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基础设施和设备策划管理办法
1.目的
确定公司在制造/生产过程中对现有操作和过程效果的评价方法,使工厂的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的交转和搬运,便于材料的同步流动以及最大限度的使场地空间得到增值使用,以达到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制造过程能力之目的。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车用锂离子电池生产设施、设备和工艺过程的有效性评定。
3.权责
3.1 生产技术部负责统筹此管理办法的实施;
3.2制造课、品质保证课及其它相关部门负责协助进行设施、设备和过程策划有效性的调查和评估工作之执行;
3.3制造课、生产管理课负责评价贮存和库存周转情况;
3.4 生产技术部负责召集各部门组成多方论证小组进
行设施、设备和过程策划有效性调查和评估之相关资料的评审;
3.5管理者代表负责设施、设备和过程策划有效性调查和评估之相关资料的核准。
4.方法及要求
4.1 工厂和基础设施及设备策划管理流程图(见附件一)。
4.2工厂和基础设施与设备的确定:
为确保公司产品质量符合顾客和公司既定要求,公司高阶管理层应根据产品质量目标、功能、性能、可用性、成本、安全性、保密性和更新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提供其所需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包括:产品生产所需的建筑物、工作和现场场所(如:生产车间、办公场所等)、过程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如:机器设备、刀具、工具、测量仪器、计算机网络等)和支持性服务(如:水/电/气供应、运输或通讯)等}。
当公司有新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增加时,由需求部门以书面的形式提
出,经管理者代表审查、总经理核准后,由总经理和/或管理者代表召集多方论证小组、制造和相关部门按《设备管理程序》、《工模具管理程序》之规定对其进行策划/规划、调查和评估(调查和评估应考虑基础设施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环境的保护、污染,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再循环等)。
4.3 公司高阶管理层和多方论证小组及相关部门在对
现有的和新增加的基础设施进行策划/规划、调查和评估应考虑基础设施、设备和过程的布置与流程,对工厂的布局应最大限度的减少材料的转序和搬运,便于材料的同步流动以及最大限度地使场地空间得到增值使用。
4.4 工厂和基础设施与设备策划的管理及有效性的调
查和评估工作由生产技术部负责主导,各相关部门配合,实施频度为每年一次,但是在工厂和基础设施与设备策划的管理作业方法有变更,且估计工厂和基础设施与设备策划的管理及有效性的评价与原来的评价有较大差异时,则需临时对其进行工厂和基础设施与设备策划的管
理及有效性的调查与评估工作。
4.5生产技术部和相关部门在进行工厂和基础设施与设备策划的管理及有效性的调查和评估工作时,应会同多方论证小组与《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管理程序》中的质量先期策划过程相结合来进行该工作,然后将工厂和基础设施与设备策划的管理及有效性调查和评估之相关资料呈报多方论证小组评审、管理者代表核准。
4.6 工厂和基础设施与设备策划的管理及有效性的调查和评估工作:
4.6.1公司生产能力调查频次:
生产技术部在每年销售预测做完后,应会同制造、品保、生管对生产能力进行一次调查评价,以了解生产操作人员及机器设备能力是否足够和恰当,以便能及早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并将其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呈报管理者代表确认,总经理核准。
其调查总结应进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和跟进,当于实际生产情况不相符时,应组织各部门进行调整。
下列情况下,应增加临时
评价:
a)生产新产品时
b)设备/作业方法有重大变更时
c)实际生产能力与原评价有较大差异时
4.6.2 适当的工业自动化评价:
每年由生产技术部会同制造课、品质保证课针对生产工艺过程中重复性高及可实现自动化作业之处探讨是否有哪些可改善的地方,并提出改善意见,同时将其记录于《自动化评价表》中,然后将其呈报多方论证小组审查、管理者代表核准;若有可改善之处则由改善部门按《持续改进管理程序》对其提出改善方案并进行改善。
4.6.3 人机工程与人的因素评价:
针对人机工程与人的作业有关要素,由生产技术部会同制造课、品质保证课就下列事项做出评价,同时提出不良项目和内容的解决方案,并将其记录于《操作人员工作状况评价表》中,然后将其呈报多方论证小组审查、管理者代者核准;若有需改善的地方则由改善部门
按《持续改进管理程序》对其提出改善方案并进行改善。
a)作业环境;
b)作业姿势;
c)危险物的处理;
d)重物的搬运;
e)设备操作。
4.6.4 操作者与生产线的作业平衡评价:
生产技术部会同制造课进行操作者与生产线的作业平衡评价时,应调查主要工序、设备操作工的作业能力,对照生产计划对设备能力与人员配置的恰当性进行评价,并将其评价结果记录于《作业员与生产线平衡评价表》中和提出不良状况的改进方案,然后将其呈报多方论证小组审查、管理者代者核准;若有需改善的地方则由改善部门按《持续改进管理程序》对其提出改善方案并进行改善。
4.6.5增值劳动分析:
制造课和品质保证课在进行工序内的附加价值分析
时,应就下述内容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列出各工序的步骤、所需时间、距离,分析如何做得更好,列出所存在的问题和改进设想,然后采取对策/措施进行改进,取消可无、多余的步骤,对工序进行简化、合并,并就改进后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将其评价结果记录于《工序附加价值动作分析表》中,然后将其呈报多方论证小组审查、管理者代者核准;若需采取纠正措施时,由改善部门按《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程序》进行纠正作业。
a)不良的作业方式;
b)本来就不需要的多余的作业;
c)作业的改善;
d)其它。
4.7 工厂和基础设施及设备策划管理之相关质量记录之保存与列管,由生产技术部依《记录控制管理程序》进行作业。
5.相关记录
5.1 自动化评价表
5.2 操作人员工作状况评价表
5.3 作业员与生产线平衡评价表
5.4 工序附加价值动作分析表
6.修改履历
7.应发放部门
生产技术部、品质保证课、制造课、生产管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