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冠心病与介入治疗PPT课件

冠心病与介入治疗PPT课件

1
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AHD)
-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 (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 - 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HD)。
13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选择性冠脉造影:具有确诊价值—“金标准”
14
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
避免诱发因素 改善冠脉血供和降低心肌氧耗,缓解疼痛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 改善生存,提高生活质量
15
概述
不稳定型心绞痛(UA)
典型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的统称。
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关系? 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近似,但严重程度不同。 没有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出现,为UA;若有,则为
NSTEMI。
16
临床表现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胸痛部位、性质与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但具有以下特点之一:
1. 1个月内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时限 延长、诱因改变,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作用减弱。 2. 1个月之内新发生的较轻负荷所诱发的心绞痛。 3. 休息状态下发作心绞痛或较轻微活动即可诱发, 发作时表现有ST段抬高的变异型心绞痛。
stable angina pectoris
10
常见诱因
劳累
情绪激动 饱食 受寒 急性循环衰竭
11
临床表现
症状
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疼痛特点
1.部位:胸骨后或心前区放射至颈、肩、 左臂尺侧等
2.性质:压迫感、紧缩感、烧灼感、闷痛等 3.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
吸烟、休克等 4.持续时间: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化硝酸
23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先兆
2.症状
3.体征 4.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2)心脏破裂:少见 ➢(3)栓塞:可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 ➢(4)心室壁瘤:主要见于左心室
(5)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24
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2)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
心肌肌钙蛋白I(cTnI)或T(cTnT)
此外,由于贫血、感染、甲亢、心律失常等原 因诱发的心绞痛称为继发性不稳定型心绞痛。
17
治疗要点
1.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与饮食 24小时心电监护 给氧
2.缓解疼痛
硝酸酯制剂 、β受体阻滞 剂、吗啡(必要时)
3.抗凝(栓) 他汀类药物 4.其他
18
18
定义
心肌梗死(MI)是心肌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 胞死亡。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 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 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
21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先兆
2.症状
➢(1)疼痛:最早最突出 ➢(2)全身症状 ➢(3)胃肠道症状 ➢(4)心律失常:多24小时内出现, R on T 室 颤先兆,室颤为院前主要死因 ➢(5)低血压和休克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
2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先兆
2.症状
3.体征
➢(1)心率增快,也可减慢,心律不齐 ➢(2)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奔马律” ➢(3)除AMI早期血压可增高外,几乎都有血 压下降
1、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
2、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3、冠状动脉旋磨术(rotational atherectomy) 4、冠脉内血栓抽吸 5、切割球囊成行术 目前PTCA加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 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 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 心力衰竭。属ACS的严重类型。
19
发病机制
晨起6~12时、外科手 术、严重心律失常心排血 量 冠状动脉灌注
甘油可迅速缓解(1~3分钟缓解) 体征:发作时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增快、
血压升高
12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心电图 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1.静息时 半数病人正常,可有陈旧性心肌梗死
的改变 2.发作时 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0.1mV),T
波倒置 3.运动负荷试验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 提高缺血性的检出率
冠脉粥样硬化
管腔狭窄超过75%
不稳定粥样斑块
斑块增大、破溃、 出血、血栓形成
持续痉挛
20~30分钟 以上
管腔闭塞 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
急性心肌梗死
20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1.先兆
➢ 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 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
➢ 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 续时间长,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 显。
2
年龄、性别
高血压
血脂异常 (最因素要)
吸烟
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4
肥胖 缺少体力活动 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
胆固醇、糖和钠盐 遗传因素
5
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 胰岛素抵抗增强
近年来发现的危险因素
血中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增高
病毒、衣原体感染
6
临床分型
1979,WHO分型标准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心绞痛 心肌梗死 缺血性心肌病 猝死
-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指标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 适于早期(<4小时)AMI诊断和判定溶栓
肌红蛋白
25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
休息:未行灌注前,绝对卧床休息 吸氧 心电监测 给予阿司匹林
2.解除疼痛 3.再灌注心肌
26
冠心病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 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 包括:
血管内皮
7
临床分型
近年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 慢性冠脉病(CAD)或称慢性缺血综合 征(CIS)两大类。
8
本课程重点介绍
一、心绞痛
(一)稳定型心绞痛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
二、心肌梗死
9
概述
稳定型心绞痛
亦称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 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
加而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 床综合征。 男性多于女性,多数病人年龄在40岁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