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云南省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云南省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规定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的变迁反映出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2.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撰写了许多阐述民族大义的著作,但长期遭到忽视。

清末其思想始见盛行,受到了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推崇。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王夫之的思想严重脱离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B. 王夫之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 康有为借鉴王夫之的思想阐释维新的合理性D.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王夫之思想有内在一致性3. 右图中“外务部” 的前身是A.中书省 B.内阁C.军机处 D.总理衙门4. 从口号内容看,以下口号与“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处于同一历史背景下的是A.“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B.“废除二十一条”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收复东北失地”5.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6.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关税达185万两白银。

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

这种状况表明A. 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7. 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A.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 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C.认为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的顶峰 D.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8.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十二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 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属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9. 下列材料摘编自《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A.政府注重轻、重工业协调发展B.公有制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没有停止D.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全面控制10.1917年3月2日,尼古拉二世在日记中写道:“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

……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

”很快,尼古拉二世发布退位诏书,俄国的政治进程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这里的新阶段是指A.沙皇王朝专制统治的结束 B.布尔什维克党登上政治舞台C.俄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D.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临时政府11.美国1787宪法,第一条第十款规定:“……无论何州,不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进口税或间接税,……任何一州对进出口货物征得的一切间接税和进口税的净所得额应充合众国国库之用,……无论何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征收船舶吨位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另一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条约。

”这反映了1787宪法后A.美国建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B.各州丧失了完全的独立性C.美国建立了联邦体制 D.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制度12. 17、18世纪,德国媚法之风盛行,但在音乐领域,却涌现出了多位誉冠欧洲的音乐家。

巴赫被誉为“欧洲音乐之父”,亨德尔被贝多芬称为“我们之中的最伟大者”,格鲁克被称为“领先于时代的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德国音乐的成就A.使德国文化摆脱了法国的影响 B.表明德国人更具浪漫主义情怀C.有助于德意志民族的政治统一D.导致了法德矛盾冲突日益加剧二、本部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在某种意义上,西方启蒙运动是对传统中的希腊路向的复归,它所反对的是神性的宰制性垄断。

欧洲启蒙运动张扬科学精神,把启蒙推进到人的主体性层面,使人摆脱一切愚昧与迷信而获得自由,用人的智慧重新认识与创造历史。

在西方的启蒙进程中,启蒙与传统表现为一种回归关系,它的反传统并没有打破整个西方文化体系的构架。

——摘编自骆徽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与启示》材料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也注意到启蒙张扬个性一面,但由于国家与民族的存亡危机,并未向西方启蒙运动一样进入到深层的理性与自由去揭示启蒙意义,而是把启蒙定位于科学与民主这样一种外显的范畴。

五四启蒙运动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宗法制度,开启了人的思维悟性,以现代理性战胜迷信。

中国的启蒙运动面对的是一个帝制结构的农民社会,半殖民地农业中国之现代化的课题。

因此,中国启蒙的基本困难在于匮缺自由主义现代性赖以生长的西方市民社会的根基和动力。

与西方内源性启蒙相比,中国启蒙运动肇端于中西文明的冲突,是由西方现代性激活的外源性启蒙运动,与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之间具有深刻的价值断裂性。

——摘編自穆克军《文化比较视域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再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启蒙运动的特点。

(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导致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同于西方启蒙运动的原因。

(16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20 世纪 70 年代至 21 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2 分)(二)选做题:共15分。

请考生从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置军府63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

还将骠骑(piào qí)府、车骑府改为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

所有军府均隶属于12卫府及东宫六率。

折冲府分为三等,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的任务。

至此,府兵制趋于定型和成熟。

《新唐书·兵志》称:“府兵之道,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

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

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

”军府和地方长官无隶属关系,但州刺史也负有一定的军事责任。

如征发府兵时,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契,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

又如对练兵也有检查督促职责,加上州刺史品位较一般折冲都尉为高,故习惯上有上下级关系。

——摘编自《中国古代兵制·唐朝兵制》(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9分)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一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

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材料二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

(11分)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王猛(325~375年),字景略,汉族人,氏族政权前秦的著名重臣。

王猛出身贫寒,愤动乱之世而隐于华山,“博博学好兵书”、“怀佐世之志”。

前秦氏族贵胄苻坚好读经史典籍,恳请王猛出山,两人谈及兴废大事,“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苻坚即位后,王猛受到重用,官至丞相。

时前秦行胡汉分治,氏汉之间、氏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矛盾尖锐。

王猛以“黎元应抚,夷狄应和”为基本国策,劝课农桑,兴修关中水利,汉族、勾奴、鲜卑等族有才干者皆被委以要职。

在王猛的赞导下,前秦还恢复太学等各级学校,宣扬儒教,考核任用孝悌、廉直、文学之士,“宗室外成,无才能者皆弃不用”。

由是前秦大治,仓库充实,百姓丰乐,“四夷宾服,凑集关中”。

376年,前秦灭前凉和代国,统一北方。

前一年,王猛病逝,苻坚极其哀痛道:“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耶?何夺吾景略之速也?”——摘编自贾俊菊《乱中求治一一试论前秦治国贤相王猛》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猛出仕前秦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猛的治国之策。

(9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2.D3.D4.B5.D6.D7.B8.C9.D 10.A 11.C 12.C二、本部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