一和多重行为,即时与长久行为
– 行为测量与态度测量时间是否同步或接近
态度指向的目标与行为目标是否一致 情景是否制约行为发生
四、衡量态度的维度 1、指向:态度的正负方向,指人们对于态度对象是 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 2、强度: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
态度不能预测行为! 结论:
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一致吗? (一)实验结果:不一致 (二)盖洛普民意测验:一致
• 1936成功地预言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预测票数与实 得票数相差 < 1%
(三)总结?
• 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 一般态度与特定行为低相关,与“多重行为测量”高 度相关。
(一)态度因素 (二)个体因素 (三)环境因素 1、社会规范:社会风俗 习惯、道德规范、法律条 文等 2、外在参照标准:其他 人或群体的态度与行为 3、外界压力:社会舆论、 个体、群体、情境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一)态度因素 (二)个体因素 (三)环境因素 (四)其他因素 行为:
回答人数
不接待 未定:视情况 接待 不愿意比例(%)
22
20 1
25
23 2
20
19 1
12
11 1
43
40 3
38
35 3
51
47 4
45
41 3
1
91
0
92
0
95
0
92
0
93
0
92
0
92
1
91
不愿意接待所占 平均比例(%)
91.5
94.0
92.6
91.7
①只就中国人提问;②分别就中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和日本人提问。 表中数字:对“你愿意在你那里接待中国人作客吗?”的回答
补充:态度的其它功能
(一)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表态 (二)对社会理解的影响 (三)记忆过滤效应:影响学习效果 (四)积极态度激励作用与消极态度的瓦解功能
(五)态度影响意志力
五、态度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态度与情感: 2、态度与意见: 3、态度与价值观:
六、内隐态度
内隐态度: 内省不能识别但能影响个人当前认知、情感和 行为反应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Greenwald(1998):无意识的偏见 Wilson & Lindsey(2000):双重态度模型 自动未必无意识
三、态度的特征
(一)社会性与主观经验性: (二)内在性与可测性: (三)持续性与情境性: (四)动力性: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五)指向性: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
四、态度的功能
(一)认知功能:导向,影响信息选择和加工 (二)动机功能:情感成分使反应有趋避 (三)价值表现功能:态度内含价值观 (四)自我防御功能:保护自我价值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计划行为理论(安 杰曾/阿赞,Ajzen,1990) 1、早期的理性行动理论( Ajzen , 1975)
• (1)行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考虑各种行为方案, 评价各种结果,形成行为意向。 • (2)行为意向由两个因素决定:
–①对行为的态度:人们对某种行为的好坏评价 –②主观规范:对别人会不会赞成某种行为的感知
• (3)用这种行为意向来作为中介变量,解释行为 个人态度 加 强 主观规范
他人态度
意 图
行 为
修订的:计划行为理论( Ajzen , 1985)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一)态度本身因素
1、态度结构: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间的关系:
• 知情一致,态度与行为更容易一致; • 知情不一,态度与行为可能就不一致
• 内隐态度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有意识 • 若关注加工过程,可表述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自 动加工态度) • 若关注不同测量方法及其关系:态度分类可表述为直 接和间接测量的态度
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一致吗? (一)拉皮埃尔的歧视态度与行为研究:不一致
• 1、研究的目的
– 种族歧视态度与种族歧视行为之间的一致性
1932年,心理学家利克特(Likert) 提出,也叫 总加量表。 针对某个态度对象而设计 由若干个陈述句所组成,可单独也可累加分析 根据被测者对各个陈述句所作的反应计分,以 代表该人对某个对象所持态度的强弱。 一般5点计分,也有6~9甚至更多点计分方式 示例:5点量表 婚姻应该门当户对
二、态度的组成要素/成分(迈尔斯)
1、态度的认知成分(Cognitive) 对态度对象的理解及好坏评价,包括事实、知识 和信念等。 2、态度的情感成分 (Affective) 个人对某个事物所持有的好、恶情感,对态度对 象的内心体验。 3、态度的行动意向成分 (Behavioral intention) 个人对某个对象的反应倾向,行为的准备状态。 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态度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Hale Waihona Puke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一)态度因素 (二)个体因素 1、态度及行为对个体的意义:
• 意义重大,态度与行为一致; • 代价很大,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2、个体自身的心理因素:意志力、自尊
• 自控能力弱,态度与行为一致 • 自控能力强,态度与行为可能不一致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因素
造句测验
或语句完成测验、句子完成测验(sentencecompletion test) 是事先准备好几个有关某一事物的未完成的句 子,让被测者把句子写完,从中也可以反映被测 者的态度。 如要了解被测者对父亲的态度,可以用以下句 子: “假如我父亲……” “今天我父亲……” “父亲说……” ……
(一)利克特量表法
举例:爱情态度量表( LAS) 中文版 John Alan Lee( 1973) 提出爱情有六种风格 ( love styles) : 浪漫、游戏、同伴、现实、占有 和奉献 H endrick夫妇据此编制了爱情态度量表( Lo ve AttitudeScale, LAS) 台湾地区在上世纪90 年代引入 杨洋,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 年
(三)语义分析量表法
语义分析量表是由心理学家奥斯古德(Osgood) 等人于1957年发展起来的,是等级量表(5或7 个等级)的另一种形式。 基本方法:用成对的两极性的形容词,如好/ 坏;聪明/愚蠢等来评价态度对象。 分为三个维度:评价、潜能、行动 举例:你认为××如何?
愚蠢 强 主动 1 1 1 2 2 2 3 3 3 4 4 4 5 5 5 聪明 弱
量值表 1 2 3 4 5 6 7
(二)博格达斯量表法
社会距离量表:例二
问题:你愿意同××老师处于什么关系? 陈述句 1. 2. 3. 4. 5. 6. 7. 愿意和他做知己; 愿意请他参加自己所属的社团活动; 愿意和他做邻居; 愿意和他做同事; 愿意和他保持一定距离(如限于最一般的社交); 愿意和他少来往; 愿意和他绝交。 量值表 1 2 3 4 5 6 7
二、间接测量
(一)投射法 (二)行为观察法 (三)生理反应法 (四)IAT与GNAT
国际IAT 研究发展趋势
中国IAT 研究发展趋势
西方IAT政治态度研究
对美国军事基地的内隐态度 内隐选举偏向 对拉丁美洲人的内隐态度 对环保政策的内隐态度 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与:女性领导 法官的内隐种族偏见 ……
• 2、现场研究
– 带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游历美国
– 受到很好的接待,仅有一家拒绝接待
• 3、问卷调查
– 6个月后,寄去问卷调查,分单问题和多问题
“愿意接待中国人吗”问卷调查结果
光顾过的 未光顾过 旅馆 的旅馆
总份数 问卷种类
光顾过的 餐馆
81 ① ②
未光顾过 的餐馆
96 ① ②
47 ① ② ①
32 ②
1.强烈反对 2.不同意 3.不确定 4.同意 5.坚决同意
(一)利克特量表法
具体测量方法与步骤 设计测量态度的一组陈述句,约20-25个 前提是认为构成态度的各个陈述句价值相等, 意义大小并无本质差别 可用5点量表或7点量表让被测量者自我报告。 被测量者进行自我评定。 整理测量结果。
方法:
• • • • 编制一系列陈述句 按人际关系亲密顺序予以排列 并确定各句的量表值(按排序分配,不能重复) 要求人们任选一个陈述句作为自己的态度。
(二)博格达斯量表法
社会距离量表:例一
问题:你愿意同黑人处于什么关系?
陈述句 可以结亲 可以交朋友 可以做邻居 可以在同一行业共事 可以作为国民共处 只能作为外国移民 应被驱逐出境
3、深度: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
4、向中度: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的价值 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外显度: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表现的外露程 度。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一、直接测量
(一)利克特量表法
(二)博格达斯量表法
(三)语义分析量表法
(一)利克特量表法
(二)行为观察法 :
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接近程度和亲切表现 来研究人们的态度。包括对两人的空间距离、 目光接触、紧张程度等方面的观察和测定。 举例:上课你坐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