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7.4 宇宙探秘自主空间教学目标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对人类探索宇宙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在载人航天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体现我国综合国力及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教学流程活动一:阅读课本P34-35页,了解历史上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1、“地心说”是由_____________提出的,他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日心说”是由_____________提出的,他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活动二:上网查阅相关视频资料,了解星空世界,学生交流汇报对宇宙天体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充满艰辛和曲折的,哥白尼等人为坚持“真理”不惜以生命为代价,随着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创立以及望远镜的问世,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就更远更深了,同学们已经知道太阳有八大行星,那么你知道哪颗离太阳最近?哪颗离太阳最远吗?赶快上网查询资料吧!离太阳由远及近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我们知道太阳是恒星,行星是绕恒星运动的,那么恒星就真的不动吗?宇宙中的恒星只有太阳一个吗?宇宙中的星系约有多少个呢?分析:我们知道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在银河系中有二千多亿颗,而象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在宇宙中也有1千亿个,那么这些星系叫什么名字?又是什么样子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活动五:阅读课本P36页,了解长度单位之----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1光年,1光年=_____________m活动六:阅读课本P36页,了解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科学家根据谱线“”现象提出了宇宙产生于一次________________学说。
活动七:人类在持之以恒的探索着宇宙,从嫦娥奔月到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再到神州五号、六号、七号的遨游太空,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不仅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也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智慧和胆识,同学们认识他们(航天员)吗?他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典型例题】1.下列各星球中,属于卫星的是( ) A.地球 B.月球 C.水星 D.太阳2.浩瀚的宇宙非常巨大而遥远,人们在研究宇宙时常用“光年”作为距离的单位,1光年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那么,1光年约等于( )A.9.4×1015m B.9.4×1012mB.15×1015m D.3.15×1012m3.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大爆炸,爆炸引起宇宙膨胀,并认为( ) A.目前宇宙仍在不断地膨胀B.目前宇宙膨胀已结束且开始收缩C.目前宇宙已处于既不膨胀也不收缩的稳定状态D.宇宙膨胀早已结束,目前处于静态4.浩瀚的宇宙由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星系团……组成,按尺寸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银河系、星系团、太阳系、地月系B.星系团、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C.星系团、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星系团5.宇宙间是十分广阔的,单是地球所在的银河系的尺度就有10万光年,已知宇宙中有10万个银河系,宇宙的尺度至少有光年。
6.关于宁宙起源,人们较为支持的是理论,原始火球在不断膨胀的过程中逐渐冷却下来,形成今天还在膨胀着的宇宙。
7.你学过本章之后接触到一系列的名词:水滴、月亮、太阳、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夸克、分子、质子、原子.请你将它们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好。
8.如图所示分别为太阳系和原子结构的模型,请你指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或不同点。
(只需列举一条)教学反思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