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科初中物理八上《4第2节 平面镜成像》word教案 (1)

沪科初中物理八上《4第2节 平面镜成像》word教案 (1)

二、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会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器材:水杯、蜡烛、玻璃、夹子、棋子、白纸、直尺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像,像与物体到平面静的距离______,像与物体的大小也_______,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

2.在湖面上方的天空中停着一只小鸟,距水面20m,已知湖水深5m,则小鸟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________m.二、引入新课演示“浇不灭的烛焰板书课题:二、平面镜成像三、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8第1段的内容找出平面镜的概念是什么?原理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图4-12 桥与其倒影,解说宁静的水面是天然的平面镜,水中的“桥”就是水面上桥的像。

仔细观察桥与其像有何异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呢?四、活动探究“浇不灭的烛焰”的奥秒是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1、师生共同探究提出问题:平面镜中的像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猜想与假设:像好像在镜后的某个地方设计实验:(1)在实验桌上铺一张白纸,并用笔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沿直线竖直在桌面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枚相同的棋子A、B(2)调节棋子B的位置,使棋子B与棋子A在镜中的像重合并用笔做好记号。

(3)不断变换棋子A的位置,重做几次。

(4)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

得出结论:像确实在镜子的后面教师活动:由刚才的实验,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你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教师评估:平面镜能成虚像;像与物体等大;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学生自主探究除了以上一些结论,你还有哪此猜想?你还想探究什么问题?教师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再组织同学们去探究。

如:①把像(棋子B)所在的位置与物(棋子A)所在的位置连起来,它们的选线与镜面是否垂直?②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会改变?③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左右相反的吗?3、活动小结(出示幻灯片)①平面镜所成的像(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实/虚)像。

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不相等)。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不垂直)。

④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不相等)。

⑤像与物(是/不是)上下颠倒的;(是/不是)左右相反的。

问:如果已知镜面前有一个物体,该怎样画出此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呢?例:作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师示范作图,边画图边讲解作图的要领,并告诉同学们这种方法叫“对称法”。

练习:用对称法作出下列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四、平面镜成像的应用1、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对人类有益的一面。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对人类有害的一面。

课外调查1、夜间行车时,为什么车内不宜开灯?为什么小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都是否斜的,而不是竖直的?2、有没有表面不平的镜子,你在哪些场所见到过?它们有什么作用?五、巩固练习1、身高1.68m的小明同学站在一竖直的平面镜前2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小明本人_____m,他在镜中的像高___m;当他后退0.5m时,则他在镜中的像距离平面镜____m。

2、军事上用的潜望镜是______,牙医用来检查病人牙齿的反光镜是______,汽车驾驶室外的观后镜是______,太阳灶用来聚光的镜子是_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的传播速度总是3x108m/sB.物体经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实像C.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4、手工制作制作一个潜望镜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一.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