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高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2020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高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山东省聊城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一)历史试题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日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的法,是一种完全依附于礼的法。

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铸刑书”产生的主要影响应是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B.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C.巩固了礼乐教化的地位D.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2.汉初,半两虽仍延用,但不断减重,自二十铁而榆荚、而八铁、而五分、而四珠、而三铢,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吕后曾亲自参与钱币设计,给方孔圆钱增加了围边,定五铁为计重单位,汉五铢从此诞生:至汉武帝时以强制方式行五铢。

上述变化主要反映出,西汉A.成为古币重如其文的开端B.通货膨胀非常严重C.货币铸造权趋于集中统一D.确立了圆形方孔的货市样式3.《明史●食货志》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

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芜、戎”,当时亦有“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之说。

明朝廷对走私茶叶定性为“通番”,朱元璋还规定“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以极刑”。

这反映出,唐宋至明朝的茶马贸易A.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典例B.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C.开启了中国团关锁国时代D.有利于中原王朝的边疆稳定4.1854年夏,到访天京的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官员麦华陀指出:“《(他们)构成了整个中国社会体系的中坚,是大众舆论的领袖……对于他们,叛军不是用心地争取其归顺,而是宜布他们的荣誉头衔无效和非法,抨击他们所珍爱的古代典籍,焚毁他们的公共藏书地,使他们变成了自己的敌人。

”这里的“他们”是指A.封建官僚地主B.工商业者阶层C.知识分子群体D.驻华公使领事5.梁启超对谭嗣同的精神阐释着重于两方面:早期的《谭嗣同传》若力阐发其舍生收义、拯救中众生的献身精神、博大胸怀及烈士形象;1920年的《清代学术概论》则主要弘扬谭氏“冲决网罗”、批判纲常名教、排斥尊古观念的“思想彗星"形象。

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洗礼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D.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6,中共“一大”代表的职业大多是编辑、记者、教师、学生等。

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到三民主义再到无政府主义倡导的绝对白由,“一大”代表群体都依次深浅不同地崇拜过、学习过、研究过,甚至实践过。

这一探索过程体现出的社会发展趋向应是A.两大社会矛盾正趋于汇流B.革命统一战线的分化加速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人人心D.从效法欧美转向以俄为师7.1949年4月至5月参加“丹阳培训”的干部,统一使用、系统学习的文件主要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即“约法八章”》《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城市政策汇编》和七届二中全会公报。

据此推知,“丹阳培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A.国共和谈B.渡江作战C.接管城市D.防腐拒变8.毛泽东曾提出设想;“是否可以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设党的常任代表。

我们有人民的国会,有党的国会党的国会就是党的代表大会。

我们已经有十年没有开党的代表大会了,有了常任代表制度,每年就非开会不可。

是否可以考虑采用这个办法,比如五年一任。

”基于这一设想,中国共产党A.召开了一届人大一次会议B.召开了中共“八大”C.初步建立起政治协商制度D.提出了“一国两制”9.英国一位科学家在1965年访问中国时报道说:过去,农民们把庄稼得病看作是天祸,对得病的庄稼不采取任何措施。

现在,在我所访问的公社里,每个生产队都对社员进行了训练,让他们认识最普通的虫害和各种类型的作物病害.并让他们懂得在发现病虫害时该采取什么补救措施。

这表明A.中英已经建立正式外交关系B.“左”倾错误影响基本消除C.政府科技善及工作初见成效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10,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央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不新建”的方针。

这一方针的提出A.注重了工业发展的区域平衡B.确立了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C.突出了重工业的优先发展D.标志者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11.古雅典早期,最关键的职位是执政官,梭伦、庇西特拉图、克利斯提尼等都曾担任过此职。

共中克利斯提尼改革后,雅典的实际政治权力向十将军集中。

公元前467~公元前428年间,伯里克利儿乎- 直是十将军之一,日这一时期的政治领袖都是将军出身。

上述材料可以说明,雅典当时A.各等级公民的权利完全平等B.废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C.财产资格的限制e彻底打破D.由精英政治家左右城邦军政12.“约有75%的零售业以及大量的小型手工业经营权重新回到私人手中,农民终于可以自由买卖他们有余的谷物。

但是政府依然控制着经济“制高点':重工业、批发商业、银行业与运输业。

”苏维埃政府这些做法A.开启了全面经济体制改革B.实践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有利于苏俄经济恢复发展D.促进了斯大林体制的建立13.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概况。

表中年平均生产增长率的变化促使各国A.减少政府对经济干预 B.制定指令性经济计划C.政府直接采购、投资D.加大企业国有化比重14.有西方学者认为,“通过国际媒体传人的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想象,引发了整个东欧的民主化运动”,“媒体关于共产主义政府政策失灵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报道侵蚀了其政权的合法性”。

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国际媒体”主要充当了A.雅尔塔体制的捍卫者B.世界动荡的助推器C.苏东剧变的始作俑者D.西方和平演变的推手15.1992年,非洲、拉丁美洲、伊斯兰国家、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经济总值中的份额约为26.9%,较1980年增加6.8个百分点,较1970年增加10.3个百分点,较1950年增加13.4个百分点。

材料说明A.第三世界开始崛起B.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C.欧美国家日益哀落D.新的国际秩序形成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一也。

”“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但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政治实体。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材料二清初,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等人外,还对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等进行祭祀。

康熙帝六次南巡的活动之一就是到南京的明孝陵祭祀明太祖。

他还专程前往曲卓瞻拜孔庙。

重用李光地等儒臣。

乾隆帝更是提出“最天法祖、勤政爱民”“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

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会通各族文字的书籍。

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局面形成的表现与途径。

(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朝前期为实现国家认同所做的努力。

(7分)1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治发展呈现出的趋势,并对其进行历史解释。

(10分)18.(11分)城市化率,是衡量--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其衡量指标多种多样,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若干重要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数及城市化率统计表[注]全国总人口数各家统计不一。

笔者截取的原则是,如果某一年有修正后的数字则首取,没有则取最大的估略数字。

1820、1840、1843、1893、1901年的全国总人口教职自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

1920、1931、1936 年全国总人口数,参考姜涛前引书,及赵文林、谢激君:中国人口史》,以《中国人口史)修订后的数字为准。

1949 年的数据采自《中国人口年鉴.1985).------据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演进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11分)19. (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

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

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这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两方面。

这两方面同时存在着,即是说,既有顺利的条件,又有困难的条件。

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规律,许多规律都是从这个根本的规律发生出来的。

我们的十年战争史证明了这个规律的正确性。

谁要是睁眼看不见这些根本性质的规律,谁就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战争,谁就不能使红军打胜仗。

中国国内战争和任何古今中外的战争一样,基本的战斗形式只有攻防两种。

中国内战的特点,是“国剿”和反“围剿”的长期地反复和攻防两种战斗形式的长期地反复,并且包括着一次一万多公里的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这样一种东西在里面。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讲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中国近代史知识,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角度,围绕“战略问题与革命实践”这-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

(11 分)(要求:表述成文、论题明确、阐释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战后东亚秩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典型的“陆海分离型”秩序架构-----东亚大陆地区(主要包括中国及毗邻的朝鲜和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和美国卵翼下的东亚沿海地区(主要包括韩国和泰国等沿海国家及地区,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岛屿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还涵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