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京法源寺杨澄盛唐衰败的记录2000年春天,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在狱中构思的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热卖。
其实,李敖并没有去过法源寺。
他说,小说需要一个空间上的实境,而选择法源寺是因为唐太宗时代的名字“悯忠寺”……很早以前,北京叫幽州。
幽,有深远僻静的意思,因为那时的政治中心在中原。
可北京的地势又特别重要,它历来是中原政权雄峙西北、扼守东南的北方重镇。
唐朝是中国人自诩的一个好朝代,建功立业的自然是“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实现跨海征东的宿愿,亲督大军在幽州蓟城东南郊誓师,大飨六军,决心和声势都很大。
四月,一路人马从莱州(山东掖县)登船跨海直抵平壤;主力军由李世民亲自率领从陆路进军辽东。
事态并不像李世民想得那么顺利,唐军一进辽东就遭遇高丽军民的顽强抵抗,他们固守城池、坚壁清野,与唐军僵持达4个多月。
迫于粮尽天寒,将士伤亡惨重,李世民只得罢兵,悻悻而还。
去时春草青青,归来白雪皑皑。
回到幽州蓟城慷慨誓师的旧地,唐太宗李世民百感交集。
他“深悯忠义之士殁于戎事”,为了给牺牲的将士荐福,安抚他们的亲属,他下诏在这个誓师东征的地方建一座寺庙,超度亡魂。
他要结结实实地记住这个教训。
寺还没有建成,太宗就撒手去世了。
他的儿子高宗李治继位后,在上元二年(675年)再次颁诏建寺,直到武则天登基,又一次颁诏,寺庙才最后建成。
这一年是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一座深悯忠义的皇家寺庙,前前后后经过两帝一后的多次下诏,历经51年才建成!这内中的变故可想而知,这让人不能不看到辉煌的“贞观之治”的另一面。
庙,建成了,何以名之呢?则天皇帝“追感二帝先志,起是道场,以‘悯忠’为额。
”这还真是一个不循旧规,不落俗套,一语破的的好名字。
“悯忠”是个胜利者的悲剧。
好比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法源寺从一开头,就沉浸在深厚的悲壮氛围中。
悯忠寺宏伟壮观。
内中以高大的悯忠阁最为突出,它体现了建造者的初衷。
当时就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民谚。
远远望去,那是一座矗立在蓝天白云里的丰碑,十分醒目提神。
它成为大唐北方军事重镇幽州蓟城的一个明显的标志。
然而料想不到的是重镇不防,危险就出在内部,出在朝廷信赖的重臣上。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驻守蓟城的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拥兵自主,起兵反唐,自称“大燕皇帝”。
他仿效太宗、高宗建造悯忠阁,也在悯忠寺东南隅建造了一座高达十丈的塔寺,自我标榜,与高阁争辉,希冀谋反成功,名扬千古。
谁料攻陷长安后,安禄山被他儿子安庆绪杀了。
不久,安庆绪又被他的部将史思明杀掉。
至德二年(757年)自以为得势的史思明又在悯忠寺的西南隅建造了一座高十丈的塔,取名“天垢净光宝塔”,专门请参军张不矜撰文、参军苏灵芝书写。
据说,史思明建塔立碑本来是为他的主子安禄山反唐称帝定都幽州祈福的,想投机取宠,不料事态突变,安禄山被杀,他只好降唐,赶紧找人磨改了刻好的碑文,佯称这塔是为唐肃宗李亨继位建造的。
不久他降而复叛,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落了个和他主子安禄山一样的下场。
今天,高耸入云的悯忠阁不见了,阁东西的两座十丈高塔也不见了。
但那“无垢净光宝塔颂”的碑石还在。
历遭千余年劫难的石刻成了“安史之乱”十分难得的实物见证。
唐武宗李炎继位后,他一反唐初历代皇帝尊崇佛教广建寺院的风尚,痴迷道教,来了个兴道灭佛。
会昌五年(845年)他下令毁坏寺庙,强令僧尼还俗,掀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灭佛运动。
然而“幽燕八州,惟悯忠独存”,这个额外施恩的原因何在呢?这可能是碍着太宗高宗开国建业悯缅忠烈的一腔初衷吧。
然而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人算不如天算。
唐僖宗李儇中和二年(882年),一场无情大火把个宏伟宽大的悯忠寺烧了个干干净净。
悯忠高阁没了,两座木塔也灰飞烟灭,地面上只余灰烬,所有的“高大”都消失了。
节度史李匡威可能是深感人世难测无以自保,他在就地重建寺院时,在大殿后面又新建了一座宽7间高3层的观音阁,内置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之像。
景福元年(892年)又把从废塔基中挖掘出来的佛舍利子埋在观音像前,可见当时已由“悯忠”转向“救苦救难”,寺中已把观音阁作为重点了。
失去的东西总让人恋恋不舍。
唐昭宗李晔乾宁四年(897年),节度使刘仁恭重建了悯忠寺内的高塔,远远望去寺庙又有了昔日的样子。
千年沧桑的见证宋辽金时期,辽王朝升幽州(北京)为陪都南京,称析津府,又叫燕京。
历代辽帝后都很热衷拜佛礼僧,大建寺庙,广招僧尼。
悯忠寺历史久,地位高,是南京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辽帝后常在这里听经布道做法事,并对寺庙屡加修建。
辽世宗天禄四年(950)观音阁遭灾被毁。
穆宗应历五年(955)重修,但把三层改成二层。
圣宗统和11年(990)又兴建了释迦太子殿。
道宗清宁三年(1057)幽州发生大地震,全城破坏严重,寺中观音阁再次坍毁,辽帝当即下令很快修复。
值得一提的是,咸雍六年(1070),辽道宗耶律洪基下诏,赐名“大悯忠寺”。
一个大字,表明道宗有意与当时北宋的东京城中的“大相国寺”相提并论。
这是一种政治和心理上的比试,很有那个时代的特点。
据史料记载,唐末的东京大相国寺前为三门,中为佛殿,东西有塔院和禅院、律院,这布局和规模与大悯忠寺相同;而两寺的位置又都在都城的东南侧,面临大道;两寺又都是皇家寺院,地位重要;惟一不同的是,大悯忠寺还兼有接待北宋使臣来燕京公干参拜和下榻的宾馆职能。
这一方面可以想见当时寺院的高雅庄重,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辽王朝借此引发宋使臣睹物思乡的别有用心。
辽道宗大安十年(1094)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把观音阁由二层恢复到初建时的三层,并把木塔改为砖塔。
时人笔记中说:“东西砖塔可高十丈,是安禄山史思明所造。
”这显然是旧景重现的复制品,而非原物。
重建的大悯忠寺又见证了历史的一幕。
1156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把俘获的宋钦宗赵桓等后妃宫人从荒凉的五国城押回中都,这时宋徽宗赵佶已死,辽国已亡。
完颜亮把钦宗赵桓和俘获的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等人一同囚禁在大悯忠寺中。
昔日辽帝迎纳北宋使臣的宾馆,今日成了拘押辽宋两个废帝的牢笼!一天,完颜亮命部将比赛马球,他命令两个废帝参加,年轻的赵桓文弱,不会骑马比赛,上阵不久即跌下战马,被践踏而死。
81岁高龄的耶律延禧体健善骑,企图纵马冲出重围逃命,结果被乱箭射死。
一场马球断送了辽宋两帝性命,结束了宋辽金相互勾结、彼此剿杀的一段历史。
完颜亮玩了一场死亡游戏,把宋辽两个王朝淘汰出局。
金王朝很重视本民族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颁行女真大学、女真小学,设国子监、采取双轨制,开科取仕,分期举行女真进士和汉进士的考试,大定十三年(1113)大悯忠寺还做了一次女真人进士的考场,熙熙攘攘,很是兴盛,皇家寺院又成了女真举子跃入官场的龙门。
晨钟暮鼓,花木繁盛。
过了两年朝廷又拨钱重修了大殿和太子殿。
寺庙更辉煌了。
然而兴起于蒙古草原的“飓风”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动地而来。
1215年蒙古铁骑攻陷美丽的中都城,一场疯狂的烧杀劫掠、生灵涂炭、宫殿无存。
悯忠寺在城外东南郊,存毁未卜,不过从元末时人的诗文中还可以见到对双塔的观音阁的描述,大概那庙还在吧。
古刹多灾难。
明初,志书上说,“今寺与塔俱毁,遗址仅存”。
是战乱,是地震还是雷火把古庙毁了?不得而知,反正是“遗址仅存”。
当过和尚的太祖皇帝朱元璋自然推崇佛教,他的儿子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也必然要隆盛佛事。
但重建悯忠寺的事却一直拖到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三年(1438)由司礼太监宋文毅等巨阉牵头出资重建了寺院。
据现存寺内的碑文记载,这次重建工程浩大:“中建如来宝殿,前天王殿,后观音阁,及法堂、方丈、山门、伽蓝、祖师堂、东西两庑、钟鼓二楼、香积之厨、禅栖之所,次第完缮,以间计者凡一百四十……”以后又修建了大藏经阁。
对殿内“复雕塑佛菩萨像,庄严藻绘,视旧规盖有加焉”。
里里外外焕然一新,成了今天寺院的格局,英宗题名“崇福寺”。
还传旨把一部新刊印的大藏经赐给寺院,放在藏经阁中“永充供养,听所有僧官僧徒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厘,下与民生祈福。
”(《敕谕敕赐崇福禅寺碑》)至今,这部珍贵的明刊大藏经还保存在法源寺的藏经阁中。
清世祖福临崇尚佛教,他说自己的前世就是个出家的和尚。
他曾在崇福寺内设诫坛。
康熙帝赐御书匾额:“觉路津梁”和“存诫”。
雍正皇帝不仅敬佛而且深识佛法。
雍正十一年(1735)他发帑重修寺庙,赐名“法源寺”,定为律宗寺庙。
他说:“朕惟如来演说经、律、论三藏,而律居其一;又说戒、定、慧三学,而戒居其先,亦如宗门有衣钵之传焉。
”(《御制法源寺碑文》)从此,在京城众多的寺庙中,法源寺成为少有的专司传戒授法的皇家古刹。
雍正的儿子乾隆更是崇佛有加。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亲临寺院,赐御书匾额“法海真源”,高悬大雄宝殿门楣。
还题诗一首:“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
沧桑已阅久,因草率难穷。
名见‘法源称’,实看像教崇。
甲寅并雍正,戊戌葺乾隆。
是日落成庆,初春瞻礼躬。
所期资福力,寰宇屡绥丰。
”今天我们看到的法源寺,虽是明建清修不算十分稀奇,但那花木葱茏的庭院内收藏的文物和蓄藏的故事却是鲜有能比的。
法源寺的前三殿千年古刹兼具乾隆遗风的法源寺能在京城闹市中保存至今颇为不易。
然而造访这座宝刹却也不难。
出宣武门往南到菜市口,再进教子胡同往南到底,左拐进法源寺前街,即可在古朴的老北京民居中看到坐北朝南的古寺山门,门额大理石上镌刻着“法源寺”3个金字,熠熠生辉。
朱红山门为3座殿堂式建筑,3座门寓意三解脱,进此门即可解脱空、无相和无作,通达自在境界。
门前有一对威武石狮,衬托山门的肃穆庄严。
山门对面是一座大影壁,隔离民居,划出一方佛家净地。
走进山门,迎面而立的是天王殿,两侧的钟鼓楼掩映在苍松翠柏当中。
鼓楼前有一棵文官果树(又名文冠果)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树龄。
春天,文冠果树先开花后长叶,花瓣为白色,基部斑点由黄变红,果实可食。
因为它的花朵像古人束发的“冠”,得名“文冠”,好事者又谐为“文官”,惹得有心者想入非非,就连大画家罗聘也喟叹“花亦爱名官”。
殿前还有一棵元初种植的白皮松,一身虎皮,参天而立,算来有700多岁了。
殿前甬路上有一座铁香炉和两尊青铜狮。
都是雍正、乾隆时期的精品。
殿内正中供奉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像。
五代梁时,明州奉化有个和尚大腹便便叫契此,他背个大布袋,笑口常开,自称是弥勒转世。
贞明三年(917)他坐化岳林寺磐石,临终偈语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后来寺院一进门的天王殿里就供奉了这位“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这座佛像高1.12米,用金漆制作,为明代精品。
弥勒佛背后的韦陀是佛教中的护法真神。
他手捧降魔宝杵,一身金盔金甲,威武庄严。
这尊坐姿铜像高1.70米,铸于明代,工艺精细,神态凝重。
殿内两侧的四大天王像,原来是彩塑坐像。
现在的是4尊明代铜制站像,均高1.2米,是从原来北京大石桥胡同内的拈花寺移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