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分析

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分析


一、福利与效用的基本内涵
• 在经济学中,“福利”指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所得, 它包括收入获得和心理满足两方面给消费者带来 的种种好处。 • “社会福利”是在一个特定的制度安排下,公众 在社会利益分配方面达成的社会选择所实现的结 果,它代表着一种集体或群体利益。 • 效用是指消费者在心理方面获得的满足,它被经 济学家用来说明商品的价值或消费者获得的满足 水平。(效用经常和消费者偏好概念联系) • 福利经济学通过“福利”和“效用”两个概念, 试图解释并说明个人动机和社会选择之间可能实 现的利益均衡。
(二)效用的内涵和测量
• 经济学领域,效用是消费行为理论基本概念,从 本质上讲,效用是一种人对自我感觉的主观认识 和评价。 • 效用的基本内涵是指人(消费者)从物品(或服 务)中获得的一种心理满足,满足程度越高,效 用就越大。 • 萨缪尔逊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幸福 与效用是成正比的,而同欲望成反比) • 基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客观的、可以进行计 量并加总的概念。效用的大小可以按照一定的赋 值来比较。
边沁对个人利益和利己行为的论述
•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将个人利 益置于共同利益的背景下来加以讨论。他 说:“不理解什么是个人利益,谈论共同 体的利益便毫无意义。当一个事物倾向于 增大一个人的快乐利益,或为了这个人的 利益。就整个共同体而言,当一项行动增 大共同体幸福的倾向大于它减少这一幸福 的倾向时,它就可以说是符合功利原理, 或简言之,符合功利。”
(一)福利的经济学内涵
• 简单言之,福利是一种利益或好处,它可以是有 形的物质或财富,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心理层 面的正面的反应。福利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具有相对性。 • 1、个人福利 • 基于经济因素的个人需要的满足水平,它是正负 效用的总和。 • 个人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函数的数学公式: • U=U(q1,q2,q3......qm;a1)
社会选择的机制问题
• 从不同个体的偏好出发,最后实现社会的 最优,是新福利经济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 题。然而就社会选择两种机制的制度安排 来说,有很多问题都将在不同方面对福利 结果产生影响。 • 在公共政策领域,一个主要针对下层社会 福利的政策方案很可能得不到中上层社会 中的选民的支持。人们在这种分配中利益 (一)个人利益与自利行为 • 亚当· 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每个个体 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个体的目标实现, 则社会利益也就自然达到最大化。然而,在一个 社会里,人的利己行为会受到约束,而基于社会 团体的利他行为总是在道德上加以肯定推崇。...... • 古典经济学看来,个人追求自我利益,为自身的 利益着想并不是恶,但个人必须考虑到他与社会 之间的连带关系。......使个人的幸福服从于如此 广泛地为人所看中的整体的幸福。
三、福利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
• (一)福利最大化
• 在福利经济学里,福利最大化就是效用实现的最
大值,也就是收益——成本比率的最大值。 • 功利主义经济学,福利最大化意味着最大多数人 的幸福,也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选择。 • 在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的体系里,福利最大化是 指国民收入或物质财富的最大值。 • 在新福利经济学体系里,福利最大化则意味着在 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二)社会选择
• 经济学无法同政策(或政治)过程保持分离,在治理 经济问题甚至社会问题时选择的对策,是福利经济学 考虑的问题。就经济过程所采取的决策或选择,在民 主制度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市场,就政法过程而言采 取的决策则是投票。 •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市场和投票是两种最常见的社 会选择形式。社会选择是人类在社会制度中做出的有 关利益和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很多时候它是政治过 程(投票、选举)的结果。 • 好的社会选择不仅需要建立民主制度的基础,同时也 需要在资源配置方面尽可能实现效率和平等的均衡关 系。在给定的社会环境下,社会选择一般必须确定制 度(市场和投票或经济和政治)安排的优先性。
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观点及其对现代 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主要内容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 早期的(或旧的)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的影响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的内涵和基本概念
• 在经济学领域中,福利经济学是最能体现经济学 这门学科自身历史特性和学科发展轨迹的分支学 科。它更多地被解释为一种将伦理学与技术分析 应用相结合的学科。 • 福利经济学以效用或功用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并 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分为旧福 利经济学和新福利经济学。前者为英国经济学家 阿瑟·庇古所建立的福利经济学为基础。后者以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为 标志。二者都关注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福利的界 定,效用的定义。
几种不同的效用理论
• 消费者行为理论,个人消费不同物品(或服务) 得到的心理满足都可以用标准化的效用单位来进 行加总。(足球+啤酒,20,35) • 序数效用理论,效用本身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 根本不存在客观标准。 • 序数效用理论是一种基数效用理论得到更广泛认 同与应用的分析方法,已经被大多数新福利经济 学家们所接受。 • 由于序数派效用理论无法比较不同人之间的效用 或心理满足,存在此缺陷。
(三)消费者剩余
• 消费者剩余是经济学领域消费者行为理论 的一个关键概念。 • 消费者剩余是指一个人为了不失去(或为 了拥有)某种东西,而愿意支付的价格高 于实际支付的价格,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构 成了消费者剩余。 • "消费者剩余"本质是心理感觉,是一个心 理学概念,其意义离不开心理的满足和评 价。幸福与效用密不可分。
2、社会福利
• 可将“社会福利”界定为一个社会中所有个 体福利的总和。但因不同社会里文化和价值 观念等都存在差异,不容易定义。 • 社会福利可以被定义为所有人共同的效用满 足之和,它是指一个特定的社会制度下资源 配置和个人效用实现的结果。 • 社会福利水平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也 受政治制度的制约。 • 社会福利的测量:经济学家采用个人的福利 评价和效用的人际评价来描述社会福利函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