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元化战略管理_决策程序及其理论依据

多元化战略管理_决策程序及其理论依据

2008/03 总第371期商业研究 COMM ERC I AL R ES EARCH文章编号:1001-148X (2008)03-0048-04多元化战略管理:决策程序及其理论依据郭 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摘要:通过对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回顾,总结多元化战略管理研究的理论流派,多元化战略管理理论对中国企业进行多元化决策的指导意义,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多元化战略管理决策程序及其理论依据,试图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理论与企业实践操作间联系的纽带。

关键词:多元化战略;战略管理理论;决策程序中图分类号:F27017 文献标识码:AD i versi f i ed Stra teg i c M anage m en t :D ec isi on M ak i n g Program and Theoreti ca l Founda ti onG UO Kai(B usiness S chool R e m in U niversity of China,B 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Though a revie w of the diversified strategic research,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theoretical schools concerned and indic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t o the p ractice of Chinese fir m s .It uggests a fra me work of deci 2si on making p r ogram on diversified strategic manage ment in hope f or narr owing the gap bet w een the theory and p racticeof diversified strategy .Key words:diversificati on strategy;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decisi on making p r ocess 收稿日期:2007-05-24作者简介:郭凯(1972-),男,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

一、引言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企业在原主导产业范围以外的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它是与专业化经营战略相对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

学者在研究中对多元化的定义各有不同,早期学者认为多元化是指企业产品的市场异质性增加,强调企业异质性不同于同一产品的细微差别化,更不是产品细分化(Berry,1975),后来扩大了多元化的概念,即多元化也指进行投资和合资,使单一组织能够增长或降低整体风险(Hoskisson &H itt,1990;Ra 2manujam &Varadarajan,1989)。

按照W rigley (1970)和Rumelt (1982)的划分标准,一般当企业最主要的产品类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小于70%时,这种企业叫多元化企业。

多元化经营作为一种战略,本身不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一种发展战略的成功还是失败,关键是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分析和有效运用以及适应战略的相关条件。

笔者旨在通过多元化经营战略理论回顾和梳理,从诸多多元化理论中找出对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并试图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理论与企业实践操作间联系的纽带。

二、多元化战略理论回顾(一)多元化战略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安索夫(Ans off,1957)根据美国1909~1948年间最大的100家企业的发展和变化,总结出企业成长的四种基本方向:(1)在现有市场内增长;(2)开发新市场;(3)开发新产品;(4)多元化。

他把他们高度概括为一张图表,即日后闻名于世的“产品-市场矩阵图”的雏型。

钱德勒(Chandler,1962)认为美国企业的成长一般都经历了四个阶段,与每阶段的公司战略相适应则产生了不同形式的组织结构。

四个阶段的公司战略可简述为:(1)数量扩大战略;(2)地区扩展战略;(3)垂直一体化战略;(4)多元化经营战略。

在第四个阶段,与多元化战略相适应,产生了总公司本部和事业部———简称“事业部制”的分权管理结构,即现代大型工商企业最合理的基本组织结构形式。

1970年,赖利(W rigley,1970)在哈佛商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事业部制与多元化》,在企业多元化研究中迈出重要一步,提出了多元化程度的测量方法及类型划分。

在Ans off 、Chandler 和W rigley 关于企业多元化动机和战略选择研究的基础上,鲁梅尔特(Rumelt,1974,1982)于1982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划分多元化类型的方法,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同时他对战略、组织结构与经济绩效间的关系问题进行的研究表明,相关多元化、特别是有限相关多元化公司的绩效好于平均水平,非相关多元化公司绩效最差。

后来的很多研究者把焦点集中在多元化与绩效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由于公司实施多元化扩张同时存在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W illiam s on, 1970)、高负债能力(Lewellen,1971;1992)、范围经济(Teece,1980)、共享资源(Chandler,1962)等收益和代理问题产生的管理者追求私利(Jensen, 1986;Morck et al,1990)、保护措施(Shleifer& V ishny,1989)、管理者动机(Hoskiss on&H itt, 1990)等成本,因此,有关多元化战略的效果的实证研究(如:Hoskiss on&H itt,1990;Ramanujam& Varadarajan,1989;Reed&Luff man,1986)并不明朗。

近期在多元化战略研究领域形成了重新考虑相关性的含义(Farjoun,1998;Harris on,Hall and Nargun2 dkar,1993;Markides&W illam s on,1994,1996; Sti m pert&Duhai m e,1997)、国际多元化战略(H itt& Hoskisson and Ki m,1997)以及对多元化测量方法的检验(Hall and St.John,1994;Lubatkin,Merchant and Srinivasan,1993)等三个研究热点和组织学习(O 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高层管理团队(Upper Echelons Pers pective)等新观点,同时多市场竞争、成长的限制等新主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多元化理论框架1989年,Ramanujam&Varadarajan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对公司多元化战略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依据“环境-过程-绩效”的逻辑,提出了多元化战略的研究框架。

他们把多元化理论研究划分为多元化决策(多元化的动机)、多元化方向选择、多元化模式选择、多元化特征、多元化与结构、多元化与系统、多元化的协同效应等领域,并将前人有关多元化战略研究的成果纳入其研究框架中。

笔者认为该框架能够反映多元化战略研究领域的全貌,以下对其中的几个领域进行概述:1.多元化的动机。

一般研究表明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直接动机是多元化企业的各业务间存在范围经济,而且这种范围经济不能在企业边界范围外实现。

具体表现为:经营性范围经济(包括共享活动和共享核心能力产生的范围经济);财务性范围经济(包括通过内部资本配置、降低风险和税收等财务手段产生的范围经济)、反竞争性范围经济(包括多点竞争和利用市场势力而产生的范围经济)和隐性范围经济(包括雇员、供应商和客户等专用投资引发的多元化动机、债权人的风险降低引发的多元化动机和高层管理补偿最大化引发的多元化动机等因素带来的间接范围经济)。

2.多元化方向选择。

多数实证研究表明相关多元化企业的绩效好于非相关多元化企业。

3.多元化模式选择。

多数实证研究通过并购实现多元化的企业绩效要好于自我扩张模式。

4.多元化与结构。

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表明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结构的影响大于企业结构对战略的影响。

5.多元化的协同效应。

多数研究表明企业实施多元化是为了发挥协同效应,多元化战略能否成功就要看多元化企业的各业务间是否能够发挥出协同效应。

实际上,所谓协同效应就是在各业务间产生的范围经济。

三、多元化的战略管理理论流派及其对当前中国现实的指导意义(一)有关多元化的战略管理理论流派1.交易成本理论、能力逻辑和真实期权(real op tion)理论。

这三个相关联的理论的主要作用是评估企业多元化的必要性。

企业实施多元化必须衡量: (1)通过市场方式进行交易的成本(专用性投资和机会主义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2)投资价值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成本;(3)企业获得有价值的、稀缺的、模仿成本高的资源和能力的成本。

如果(1)成本低,企业可以通过市场方式(如签订合约或后续合约或关联合约等)进行交易;如果(2)成本低,企业可以通过联盟方式进行多元化;如果③成本低,企业才可以通过内部管理方式进行多元化。

2.多元化的产业组织理论。

该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将影响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选择,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必须首先选择“正确”的行业,才能使多元化战略实现。

3.多元化的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但并不是每个阶段都适合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经营战略一般在企业成熟期采用。

这是由于企业在成熟期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的:(1)企业在行业内扩张已呈饱和态势,已近垄断地位,进一步纵深发展已无太大可能;(2)积累了雄厚的人才、资金和管理实力;(3)拥有健全的市场网络以及销售渠道;(4)拥有大量未利用的闲置资源;(5)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

4.多元化的成长理论。

企业在推行多元化发展时,必须遵循多元化的成长阶段理论,即多元化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高度相关多元化、中度相关多元化和不相关多元化。

5.多元化的行业选择理论。

该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多元化的行业选择条件,它要求:(1)主业在同行中已有一定的优势,拥有稳固的产业地位;(2)准备进入的行业前景光明,自身的竞争优势明显;(3)进入新行业的资金、人才、管理经验等有保障;(4)新行业与主业有一定的关联。

二是多元化的行业选择目的,相关行业多元化是想借助于支柱企业而带动相关产业,从而减少进入的壁垒;而不相关行业多元化是通过多元化降低风险或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