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素质教育观练习题A.创新能力B.读写能力C.听说能力D.交往能力2、男同学小陈平时自由散漫,学习不认真,一天在课堂上用手机给班上的女同学发短信“曾某,我爱你”,被上课的王老师发现收缴,并将小陈的短信向全班同学宣读,同时指责其“思想堕落.道德败坏”。
下课后小陈要求王老师归还手机,王老师说:“这是罪证,不能归还,要交学校德育处。
”校长指出,王老师:①未经学生同意翻看短信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②批评的话语侵犯学生的人格权。
③收缴手机侵犯学生的财产权。
④作为老师不能以违法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你认为校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一位语文老师刚刚跨进教室,发现学生都望着天花板,原来一条凳子上的座垫挂在天花板外面的电灯线上。
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找班干部把坐垫取下来B.让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由座垫飞到屋顶上谈起……》C.幽默带过.开始上课D.老师把坐垫取下来4、一位教师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突然发现黑板上画了一幅自己的画像。
引起课堂上一阵骚动。
下列处理方式。
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平静而真诚地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我,希望这位同学以后为班上做画报”B.不予理睬。
擦掉画,开始上课C.立即查找作画人D.批评教育学生5、下列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区别的叙述。
说法错误的是。
A.二者教育目的不同,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应试教育以考取高分为目的B.二者教育对象不同,素质教育即精英教育,面对部分精英,应试教育则面对大众C.二者教育内容不同,素质教育立足社会需求,应试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考试和升学需要D.二者评价标准不同,素质教育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唯一评判标准6、构建素质教育目标,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才能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
A.顺序B.客观规律C.特征D.重点7、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即。
A.德育B.智育C.美育D.技术教育8、强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国民和全体适龄儿童,反映了素质教育的。
A.主体B.全体性C.发展性D.全面性9、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能得到自己的发展,这是检验教育者是否坚持的一块试金石。
A.育人为本B.以德兴教C.面向全体D.精英教育10、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素质教育以促进知识深刻内化为目标B.素质教育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C.素质教育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D.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11、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是。
A.创新能力B.学习能力C.拼搏精神D.团结精神12、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教育改革的原点是。
A.家庭教育B.教师培训C.课外活动D.课堂教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综合素质章节模拟习题及答案:教育观第一章教育观一、单项选择题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初步实现“两基”目标后,为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大决策。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C《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初步实现“两基”目标后,为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大决策。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国务院于2001年5月29日正式颁布的,当时江泽民同志是我国最高领导人,由此也可推论出本题应选C。
2.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丰富的知识B.适应社会的能力C.终身学习D.创新与实践C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
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
”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3.关于我国幼儿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属于基础教育B.属于启蒙教育C.属于义务教育D.属于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C我国施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即义务教育包括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所以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
A.教师教育艺术的创新B.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C.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D.学生思维的创新成熟C新课程理念指出: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5.不是为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A.评价B.考试C.检测D.考核A为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书,目的在于进一步澄清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明确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基本理念,更加自觉地进行各项教育教学改革。
该书第二部分第二十一条明确提出了“评价不是为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的观点。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6.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
A.创造者B.传承者C.发起者D.实践者A《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第二十三条提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素质教育观念试题》与《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一、单项选择: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初步实现“两基”目标后,进一步落实战略的又一大决策。
A、邓小平B、胡锦涛C、江泽民D 、科教兴国E、以法治国2、新的教育思想必须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中产生。
A 、研究B 、实践 C、理论3、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是最重要的素质。
A 、科学文化素质 B、身体素质C、思想政治素质4、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A、以人为本B、发展素质C、提高能力5、学校应当特别强调:是最高的学位。
A、优异的学习成绩B、高尚的思想品格6、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A、丰富的知识B、适应社会的能力C、终身学习7、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
A、教育B、家长C、社会8、“学”贵于,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
A、思B、说C、读D、问9、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
A、创新B、思考C、记忆10、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
A、高中阶段B、基础教育阶段C、大学时期11、读书是学习,是更重要的学习。
A、向人请教B、搜集资料C、实践12、面向全体的基本要求是切实关怀。
A、学生B、每一个学生C、后进生13、全面发展,就是让每个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获得发展。
A、进一步B、和谐C、长足14、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
A、教师教育艺术的创新B、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C、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15、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
A、学习方式B、学习态度C、学习兴趣16、失败是成功之母,更是成功之母。
A、努力B、表扬C、成功17、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A、评价B、考试C、检测18、考试应当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力求让学生找回失落的。
A、知识B、能力C、自信19、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
A、创造者B、传承者C、发起者20、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A、老师B、学校C、家长D、家庭E、社会21、孩子对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能够做他们的。
A、老师B、朋友22、作为未来文明的创造者,青少年学生还应当努力养成的能力。
A、积极思考B、思考C、理性思考23、全社会都要对我们的下一代负责,负有更为直接的责任。
A、学校B、社会C、家庭24、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以为目的。
A、促进人的成长B、促进人的发展25、只有树立的思想,才有可能正确对待学科体系和社会需求。
A、学生发展为本B、教师创新C、为祖国培养人才26、对,是学校最大的资源浪费。
A、教师时间的浪费B、学生时间的浪费C、学校财产的浪费27、孩子将来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
A、智力因素B非智力因素28、现代的孩子和其父辈们的在增大,两代人的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A、差异B、年龄C、距离29、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忽视里,不能以此作为对学生优劣的判断。
A、学生能力B、学生的个别差异30、对学生来说,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养成责任感的重要方法。
A、反思自己B、自我评价31、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
A、家长B、自我C、教师32、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
A、尊重和信赖B、理解C、信任33、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
A、知识B、慈祥和宽容C、微笑34、“棍棒”只能造就奴隶,不能造就。
A、人才B、天才35、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
对学生有无“爱的情感”,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育行为。
A、教育B、教学C、谈心36、在当今信息时代,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最宝贵的教育遗产之一,仍是教育工作者的财富。
A、因材施教B、兴趣入手C、教学相长37、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师爱的基础条件是。
A、平等B、友情C、亲情38、毫无疑问,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
A、严格B、宽松愉悦39、学习只有发挥效应,才能提高学习的成效。
A、智力因素B、非智力因素C、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40、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
A、家长地关心程度B、教师的能力C、学习者自身41、教育工作者应该记取: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A、成功B、升学C、奉献D、报酬42、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A、个性化B、创新C、稳定D、常规化43、应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A、教师B、校长C、教育行政官员D、教导主任44、是学校的主人。
A、教师B、学生C、教师和学生D、校长45、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当前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
A、改革高考制度B、改革对教师的评价体制C、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D、提高教师社会地位46、是教育改革起点和依据。
A、真正实现教育观念上的变革B、社会人才观的改变C、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化D、考试选拔制度的变革47、鲜明地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
A、素质教育B、应试教育C、德育D、智育48、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A、让每一个学生考上大学B、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智者C、让每一个学生成材D、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定的基础49、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应该是的变革和创新A、教育模式B、教学模式C、评价模式D、办学模式50、办好学校的关键是A、校长B、教师C、学生D、教育主管部门51、素质教育应把放在首要位置。
A、智育B、美育C、德育D、体育52、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A、教师之间的关系B、学生之间的关系C、师生关系D、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53、,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的基本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