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6. 语言文字运用:怎样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一、问题描述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怎样准确判定语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高考对常见修辞手法显性考查的题型有哪些?高考对常见修辞手法隐性考查的题型有哪些?二、复习范围(1)了解什么是修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选择最能够表达作者意图的表现方法,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
(2)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9种修辞手法三、方法指引(1)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①比喻比喻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A.特点。
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B.分类。
可按内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种类繁多,常用的有以下四类:第一,明喻。
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形式,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词明确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例如: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第二,暗喻。
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比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①生活是海洋。
②十个被血浸泡的手指肿成了大熊掌。
第三,借喻。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形式。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具体形象,爱憎分明。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借喻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出现于全世界。
)第四,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来说明或描绘本体的比喻形式,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各个方面,也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一个方面。
运用博喻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内涵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
例如: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
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震动和强大的吸引力。
②比拟比拟指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
A.特点。
有本体和拟体,拟体虽然是明确的,但一般不出现,而只是把适用于拟体的词用在被拟体上。
B.分类。
第一,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音容笑貌的一种比拟。
拟人,是人格化的手法,可以把无生命的物写得栩栩如生,也可以把有生命的物写得可爱可憎。
可分为动物拟人、植物拟人、具体事物拟人、抽象事物拟人几种。
例如:①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第二,拟物。
赋予人以物的特性,把它当作物一样来描述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述的一种比拟。
根据被比拟对象的属性,拟物又可分为人物拟物和事物拟物两小类。
例如:①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以人拟物)②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以物拟物)③借代借代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借用与所指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所指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A.特点。
结构上的“本体”(所指事物)和“借体”(借用事物),一般只出现借体,不出现本体。
B.种类。
特征代本体: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材料代本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标志代本体: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人名代著作: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绰号代本人:芦柴棒,去烧火!专名代泛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具体代抽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部分代整体: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C.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
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
第二,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
④夸张夸张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故意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作用等的一种修辞手法。
A.特点。
夸张的基础是真实性,被夸张的事物不是真如此,而是经过作者丰富想象的主观感受。
B.种类。
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
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C.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夸而有据,夸而有节。
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第二,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
第三,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来表现。
第四,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
第五,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
⑤对偶对偶是将两个短语或句子相对称地组织在一起,表示相关或相对内容的一种修辞手法。
A.特点。
从形式上看,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必须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词性、平仄相对;从内容上看,对偶句表达的是相关或相对的内容。
B.种类。
第一,按内容:正对。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
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
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
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
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第二,按形式:工对。
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宽对。
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第三,按结构:成分对偶。
句中的某些成分构成对偶关系。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上下句构成对偶关系。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运用对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
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本来目的。
⑥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段落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A.特点。
形式上,构成排比的语句至少要有三项,而且结构相似,一般带有相同的提挈语;内容上,构成排比的各项在语意上是相同或相关的。
B.种类。
第一,成分排比。
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
第二,分句排比。
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第三,单句排比。
几个单句(或复句中的单句形式的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第四,复句排比。
几个复句构成排比。
例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
C.使用排比应注意的问题。
排比的运用,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失之于滥。
⑦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式或段落。
A.种类。
第一,连续反复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二,间隔反复例如: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拒绝赔款,强占钓鱼岛,他们不惊诧;美帝国主义轰炸大使馆,死伤中国人命,他们不惊诧;印尼治下的混战,屠杀华人,抢劫财产,先奸后杀,秘密杀戮,放火烧人,他们也不惊诧;在上访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B.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反复只需词语或句子连续出现两次,即可构成;排比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仿的短语、句子,才能构成。
⑧设问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不说出看法)的一种修辞手法。
A.特点。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
B.种类。
自问自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问不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⑨反问反问一般是用否定的问句表肯定或用肯定的问句表否定,作者不作回答而句意确定的一种修辞手法。
A.特点。
从反面提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义,答案已由句子本身阐明。
正因为“反问”的答案已寓于问句之中,用疑问表感叹,句末也可用叹号。
B.种类。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你可以说它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上海那样匆促、慌张、自怯、杂乱无章?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2)辨别易混修辞方法△比拟VS比喻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③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一般不出现。
如“风愤怒的时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较:★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比喻)☆海啸发出狂野的怒吼,掀起滔天巨浪,将这个小岛淹没在汪洋之中。
(拟人)△借喻VS借代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代中有喻;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