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一、氯气的性质
1、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除杂气体:制得的氯气中有氯化氢杂质,常用饱和食盐水洗气。

有时要制得干燥的氯气,可以用浓硫酸洗气来除去水蒸气。

(3)收集方法:氯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

(4)尾气吸收:氯气有毒,有毒气体必须加以吸收,防止污染空气。

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Cl2+2NaOH NaCl+NaClO+H2O
2、氯气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氯气是呈黄绿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能溶于水(在常温下1体积水约溶解2体积的氯气)。

注意:在实验室里闻氯气气味时,必须十分小心,采用正确的闻气味方法,即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在实验室中闻其他气体的气味时,也应采用这种方法。

2. 化学性质
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直接化合,还能跟许多化合物发生反应,潮湿的氯气还具有漂白性。

说明:①纯净的H2在Cl2中可以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在瓶口处有白雾生成。

②H2和Cl2混合后光照或点燃都可能爆炸。

③工业上制取HCl就是利用H2在Cl2中燃烧来制取的。

(3)氯气与水反应
①氯气溶于水后可得到氯水Cl2+H2O HCl+HClO
新制的氯水中存在:Cl2(氯水呈黄绿色)、H2O、HClO(氯水有漂白性)、ClO-、H+、Cl-久置氯水中存在:HCl
说明:Ⅰ. 氯水显酸性,放置一段时间后酸性增强,其原因是
Cl2+H2O HCl+HClO
2HClO 光照
2HCl+O2↑使氯气转化为盐酸,氢离子浓度增大。

新制的氯水与久置的氯水有区别:(1)颜色变浅至无色(2)酸性增强(3)无漂白性②HClO HClO具有强氧化性,不稳定性,漂白性和弱酸性。

Ⅰ. HClO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

2HClO 光照
2HCl+O2↑
Ⅱ. 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使有机色质褪色,具有漂白性。

Ⅲ. 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可用氯气对自来水进行消毒。

Cl2+H2O HCl+HClO HClO能杀死水中的病毒、病菌。

Ⅳ. 次氯酸具有弱酸性,酸性比碳酸酸性弱。

说明:①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使有机色质褪色(如品红、石蕊等)可使有机色质褪色
②氯水久置后失去氧化能力,是因为HClO不稳定,受热、光照易分解。

③氯水要现用现配,不易久置,暂时性保存要避光、密封。

④氯气与碱反应1)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说明:Ⅰ. 漂白粉和漂粉精的主要成分都是是CaCl2、Ca(ClO)2
有效成分都是Ca(ClO)2
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Ca(ClO)2+2 HCl=CaCl2 +2HClO
Ca(ClO)2+H2O+CO2=CaCO3 +2HClO
Ⅱ. 漂白粉和漂粉精在用于漂白时要放置一段时间或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其目的是增强酸性,产生HClO,因为只有HClO才具有漂白作用。

2)与NaOH溶液反应2NaOH+Cl2NaCl+NaClO+H2O
利用此反应可对制取氯气时产生的尾气进行处理,防止氯气污染空气。

二、溴、碘的性质
溴碘
物理性质深红棕色,密度比水大的液体,强烈
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强腐蚀性。

紫黑色固体,易升华。

气态碘在空气中显
深紫红色,有刺激性气味。

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易溶于酒精、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能与氯气反应的金属、非金属一般也能与溴、碘反应,只是反应活性不如氯气。

氯、溴、碘之间能够发生置换反应:氯能把溴和碘从它们的卤化物中置换出来,溴能把碘从它的卤化物中置换出来,即氯、溴、碘的氧化性强弱为:Cl2>Br2>I2
用途染料、防爆剂、胶卷感光材料、杀虫
剂、红药水、镇静剂,催泪性毒剂等。

重要的化工原料。

配制碘酒和碘化物,食
用盐中加KIO3,碘化银用于制照相底片和
人工降雨。

说明:
①液溴具有挥发性,贮存液溴时要在液溴表面加少量水,注意密封。

液溴的腐蚀性很强,不能用橡皮塞
②Br2是唯一的一种常温下呈液态的、易挥发的非金属单质
③I2能使淀粉溶液变为蓝色。

该性质可用于碘和淀粉的相互检验。

用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Cl2也基于该原理。

④用CCl4和苯等有机溶剂可萃取溴水和碘水中的溴和碘。

溴碘
水中橙色褐色有机溶剂中橙红色紫红色
3、Cl-、
Br、I-的检验:
①取少量试液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产生淡黄色沉淀的为Br-、产生黄色沉淀的为I-。

NaBr + AgNO3 = AgBr↓+ NaNO3
NaI + AgNO3 = AgI↓+ NaNO3
②取少量试液滴加氯水或通氯气,再用CCl4或苯萃取,有机层呈橙红色的为Br-、有机层呈紫色的为I-。

知识点2:氧化还原反应
(1)基本概念:
①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②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类基本反应的关系: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与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③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

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说明:
①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是: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特征)
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或得失)的表示方法
①双线桥法:表示同种元素在反应前后得失电子的情况。

双线桥法书写:1)标出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的化合价。

2)画双线桥,箭头要指向同一种元素。

3)线桥上要标明“得”、“失”电子,且数目要相等。

②单线桥法:表示反应物中氧化剂、还原剂间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单线桥法书写:①标出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的化合价。

②单线桥箭头从失电子元素指向得电子元素(都是反应物)。

③单线桥上只标明电子转移的数目,不需标明“得”、“失”电子
(4)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如:2KI(还原剂)+Cl2(氧化剂)I2(氧化产物)+2KCl(还原产物);氧化性:Cl2> I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