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冯立坡
摘要:问题教学法就是一种注重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它有助于学生克服如胆怯等的心理障碍,提高他们勇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思想品质;在实践中实施问题教学法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并注意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提问原则;问题
一、问题教学法及其特点
现在我们倡导的是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有创新首先要有批判态度,问题教学就是要学生充分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具有批判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既是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又是思维过程的前提。
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才会有领悟,才会有创新。
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
问题教学法就是一种注重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法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结构性、逻辑性。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问题教学必须按照教材知识的逻辑程序进行合理的设计,把教学内容分成许多连续的知识点,再用问题把这些知识点串成一个系列。
整个系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进行安排。
还应该选择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方式,即建立教学中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
只有问题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思考,教学才能达到目的。
(2)递进性、发展性。
学习本身就是学生通过调节自己内部的认知活动,达到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发展过程。
在教学的知识结构中要遵循知识的发展性原则,问题在已有的基础知识前提下产生,并通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准备性知识才能进行思维,产生思想。
从认知结构角度分析,学生通过学习,认知结构也得到了发展,即在原认知结构基础上接受了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内化形成为新的认知结构。
同时,知识的掌握、认知结构的发展又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3)交互性、融洽性。
在问题教学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共同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在教师帮助下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从而获得较深刻的见解。
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过去的单向度交往方式为多向度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在问题教学中由于教师也是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平等,教学民主,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通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和努力提高自
己的素质,包括丰富自己的学问、增强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性格、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等,来树立、巩固和提高自己.
从整个过程看,创设问题和制造悬念是以教师的活动为主,其他几个程序都可以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体现出问题教学是一种课堂交流活动型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平等、民主的学习形式中,学生能够克服如胆怯等的心理障碍,无论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成绩不是太好的学生,给他们提供了根据自己的元认知水平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
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能正确评价自己,培养他们勇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思想品质。
二、问题教学法的实践
(一)问题设立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课本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个问题,不能违背教学大纲的主旨精神和要求。
2.梯度性原则。
人们认识问题时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
3.启发性原则。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层层设问即层层启发,提出的问题不是由教师越俎代疱,而是诱导学生思维,启发他们跟着老师,跟着问题的思路,进行逻辑推进得出正确结论。
4.全面性原则。
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尽可能要涵盖每个课时的全部知识点,这样解决全部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5.开放性原则。
设计好的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又可留下一定的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二)具体的操作
第一步,钻研教材、熟悉学生,设计好问题,配一些符号标志,打印成张或者发送到同学的邮箱。
第二步,选择具体的操作模式。
一是前置式问题教学法。
由教师概括提炼每一章节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动机和行为。
二是后置式问题教学法。
教师先布置让学生认真通读粗读要讲授的课节,同时要设计好问题,导入新课后,先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精炼问题,组织
大家讨论,讨论可分小组形式或自主形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走向后台,真正起到组织、点拨作用。
在国际商法的教学中,前期可以采用第一种方式,后期可以采用第二种方式,二者可以随着课程进度来选择。
第三步,问题的解决。
问题的解决要追求彻底,一般要在课堂上完成任务,问题教学法最终的落脚点是对问题的解决。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回答问题有时会不全面、不深刻、不准确。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或由教师补充完整,或由其他学生补充完整,或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组织作答,不管是哪种形式,务求问题的彻底解决。
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问题教学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要坚持正确理论的指导,民主氛围的创设。
应该明确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借助“问题”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等多种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文化素质。
此外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设计好问题,而且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预先准备好各种对策和教法,驾驭好课堂,这样才会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问题教学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摆正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问题教学中的设置、讨论的组织、悬念的设计都离不开教师,讲授式中老师以传授为主,而问题教学,教师的作用既是传授者、又是指挥者、组织者。
不容置疑,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更要注意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并把两者有机结合。
问题教学模式其特点就是重视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的指挥者作用体现在,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地设计一个又一个有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尝试释疑。
教师要不断地设置情景,制造矛盾,引起争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组织者的作用体现在,讨论时教师要各组巡视,从中恰当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即使学生有不正确的看法也要分析,找出其中利于深入解决问题的端倪,揭示给学生进一步探讨。
讨论时,教师还要抓住讨论的中心,防止跑题,但不要过早表态、下结论,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
2、重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方法的培养
问题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和问题设计应该符合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同时也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能力,通过问题教学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在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中间要启发学生运用“由客观事实推论道理”、“由社会现象推论社会本质”、“由政治理论推论政治性质”、“由社会调查数据推论社会理论”、“由已知政治理论推论
未知政治理论”等推理类型,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只有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3、重视问题教学中的引导技巧
引导方法是决定问题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
问题教学成败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教师的引导技巧主要体现在:善于观察、善于启发、善于总结。
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观察学生讨论的热烈程度,掌握学生的心态,及时地为他们排除讨论中思维的障碍。
学生中出现的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师要给予启发。
对不同观点的持有者,要肯定他们正确的一方面。
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智慧。
在一个问题基本解决的时候要及时总结,并在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创设,引发出更多的新的问题,使教学不断引向深入,并且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4、创造良好的学习和讨论环境
教学过程受到各种各样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民主作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情投入等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
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教师可用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创设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
若教师信任、关怀学生,经常给学生鼓励或赞扬,可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所以,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问题教学成功的要素。
总之,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提问和被提问的灵活应用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提倡高效课堂,通过实践问题教学法,让学生领会探究问题的机智,勇敢,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达能力的舞台,将教学实实在在的延伸。
200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