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与死

生与死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与道家的生死观各不相同,儒家强调“舍生而取义”,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之逍遥”。

人的一生都在奔波忙碌、人情是非中度过的,在这匆忙的过程中,对于即将逝去的年华,每个人都心生畏惧。

生与死,是人生起止的两个端点。

人生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是,才会去想起途中的挫折、失败和遗憾,只有正确的了解生命的意义,才能够正确面对生存和死亡。

纵古观今,多少英雄豪杰精忠报国、战死沙场。

又有多少文人义士弃笔从戎、杀身成仁。

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从来不觉得拥有的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会感觉死亡来临又多么可怕。

懂得生死的人从不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心到哪里去。

对待生死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屈原生活在楚国,正是战国乱世之中,国家被攻占,自己一人流落在外,但他知道,国家已经万劫不复了,而生命最好的终结就是与这一同去。

于是屈原投江自尽,屈原的死即是一种殉国,也是一种无奈。

而他留给人们的,是他的不朽之作——《离骚》。

屈原是为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没有实现而死的,死得其所。

死结固然值得赞美,但苟活也未必可耻。

司马迁的志向,全然写进了他的《报任安书》,自己受了宫刑,却忍辱负重,周游列国、遍访名家,最终完成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而这,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许,这就是他对待生死的态度吧。

真正看透生死的人,心里能够宁静淡泊,才能够对于生死有不同的看法。

在生命中,每个人对生命的解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活下去。

我想,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态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只有当生死的大难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听到古人穿过历史沧桑传来的回音,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人若如此,则此生无憾了。

清新的美文若雨后的白莲,娴静淑雅;睿智的美文似一泓幽泉,清冽幽谧,清纯的美文如甘霖琼浆,浓郁香醇。

中外文化之结晶,名家名篇之精粹,历史年轮之凝聚。

翻开书的扉页,轻扫着卷上的目录;我宛如徜徉在一个纯真无瑕的世界中,永别了世俗的浮华,告别了镜花水月,逃逸了悲怆与苦涩……只身一人在真善美的空间中无忧无虑地驰骋。

《生命的五种恩赐》,从欢乐、死亡、名望、爱情与财富中来艰难的抉择。

一位懵然无知的少年从中挑选,每一个抉择在终结时都给予了他悲伤、痛苦、羞辱与贫穷,真的领悟到了生命只有一次。

过度的享受会使自己一无所有,即便在使用前不知它的价值何在!生命的五种恩赐,恰如人生中的种种欲望与诱惑;若选择,遗留的只有痛苦不堪。

使原本完美的结局沉沦为沮丧与虚妄。

时间犹如河川之水,所触到的前浪浪尾也是后浪浪头,过去遥远的年代被视为亘古,曾经虚度的流年被认为缤纷。

死亡为生命交响曲的终点,为世间轮回的起点。

抱怨时间的流逝,痛惜时间的飞驰只是一种错误的理念。

窗前晃过的奇景不会再现,指尖消逝的时光不会流转。

唯有牢记住弹指,珍惜着时间,生命才会因勤劳而长久!《生与死》中,渲染了时间的宝贵与无价。

历史如一面宝镜,折射着以往的沧桑。

书中的人物,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历史之潭中浮现的:是不畏与坚贞,是胆怯与虚伪。

在它的字里行间,隐秘地展示着历史之沧桑以及形形色色的人。

人类善与恶的本性更是在书中暴露无遗。

仁慈与残忍,勇敢与胆怯,宽恕与仇恨,真诚与虚伪,欲望与平静,怜悯与无情,冷漠与关怀,纯真及内心的污秽……我们只有懂得善才能学会善让心中永存善良,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能若水晶般晶莹剔透,无一丝瑕疵。

将晦暗的指明灯点亮,使浑浊的双眸明晰,澄澈若水。

让晨曦伴和这黎明的希望驱散冷峻的氤氲;拂晓的光芒将泯灭心灵的阴霾。

生与死,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

熟悉是因为它的平常——平凡而正常;陌生是因为它现实得残酷,真切得凝重。

我们已习惯了生,生得自然而轻松。

降临世间,就竞争到了生的权利。

活着、生长,这些都无可争议,也毋庸置疑,但是,我们似乎忘了,这种生之权利终有一天会从我们指尖滑落。

生命宝石并不能永恒,它终会有风化的时候,那便是生的另一端——死!多么可怕、多么触目惊心的字眼!如果说,生是一种偶然,那么死则是一种必然。

可是对于冥冥中出生、恋恋中离世的我们,生与死,我们都无法选择。

我们只有去面对,去承担。

当生之希望得以实现,死也就不可避免要到来。

死,在生命的另一端,默默地等着,静静地看着人们向它走去。

没有任何表情,漠然而冷酷,也没有任何提醒,沉寂而无言。

一想到死,我们不免想到黑色的祭坛、黑白的遗像、令人压抑的灵堂和催人泪下的哭声。

同时,我们还会想起临危不惧的英雄、抛洒热血的烈士,甚而想到王昭君的青冢、周总理的骨灰。

凡人也好,伟人也罢,当那“善歌的歌醉了皓空明月;善舞的舞低了杨柳轻风;善于敛聚的盈握了珠宝玉器;善于作战的踏遍了大漠荒烟。

人的归宿总是一介抛向黄土的肉身”,随历史流逝化为乌有。

但是,死不是生命的句号,而是一串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省略号。

省略的是什么?那只有让后人评说了。

有人认为,人从出生起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

不!这太消极了。

我认为人从生下一刻起就是不断与死亡作斗争。

固然最后的死无法抗拒也无从更改,但在这赤裸裸的来去之间,在这匆匆的生死之间,我们应珍惜活着的每一刻并竭力使之更为光彩动人。

生是一种责任,而死并非是解脱,它应成为完成这责任的标志。

生命是漫长的跑道,无论你在途中跌倒多少次,只要你努力过并坚持下来,终点线上迎接你的就会是鲜花和掌声。

即使是无色的花,那也是感动的泪;即使是无声的言语,那也是赞许的目光。

生命之火的熄灭并不意味着灵魂也黯然消沉了。

为什么有的人生得肮脏,死得龌龊;有的人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为什么有的人死不瞑目;有的人死而无憾;有的人含恨逝世;有的人安然辞别?其实,有什么样的生,就应有什么样的死。

生是死的序幕,死是生的尾声,故死是不足为惧的。

我们无法选择死的时刻,但我们可以选择生的姿态和意义。

唯有这样,才会使精魂在肉体消失后生生不息,让生命在死后永远延续……“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确实每一个人都有一死。

从尘土来,最终将归与尘土。

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

就好比一次旅游一样。

可当真正死亡来临时又有谁能坦然面对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是李清照对项羽的写照。

当阵阵秋风从项羽吹过,这位曾经雄霸一方的霸主就这样死了,仅仅是因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

可他曾想过,他这一死是解脱了一了百了,但那江东的父老可怎么办?拥有雄心壮志的他可曾听说过“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许他想过可他放不下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死。

他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失败。

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由他嘴中说出来。

“无颜见江东父老”他无颜见的是自己的失败。

过高的要求自己使他走向了那万劫不复的深渊。

从此再也站不起来了。

为人走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甫志高就是一个从狗洞中爬出的人。

他为了自己能苟延残喘几载,他选择了从狗洞中爬出来生存。

他可曾想过他的几栽是他拿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

自古中国有句话“士可杀,不可辱”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失去了他的尊严失去了,他的信仰,失去了他的理想。

为了自己的生他选择了别人的死,以别人的死来换取他的生。

还不知悔改的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可笑的理由。

他将被万人所唾弃,被后人所憎恨。

冤屈之屈原兮,如今汝之安否汩罗江江面上有你的诗歌,黔中郡的山中有你的身影,陵阳的大地上有你叹息。

你的一生是那么的悲屈,一生为江山社稷操劳换来的却是满腔的悲屈。

无力回天的你怀着满腔的悲屈跳下了汩罗江中。

也许你的死是对你对楚国的一种解脱。

楚国的人们记住了你的好,忘却你的不得志,如今的端午节就是因你而来的。

如果当初你不悲愤的投江而去如今的人们可能不你是谁。

如今的你在得知也许会含笑九泉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每当我读文天祥的这句诗时,我才明白什么才是生与死的选择——生要无愧于心,死要无愧于地。

这才是正真的生死之道。

死要死的其所,生要生的无愧心。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今天,我同学的奶奶去世了。

中午,她大哭了一场。

我安慰她:“人死不能复生……”哪知,她哽咽地对我说:“其实,我并不完全是因为奶奶的死去而难过,我更后悔当初没有正视过奶奶对我的爱……”我默而无语,接下来又是一阵沉默……。

其实,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形影不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原来就在灯火阑珊处。

但是,对于这伸手可得、近在咫尺的爱,我们却从未重视、珍惜过,即使重视了,也假装丝毫没有放在心里,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自己的人掘了一条永远无法跨越的沟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眼光去发现“爱”:早晨,父母为晚起的我端来热气腾腾的面条里有爱;孤苦无助之时,远方友人鱼雁传书,捎来的是爱;尴尬无奈之际,路人那宽容的微笑,理解的问候中有爱——这太多太多的爱,当初怎么没感觉到呢?“我和你坐在窗前,我发现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雨果曾说过:“人生至高的幸福便是感到自己有人爱。

”的确,被爱是幸福的,但越是幸福的东西,人们往往越不会去珍惜,因此,日久,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而我们,则永远不敢推开那扇尘封已就的心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我默默地吟念着,我不明白,何时这个距离才会拉近。

但是,我心里坚信,何时,我们只要发现人世间的真爱,那个时候,这个距离也将消失。

我心里坚信,拥有一颗感恩之心,能使冰雪消融,能使冬天变成美丽的春天,能使人的心灵拉得跟近…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身与心的距离,而是明知有爱却不知珍惜。

面对生死困惑的挑战,却又不知何去何从?古老优美的诗行犹如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千年历史风云重隐于世,生与死,爱与恨,义与亡,都在遥远之国独幕上映,在那片落日青冢中留下不朽之音,成为重载历史千秋的万年青史。

享一世盛世,看战乱红尘。

荆轲告别燕王太子丹,踏上刺秦不归之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是义与生的体验,实为一生大义之所作,高渐离击筑,舍生取义终归英雄路。

生命之大义,战乱于疆场,大义与大爱,生与死仅止步之遥?落日溶金,云暮四合,独步于岸边,望芦苇随风飘扬,芦苇茂密丛生,在远离世俗的淡泊独守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它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伤倒了清风,刺痛了历史,遗缺了自己。

“舍生而取义者也”。

流淌于爱国诗人心间,身心痛苦的兼备已让他孤言沉默,心力交瘁,独步江畔,望江探月,在独立于世的天际勇求义之痕。

君王,昏庸无能;大臣,尔虞我诈;外使,威逼利诱;生命,已死所再需,信仰已无从再来。

生死之夕,生于苟,死于义,生死之替无从再虑,不容多疑,侧身反辗,弹跳汩罗,你——屈原,沉睡于汩罗,结束于奔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