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课件-写景抒情诗鉴赏训练 精品

高三语文课件-写景抒情诗鉴赏训练 精品

写景抒情诗鉴赏训练一、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表述题]1、这首诗,有一个字可以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你认为是哪一个字?答:。

2.这首诗的一开始其实已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字,诗人在“山行”过程的描写中,和这种感情互相呼应的字是。

3.从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来看,简单说说这首诗的立足点和写景的方法的特点。

答:4、这首诗在写景过程中处处流露山欣喜愉悦的感情,试分析结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描写,是如何表现山这种感情的。

(不超过25字。

)答: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韩元吉倚天绝壁,直下三千尺。

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

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1161年,金兵南侵,宋军曾在此地大败金兵,可是后来依然以签订屈辱和约而暂得停战。

[表述题]1.词的开头、结尾都描写了景物,开头的景物的特点是,而结尾景物的特点是。

2.上阕的结尾书写了作者自己“愁与恨,几时极”的感情,这种“愁与恨”,具体是指的是什么内容?答:3.下阕开头的“酒阑闻塞笛”是实写还是虚写?作者为什么会“闻塞笛”?答:4.词写到结尾“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作者问而不答,却以写景作结,试分析这个景物描写包含了什么意义?答:春山夜月于史良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表述题]1.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2.诗中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如果忽略平仄、音韵不计,把“掬”字换成“舀”字,把“弄”字换成“闻”字,效果有什么不同?答:3.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山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表述题]1.细味文意,这首诗的首联“偏惊物候新”的“惊”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惊”?答:2.体味中间两联几个动词“山”、“渡”、“催”、“转”在诗中描写的作用?答:3.这首诗从哪两方面引发出感情的渐次变化的?答: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述题]1.本诗的题目是“送别”但从诗歌的内容看,却看不到送别的是谁,联系诗歌的意境,其实作者是写送别,表达了的感情。

2.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其中联是虚景,联是实景。

3.颈联中的“平野”是指诗中的,“大荒”是指诗中的。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表述题]1.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

2.从春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是运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传统的写法。

答:3.试分析“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的高妙之处。

答:田家欧刚修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表述题]1.这首诗四句恰似四幅图景,如果每幅图景用一个四字句去概括,分别是2.这首诗虽然描绘了四幅图景,但却反映了田家生活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试说说这首诗所表现的气氛、情调和作者的观感。

答:3.这首诗第句和第句动静相应,第句和第句互为映衬。

竹枝词(其儿) 刘禹锡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烧畲(sh6):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

[表述题]1.诗歌的—、二句写景,第一句的“层层”写出桃花的,第二句的“云间”写出大山的。

2.诗歌的三、四句写人,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方法,“银钏金议”指代,“长刀短笠”指代。

这样从服饰打扮上描写,突山了3.透过对山民的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大气晚来秋。

明月松问照,沾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句序是倒置的,请写出正常的句序答:2.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表达了作者的的心境。

写景抒情诗鉴赏训练答案一、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表述题]1、这首诗,有一个字可以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你认为是哪一个字?答:行2.这首诗的一开始其实已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惬字,诗人在“山行”过程的描写中,和这种感情互相呼应的字是迷。

3.从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来看,简单说说这首诗写景的方法的特点。

答:移步换景和闻声想景4、这首诗在写景过程中处处流露游山欣喜愉悦的感情,试分析结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描写,是如何表现游山这种感情的。

(不超过25字。

)答:鲁山虽然高大、幽静然而富有生气,充满野趣。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韩元吉倚天绝壁,直下三千尺。

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

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1161年,金兵南侵,宋军曾在此地大败金兵,可是后来依然以签订屈辱和约而暂得停战。

[表述题]1.词的开头、结尾都描写了景物,开头的景物的特点是雄奇伟丽,而结尾景物的特点是清丽幽远。

2.上阕的结尾书写了作者自己“愁与恨,几时极”的感情,这种“愁与恨”,具体是指的是什么内容?答:指金人南侵带来的国仇家恨3.下阕开头的“酒阑闻塞笛”是实写还是虚写?作者为什么会“闻塞笛”?答:虚写表达自己杀敌报国的意愿4.词写到结尾“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作者问而不答,却以写景作结,试分析这个景物描写包含了什么意义?答:李白所处的盛世无处可寻,表达对国家倾颓局面无法挽回的深沉感慨。

春山夜月于史良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表述题]1.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胜2.诗中的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如果忽略平仄、音韵不计,把“掬”字换成“舀”字,把“弄”字换成“闻”字,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掬”、“弄”有珍惜、赏玩的意味,“舀”字动作过强,“闻”字不及“弄”字体现出的亲近、喜悦之情,都破坏了诗歌的意境。

3.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写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胜境的留恋向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山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表述题]1.细味文意,这首诗的首联“偏惊物候新”的“惊”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惊”?答:“惊”字表明作者身在异乡,四处奔波因而对景物变化十分敏感。

“惊”有“新的一年又到了,何时才能回家乡”的感慨。

2.体味中间两联几个动词“山”、“渡”、“催”、“转”在诗中描写的作用?答:形象地展示了早春气候逐渐变化的特点。

3.这首诗从哪两方面引发出感情的渐次变化的?答:一是春天的到来引发思乡之情,二是朋友的诗作加浓这种感受。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表述题]1.本诗的题目是“送别”但从诗歌的内容看,却看不到送别的是谁,联系诗歌的意境,其实作者是写故乡水送别诗人自己表达了怀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2.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其中颔联是虚景,颈联是实景。

3.颈联中的“平野”是指诗中的荆门,“大荒”是指诗中的楚国。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表述题]1.从诗中的描写来看,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春末。

2.从春景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这里是运用了诗歌表现手法中传统的写法。

答:起兴3.试分析“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的高妙之处。

答:化虚为实,将无形的春风化作了有形的可“逐”之物。

田家欧刚修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赛:旧时祭祀酬报神恩。

[表述题]1、这首诗四句恰似四幅图景,如果每幅图景用一个四字句去概括,分别是绿满平川春祭笑语雨歇鸠鸣初日繁花2.这首诗虽然描绘了四幅图景,但却反映了田家生活的情况和作者的心情,试说说这首诗所表现的气氛、情调和作者的观感。

答: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态度。

3.这首诗第—句和第二句动静相应,“春雨歇”和“杏花繁”互为映衬。

竹枝词(其九) 刘禹锡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烧畲(sh6):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

[表述题]1.诗歌的—、二句写景,第一句的“层层”写出桃花的繁茂,第二句的“云间”写出大山的高峻。

2.诗歌的三、四句写人,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银钏金议”指代女子,“长刀短笠”指代男子。

这样从服饰打扮上描写,突出了浓郁的民俗风情。

3.透过对山民的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对这生气勃勃的劳动场面欣赏愉悦的感情。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大气晚来秋。

明月松问照,沾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句序是倒置的,请写出正常的句序。

答:“浣女归喧竹,渔舟下莲动”2、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恬静幽美、明净爽洁表达了作者的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得其乐的志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