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顾荣①在洛阳,尝应人请。
觉行炙人②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
同坐③嗤之。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过江,每经危难,常有一人左右己。
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顾荣:字彦先,今属江苏人。
②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侍者。
炙,烤肉。
③同坐:同席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尝.应人请尝:______(2)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岂:______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经危难,常有一人左右己。
3.顾荣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1)曾经(2)难道、怎么2.每当遇到危难,常常有一人在自己身边。
3.关心别人,平等待人;好人有好报。
【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岂”是“难道、怎么”;“尝”是古今异义词,“曾经”的意思。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经(经历)、常(常常)、左右(身边)”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及文意的概括。
从文本中叙写的顾荣对别人的一个小小的善举(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得到别人不离左右的回报。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关爱他人的人。
据此很容易得出启示:善有善报,帮助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等。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顾荣在洛阳时,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在宴会上,顾荣发觉那个端送烤肉的人流露出想尝尝烤肉的神色,于是把自己那一份烤肉送给了他。
同席的人讥笑顾荣,他说:“哪有整天端着烤肉,却不知道烤肉滋味的道理呢?”后来遭遇(永嘉)战乱,顾荣渡江避难,每到危急的时候,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
顾荣问那个人所以这样的缘故,原来那人就是当初吃到顾荣给烤肉的侍从。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况①守时,府治②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③者,一吏也。
火熄,况守出坐砾④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
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
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
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节选自《智囊》)(注释)①: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者名廉官。
②府治:府衙。
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
④砾:小石,碎石。
⑤亟:急速,赶快。
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文卷悉.烬悉:(2)喝使归舍.舍: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3.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1)全,都(2)房舍,住宅2.这木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3.沈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
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悉”是“全,都”;“舍”是多义词,“房舍,住宅”的意思。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固(本来)、何(怎么)、哉(助词,呢)”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18.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
从“亟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可以看出况钟勇于担当。
这正是“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的具体体现。
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况钟做太守时,府衙被火烧,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失职造成火灾的人是个小官员。
火熄灭后,况钟出门坐在碎石场上,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大声叫喊让他回到房舍中。
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尽全力把罪责归聚到自己身上,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开始小官员自己知道将要承担死罪,况钟感叹说:“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况钟(将事情)上奏给皇上,论罪被罚没傣禄。
况钟对待手下小官都如此(有担当) ,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恨的原因。
假如让如今的人处于这件事中,原本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脱给手下的人,更何况愿意代替别人承担过错呢?况钟的品格,就是在这一点上让人望尘莫及啊!3.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①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
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
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
卿若之何?”普曰:“邢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道也。
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
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竞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注:①气量拘促,狭小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尝.奏荐某人为某官(________)(2)朕固.不为迁官(________)(3)太祖素恶.其人(________)(4)且.刑赏天下之刑赏(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彼竭我盈,故克.之B.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C.太祖乃.悟,卒用其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D.久之不去.去.国怀,忧谗畏讥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5.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1.①曾经②坚决③讨厌,厌恶④况且2.D3.(1)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拾起碎纸片带回家。
(2)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
4.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5.以天下事为己任,不畏权势,执著、坚定,刚毅果断。
【解析】1.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尝”意思是“曾经”,“恶”意思是“讨厌、厌恶”。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A.克:刻薄∕战胜;B.以:把∕因为;C.乃:才∕竟然;D.去:离开∕离开。
故选D。
3.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1)中,颜色:脸色;之:代词,指碎纸片;归:回家。
句子翻译为: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着拾起碎纸片带回家。
句(2)中,怒:愤怒、生气;甚:非常;亦:也。
句子翻译为: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4.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这句话意思是: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
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两篇文章都是写人记事的,概括时抓住人物、事件进行概括即可,注意语言要简洁。
这两篇文章的主要人物都是赵普,甲是讲赵普坚持奏荐人才,乙是讲赵普为大臣迁官请命。
根据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不畏权势,刚毅果断的品质。
选自《宋史》作者:脱脱年代:元参考译文:(甲)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
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
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乙)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
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
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