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
一、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基础知识)
1.社会主义建设起步的背景、重大举措和特点
⑴背景:
⑵重大举措:
⑶特点:
2.曲折发展的十年中正确和失误的探索
正确的探索:
探索中的失误: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概念:
⑵发动原因:
⑶主要标志:
⑷影响:
⑸经验教训:
4.周恩来的调整和邓小平的整顿
⑴周恩来的调整:
①时间:
②措施:
③效果:。
⑵邓小平的整顿:
①背景:
②措施:
③结果:(效果)
5.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二、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1.1953年,中共提出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规定这两大任务()
A.同时进行 B.先改造后工业化 C.同时完成 D.先工业化后改造
2.1953年,三大改造偏重于()
A.思想改造 B.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 C.生产技术的改造 D.生产方式的改造
3.以下对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
C.存在着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危险 D.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4.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有()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阶级结构③主要矛盾④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下列关于《论十大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经济建设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 B.要更多的发展重工业
C.要更多的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 D.标志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6.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的主要目的()
A.发展社会生产力 B.健全党内民主制度 C.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7.《人民日报》连续发表题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5000斤”“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各地大放“卫星”。
这一现象发生于 ( )
A.1956年 B.1958年 C.1960年 D.1 962年
8.1958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方向,应该是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
”这反映出当时()A.党中央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B.加快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急于求成,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 D.为发展生产力,急需改革生产关系
9.在“文革”中的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其原因主要是()
A.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C.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着手调整国民经济 D.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10.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的工作大局
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11.下列运动中,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的是()
A.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C.“大跃进” D.“文化大革命”
1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共同的惨重教训是()
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