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中华文化[系统知识—学扎实]1.把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1)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区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4(1)内涵: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用图示法表示为:(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与包容性有关的三组关系[应用分析—想明白][热点] 2017年8月13日,记述中国象形文字发展历程的《汉字》国际巡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
《汉字》以中国文字发展史为主线,囊括120余件珍贵文物,有卜骨、青铜器、陶器、竹简、拓片、玉石等丰富的文物史料,还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全面展示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历程和汉字相关的各种艺术形式。
《汉字》带动观众在跟随书写的同时,亲近传统、体味文化,不仅带动了全民书写热情,也引发了学术界对汉字现状与未来走势的思考。
结合材料,分析汉字的现状与未来走势为什么会引发学术界的思考?[分析] (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承汉字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
(2)汉字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字书写有利于愉悦身心、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汉字的现状与未来走势值得关注和重视。
[细解题点—考清楚]以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包容性[例1](2017·江苏高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
这充分说明()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解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的基础”,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表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A项符合题意;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集中体现,D项不选;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A[解题技法]抓关键词,对接选项,秒杀送分题由“早在”“此后”“目前”三个时间节点,及“汲取”“丰富”“传播”等关键词快速得出材料主旨中医药源远流长、兼收并蓄,由此可快速圈定A项并排除其他选项。
以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2](2016·天津高考)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本题的题眼信息是“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入选;中国园林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体现了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②入选;③夸大了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的作用,排除;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A[过关训练—练全面]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成熟的汉字体系至少在我国商代的中后期已经形成,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是中国古代智者贡献给人类的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字之林的一朵奇葩。
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②汉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③汉字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④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解析:选A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作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①②当选;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④错误。
故选A 项。
2.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
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
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我国方言()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②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③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④运用广泛,是不同民族间沟通交流的工具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方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构成本题的原因,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B项。
3.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
纵横十九路,方寸之内是尖跳飞断,棋盘之外有文理哲思。
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
由此可知()①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迁④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C“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历史”,其“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排除;③说法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C项。
4.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
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这一史实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A材料中的史实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体现了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②符合题意;不同文化的融合并未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③说法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④说法错误。
故选A项。
[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1.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
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
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
由此可见()①箸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D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箸文化虽可以表达民族情感,但不能成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不选;材料中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可以有很多,箸文物也是一个重要见证,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箸承载着道义责任,“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表明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选D项。
2.2016年11月8日成功申遗的郑国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
该渠充分利用关中平原地形特点,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
这表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③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④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选B“郑国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郑国渠的修建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也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③符合题意;②④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选B项。
3.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A材料主要说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以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经济决定文化的发展,③错误;区域文化可以相互借鉴、交流,但不可能融合统一,④错误;①②正确,故答案为A项。
4.源自山东的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是孔孟之乡,传统厚重。
这表明()①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③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解析:选B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①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B项当选。
5.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无瑕等特点著称于世。
精美绝伦的青瓷艺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绵延不绝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D.薪火相传,推陈出新解析:选B中国的青瓷艺术,是中华文化在古代艺术领域的表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青瓷艺术的悠久、包容性以及在继承中创新,故A、C、D三项不是对材料的反映。
6.近年来,国家典籍博物馆陆续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雕版印刷、古籍装订、剪纸等互动体验公益课程,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华典籍穿越历史的恒久魅力。
举办这一活动()①能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②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能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能巩固青少年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选C国家博物馆推出公益课程,让青少年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③正确;优秀文化对经济有促进作用,①错误;青少年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④错误,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