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从阅读材料中区分有关的与无关的、主要的和次要的、关键的与非关键的词语、句子、段落等,筛选并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或适合要求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从文章中筛选并提取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的重要内容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重要信息有哪些呢?1.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

2.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

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文章中有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们当然也应算作是重要信息。

“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重要信息的筛选包括:摘要抽取、概括、组合、转换、延伸等能力。

【要点讲析】本知识点题目的拟定主要依据文中的一些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句、过渡句和标题用语来体现。

1.提示语话语交际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

许多语境特征,比如相关的人物、事物、时间、空间、人际关系、上下文的联系等,都会在话语中得到反映。

反映这些语境特征的语言成分就叫指示语。

标示人物、事物的词语叫对象指示语;标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叫时空指示语;标示人际关系的词语叫社交指示语;标示上下文关系的词语叫语篇指示语。

如:一生中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其中”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就是指示语,这个题目让分析”这样”与”这”指代的内容,实际也是抽取信息。

分析要注意结合上下语境。

”这样”所指的是上一段所表述的内容,那么作为科学家他有何特色呢,即上段”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这”,指代的具体内容,要紧承着”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而来的。

若与”这样”指代同一内容,则不能与下文恰当地连接起来,显然,两个词指的是不同的内容。

由”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可见,他不仅仅是科学家,更主要的还是革命家,故”这”指的是”作为科学家”。

2.概括语概括语是集中表现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思想的词语。

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回忆柔石,有这样的话:”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是一看他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这里的”硬气”、”迂”,已经把柔石思想性格的特点概括出来了。

例如,下段文字中“这正是马克思得以作出天才预见的客观背景”就是概括句,由此来分析”具体内容”就是筛选信息。

题目:下段文字中,马克思得以作出天才预见的客观背景的具体内容是:(不超过45个字)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近代科学技术刚刚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的时代。

先是蒸汽机,而后是电力,作为人类驯服自然力的象征,刷新了生产力系统中基础性的动力部分。

人类知识的结晶——机器,以它加工的精确和速度取代了灵巧而缓慢的手工操作,化学在农业上的初步应用促进了产量的成倍增长……这一切像魔力一样创造出庞大的财富,历史上最强有力的革命家——科学崭露头角。

这正是马克思得以作出天才预见的客观背景。

这三个具体内容是:(1)蒸汽机、电力刷新了基础性的动力部分;(2)机器取代了手工操作;(3)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

3.情态语在文学作品中,经常遇到情态语。

例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开头一节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俄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而最后一节则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由”轻轻的”变为”悄悄的”,这反映了诗人情绪的脉络。

情态语在小说、散文、诗歌中经常出现。

4.主旨句与过渡句主旨句是传达重要信息的。

过渡句也同样起着传达重要信息的作用。

其实,过渡句不仅显示着文章的层次脉络,也常常显示着主要的信息。

例如1992年全国高考阅读题,第三段开头一句是”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这即是主旨句,也是过渡句。

”进一步”“更加”两个情态语揭示了上下文的关系。

文中的”技法…风格”两个词作为对象指示语,不仅适用于本段,也适用于上段。

【方法指导】各类文章中的信息是十分丰富的,但人们在阅读文章时所得到的信息却是有限的。

人们总是根据自己阅读的目的从文中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其他信息则不予理会,这就是对信息的筛选。

摘取要点,便是筛选信息的过程,是对考生综合能力考查的重要方法。

一、判断正误(一)镜像原则。

也就是在”从原文中找答案”,一般来讲,每一个选项在原文中都能找到根据,如果找不到,就可推断为错误,就像有”像”必有”物”一样。

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一部分考生习惯于离开文段自己寻找答案的情况而提出的。

(二)比较甄别。

用在原文中找出的对应语句所载的信息与考题选项中所表述的信息相比较,看是否犯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源流倒置”“答非所问”“已然未然、或然必然性质不分”“深浅肯否,牵强附会”等毛病。

二、简要表述(一)直接摘取。

有时候提取要点比较简单、涉及的范围小,可就文中某个现成的词语或短句,采取”直接摘取”的方法,把文中的重要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有时需要稍加整理。

(二)概括提炼。

如果涉及的范围大,提炼要点就可能变得复杂起来。

因为范围大,干扰信息就会增多,什么信息是所摘要的,一时难以分清。

在这种情况下,要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要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和技巧,把信息区分开来,然后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信息,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

【经典例题一】(1992全国高考)在”基本粒子”的大家族中,有一种叫中微子。

它那穿山过海,敢于与光速较量的神奇本领和不费吹灰之力穿过地球的拿手好戏,极大地触发了科学家们应用研究的灵感。

于是,中微子通讯的设想脱颖而出了。

这是一种采用中微子束来代替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无线通讯方式。

它可以冲破电磁波通信不可逾越的水下和地下这两大禁区,实现全球无线通讯;它保密性好,传递信息快,不受外界干扰,对人体无害。

这些优点是其他通讯方式无法比拟的。

中微子通信过程和微波通信相似,有发射和接收装置。

通讯时,发射站首先用高能质子加速器,将质子加速到几千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然后去轰击一块金属靶子。

此时,靶子的背面就产生许多”短命”的介子,这些介子一边运动,一边发生衰变,从而变成中微子和★子。

再让它们共同穿过钢板,这时★子被钢板阻挡并衰变了,剩下的就是纯净的中微子束。

然后,再用信号对它进行调制,接着通过磁场控制载有信息控制的中微子束,使之按人的旨意朝一定方向传向目标。

接收站是一个贮有近亿吨水的大水箱,箱内的光探测器星罗棋布。

当发射来的中微子束在水中传过时,就会与原子核中的中子发生核反应而生成★户,★子在水中高速前进,受到核的减速作用放出光子,这些光子进而被水中的光探测器接收,即可把原来中微子束所携带的信息解调出来,从而达到通讯的目的。

1.从原文意思来看,下列对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所作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们的通信过程、传递路线和装置是基本相同的。

B.巾微子穿透力强,金属板对它也不会产生阻碍。

C.中微子能冲破水下和地下两大禁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通信方式。

D.中微子通信和电磁波通信都是用光来传输信息的。

2.下列对中微子通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调器是用来还原信息的装置。

B.中微子通信的始端和终端都利用了核物理原理及其技术。

C.经过磁场之后的中微子才成为束状并具有定向性。

D.中微子通信利用了基本粒子的某些特性,是一种采用高新技术的无线电通讯方式。

【例题讲析】1.答案:B。

A文中说”中微子通信过程和微波通信相似,有发射和接收装置”,并没有说”它们的通信过程、传递路线和装置是基本相同的”,故错;C说”中微子能冲破水下和地下两大禁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通信方式”,与文中”中微子通讯的设想脱颖而出了”矛盾,也错;D毫无根据,妄加推测,也错。

2.答案:C。

从原文第二段可知,中微子束是在穿过钢板后形成的,定向性才是在经过磁场后具有的,因此C错。

【经典例题二】以泰山300兆瓦压水堆核电站为例,核蒸汽供应系统(一回路系统)主要由反应堆、蒸汽发生器、主泵、稳压器和冷却剂官倒等组成。

气轮发电机系统(二回路系统)主要由汽轮发电机组、凝结水系统、给水系统等组成。

泰山300兆瓦压水堆核电站的一回路系统与二回路系统完全隔开,是一个密闭的循环系统。

它的原理流程为:主泵将高压冷却剂送入反应堆,带出核燃料放出的热能;冷却剂流出反应堆后进入蒸汽发生器,通过2975根传热管,把热量传给管外的二回路水,使之沸腾产生蒸汽;冷却剂流经蒸汽发生器,再由主泵送入反应堆,如此循环不己,不断地将反应堆中的热量带出和转换产生蒸汽。

蒸汽冲转汽轮发电机组发电,再经凝汽器,由给水泵再送入蒸发器。

凝汽器由海水循环水加以冷却。

这三个回路是完全相互隔离的系统。

在”三个回路”中循环的主要物质依次是、、。

【例题解析】答案:冷却剂、蒸汽和水、海水。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只要到仔细阅读就不难回答。

【经典例题三】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应该知道他那个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而在当时表示一种文艺风气。

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

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

就是抗拒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

正像列许登堡所说,模仿有正有负,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以行也是模仿”;圣佩韦也说,尽管一个人要推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仍然免不了和它接触,而且接触得很着实。

所以,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

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

根据文中所述,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文艺风气,有哪两方面的材料?答:①②【例题解析】答案:①当时的理论;②当时对具体作品的评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

首先确定重要的语句为最后一句话,重要的词语为”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这样,只要对重要词语稍加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经典例题四】(1998上海高考)在仰视、俯视、平视之中,我比较赞成平视。

仰视难免阿谀逢迎。

一个作者存心取悦于读者,本是他的分内事,不过他有他的身份和艺术的良心。

如果他将就读者的错误的见解,低级的趣味,以佞嬖俳优的身份打诨呐喊,猎取世俗的炫耀,仰视就成为对于艺术的侮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