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荀子选读ppt1 人教课标版

荀子选读ppt1 人教课标版

《荀子》选读
皖肥西中学石玉成制作
“没有荀子,就没有汉儒;没有汉儒,就 很难想象中国文化会是什么样子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儒家人物:荀子
生平简介: 乱世哲人——荀子
荀况,即荀子,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 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
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 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祆:夫是之谓人祆 。 礼义不修,内外无别,
的怪胎、马就会生出像牛似的 怪胎,六畜就会出现怪异的现 象,这些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
男女淫乱,则父子相 疑,上下乖离,寇难
象;礼义不加整顿,内外没有 分别,男女淫荡混乱,而父子 互相猜疑,君臣离心离德,外
并至:夫是之谓人祆 。 寇内乱同时到来,这叫做人事
上的反常现象。
“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 “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
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
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 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 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 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强调,“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 根本。
内的人都害怕,说:这是 为什么呢?回答说:这没 有什么啊。这是自然界的 变异、阴阳二气的变化、 事物中很少出现的现象啊。
而畏之,非也。夫日
觉得它奇怪,是可以的;
月之有蚀,风雨之不
但害怕它,就错了。那太
时,怪星之党见,是 无世而不常有之。
阳、月亮发生日食、月食, 旋风暴雨不合时节地突然 袭击,奇怪的星星偶然出
了年成,政治险恶而失去 了民心,田地荒芜而庄稼 长不好,米价昂贵而百姓 挨饿,道路上有饿死的人,
祆。
这些叫做人事上的反常现 象;
政令不明,举错 不时, 本事不理,勉力不时,
政策法令不明确,采取措施不 合时宜,具有根本意义的农业 生产不加管理,发动劳役不顾
则牛马相生,六畜作
农时,那么牛就会生出像马似
楚王外出时随从的车子有 上千辆,并不是因为他聪 明;君子吃豆叶、喝白水, 并不是因为他愚蠢;这种 情况是时势命运的制约造 成的。至于思想美好,德 行敦厚,谋虑精明,生在 今天而能知道古代,这些 就是那取决于我们自己的 事情了。
故君子敬其在己者,
所以,君子慎重地对待那 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而
而不慕其在天者;
物之罕至者也;怪之, 这是自然界的变异、阴阳
可也 ;而畏之,非也。 二气的变化、事物中很少
出现的现象啊。觉得它奇
怪,是可以的;但害怕它,
就错了。
物之已至者,人祆
则可畏也:楛耕伤 稼,枯耨失岁,政
在已经出现的事情中,人 事上的反常现象才是可怕 的。粗放地耕种而伤害了 庄稼,粗放地锄草而妨害
险失民;田秽稼恶, 籴贵民饥,道路有 死人:夫是之谓人
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即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各有其职分和规律,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 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 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荀子认为人性生来是 “恶”的,“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他 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五、教育观
学习对人是至关重要的,“学不能已”,“吾尝 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 学》)。
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他指出,知识和德性 修养是通过积累而成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 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荀子·劝学》)。
学无止境、后来者居上,“青,取之于蓝,而青 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不去羡慕那些取决于上天
小人错其在己者, 而慕其在天者。君
的东西;小人丢下那些取 决于自己的事情,而指望 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
子敬其在己者,而 不慕其在天者,是
君子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 自己的事情,而不去羡慕 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西,
以日进也;
因此天天进步;
小人错其在己者,而 慕其在天者,是以日 退也。故君子之所以 日进,与小人之所以 日退,一也。君子小 人之所以相县者,在 此耳。
现,这些现象没有哪个时
代不曾有过。
上明而政平,则 是虽 并世起,无伤也;上 □而政险,则是虽无 一至者,无益也。夫 星之队,木之鸣,是
君主英明而政治清明,那 么这些现象即使在同一时 代都出现,也没有什么妨 害;君主愚昧而政治黑暗, 那么这些现象即使一样都 没出现,也毫无裨益。那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流星的坠落、树木的发响,
作高山,大王荒 乱不是土地决定的。。《诗》
之。彼作矣,文 云:“天生高大的岐山,太
王康之。”此之 王使它大发展;太王已经造
谓也。
此都,文王使它长平安。”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
辍冬,地不为人之 恶辽远也辍广,君 子不为小 人之匈匈 也辍行。天有常道 矣,地有常数矣, 君子有常体矣。
上天并不因为人们厌 恶寒冷就取消冬季, 大地并不因为人们厌 恶辽远就废除宽广, 君子并不因为小人的 叽里呱啦就中止行动。 上天有经久不变的规 律,大地有经久不变 的法则,君子有经久 不变的规矩。?”说 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人性论:
“性恶论” 。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
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所以人性
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
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而
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的。
“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
结果。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
“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
通过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
他们又是一致的。
四、礼论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在地者莫明于水火, 在物者莫明于珠玉, 在 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明 不赫;水火不积,则 晖润不博;珠玉不睹 乎外,则王公不以为 宝;
了,夏桀却把国家搞
乱了,所以治乱不是
时节变化决定的。
地邪?曰:得地 是地理条件决定的吗?回答
则生,失地则死, 说:庄稼得到土地便生长,
是又禹桀之所同 离开土地就死去,这又是夏
也,禹以治,桀 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
以乱;治乱非地 夏禹凭借它使国家大治,夏
也。诗曰:“天 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
小人丢下那些取决于 自己的事情,而指望 那些取决于上天的东 西,因此天天退步。 所以君子天天进步的 原因与小人天天退步 的原因,道理是一样 的。君子、小人相差 悬殊的原因,就在这 里。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流星坠落、树木发响,国
曰:是何也?曰:无 何也!是天地之变, 阴阳之化,物之罕至 者也。怪之,可也;
祭神求雨就下雨了,为什么呢? 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它就像 不去祭神求雨而下雨一样。太 阳、月亮发生了日食、月食就 营救它们,天气干旱了就祭神 求雨,占卜算卦然后决定大事, 古人并不是认为这些做法能得 到所祈求的东西,而只是用它 们来文饰政事罢了。所以君子 把这些活动看作为一种文饰, 但老百姓却把它们看得神乎其 神。把它们看作为一种文饰就 吉利,把它们看得神乎其神就 不吉利了。
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 (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和讨论,并多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 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 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乱世哲人——荀子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 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 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 仲弓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 的传统,痛斥子张氏、子夏氏、 子游氏之儒为“贱儒”,对子 思、孟子一派批评甚烈。
君子道 其常,而小人 计其功。诗曰:“礼 义之不愆,何恤人之 言兮!”此之谓也。
君子遵行那常规,而 小人计较那功利。 《诗》云:“礼义上 我错误不犯,何必担 忧人说长道短。说的 就是这个道理。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 也;君子啜菽饮水, 非愚也;是节然也。 若夫志意修,德行厚, 知虑明,生于今而志 乎古,则是其在我者 也。
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
的同情心;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 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 “忠君爱国”。
“克己复礼为仁”,如果说“仁”是人的
完美的品质修养和高尚的精神境界,那么礼”
就是制度、规范。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
的思想,不仅认为人天生就有“恻 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 的萌芽,经过一番“修身”、“养 性”的培养,就可以发展成为“仁 义礼智”的“四德”。
他进一步以这种人性论为基础, 提出了“仁政”学说,“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 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 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 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
祆是生于乱。三者错,无 安国。其说甚尔,其灾甚 惨。勉力不时,则牛马相
人事上的反常现象实产生于昏乱。 上述这三类反常现象交错发生,就 不会有安宁的国家了。这种人事上 的反常现象解说起来道理很浅显,
生,六畜作祆,可怪也, 而亦可畏也。传曰:“万 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
但它造成的灾难却很惨重。这是可 怕的,但不值得奇怪。古代解释经 文的书上说:“各种事物的怪现象, 经书上不作解说。”没有用处的辩
其对孔子思想有所损益, 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 “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 趋势,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 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并 非完全偶然。
学说 融汇贯通,独树一帜
由于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 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 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 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 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 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 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 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 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