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历史必修2期末复习提纲中国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
内容标准要求从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并从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的角度,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一、古代农业(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重点:农具的变革及耕作方式的演变知识结构:1. 农业的起源(标志、特点)2. 农具的变革(翻土工具、灌溉工具)3. 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上古、春秋、战国、西汉、东汉)4. 耕作方式的演变(演变原因、自耕农经济的表现、评价自耕农经济)5. 农业经济的特点(二) 土地制度的变迁重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知识结构:1.土地制度的演变(1) 商周时期:“井田制”(名义上、本质)(2) 春秋战国时期:私有制(产生原因)(3) 战国至清朝土地所有制:私有制(有一定的国有土地,但越来越少)私有土地的种类:君主所有、地主所有、自耕农所有地主土地的来源:国王赏赐、购买、兼并2. 土地兼并(原因、发展历程、影响)3. 租佃关系(发展历程、影响)(三)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重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知识结构:1. 汉代区域经济(四大经济区域、经济重心)2.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原因、过程、影响)二、古代手工业重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冶金、丝织、制瓷业的成就,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知识结构:1. 冶金业:商周、春秋、汉代、南北朝、明朝2. 纺织业:(1) 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前、西汉、唐代、明清(2) 棉纺织业:宋元时期、明代以后3. 陶瓷业:(1) 陶器(新石器时代、唐代)(2) 瓷器(东汉、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清)4. 经营方式(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的特点)5. 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三、古代中国的商业重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和影响知识结构:1. 各时期发展概貌原始社会末、周、春秋战国、汉、隋唐、宋、元、明清:2.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四、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及近代前夜的危机重点: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知识结构:1.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2.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产生的条件、表现发展缓慢的原因)3. 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影响)4. 近代前夜的危机(表现、原因)5. 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前期、后期)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学习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内容标准要求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基本史实,研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上述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一、鸦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重点: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知识结构:列强攫取经济特权(哪些特权)大量洋货涌入中国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瓦解的原因、表现、影响)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重点:洋务运动;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出现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结构:1.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内容、评价)2. 民族工业产生(历史背景、表现、特点)3.发展历程(1)初步发展(原因、表现、影响)(2)一战期间迅速发展——黄金时期(原因、表现、特点、影响)(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前——显著发展(4)抗日战争时期——严重受阻(原因:日本的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5)解放战争时期——日益萎缩(原因:三座大山的压制)4.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三座大山5.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其局限性)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一学习主题主要阐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今天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变。
它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这一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重点: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20世纪50年代—7 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知识结构:1.过渡时期(1949—1956)(1)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2)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A.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B. 一五计划(1953—1957)的实施C.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 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66)(1)八大(时间、主要内容、评价)(2)1958年总路线(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影响)(4)八字方针(1960年)3. 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4. 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二、改革开放新局面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城市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知识结构:(一)经济体制改革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主要内容、意义)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特征、开始、作用)B. 发展乡镇企业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目标、中心环节、作用)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二)对外开放1.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2. 新世纪的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时间、影响)(三) 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1. 经济的腾飞表现:(1) GDP的增长(2)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2. 新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
中国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这一学习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重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变化的因素。
知识结构:1.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2. 社会习俗的变化(1) 断发及不缠足运动(2) 社交礼仪(3) 婚姻及丧葬3. 大众传媒的变化: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影响)4. 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二、近现代交通、通讯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重点: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结构:1. 交通工具(1)旧中国A. 铁路建设(唐胥铁路、京张铁路)B. 航运(轮船招商局)C. 航空(起步时间)(2) 新中国民众交通工具的变化(步行——自行车——汽车)2. 通讯工具(1) 近代邮政的发展(出现、参加万国邮联大会)(2) 电报电信(第一条电报线)3. 交通、通讯近代化的影响世界史一、工业文明的崛起(一)新航路的开辟1、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原因、条件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迪亚士、达迦马、哥伦布、麦哲伦)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二)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1、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活动(区域、特点)2、荷兰的殖民扩张(组建大型商业公司)3、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形成过程、殖民活动(三角贸易)(三)两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原因、成果、影响2、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特点、成果、影响3、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的过程:①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殖民侵略成为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