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六章 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第六章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节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一、内战以后苏俄所面临的形势和经济发展规划1920到1921年初,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结束,俄共(布)及时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当时苏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不仅使得这个转变十分必要,而且也提供了可能。

首先,从国际方面来看,1920――1921年,在苏俄的积极努力下,他和西方的邻国波兰、芬兰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订立了和平条约,随后又和比邻的东方国家土耳其、伊朗、阿富汗缔结了和平条约和友好条约,这样就使得苏俄同他邻国的各系越来越密切。

因此,列宁说:“这就保证我们能从根本上专心从事经济建设事业,能够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安心地、坚决地和满怀信心地进行工作。

”苏俄同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一种均势。

这种均势表现在: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以后失败而告终,面对苏维埃国家不容抹杀的这一实事,同时帝国主义国家迫于国内劳动人民的压力和经济危机的深刻化,因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考虑和苏维埃俄国进行事务联系,不得不暂时承认他或半承认他,不得不同他发展贸易关系。

因此在1921年3月以后,苏俄先后同英、德、意、奥、瑞、捷签定了贸易关系协定。

这种结婚时的出现,就为苏俄的国内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但是,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大国不仅不承认苏俄,而且时刻准备扼杀他。

内战结束时,列宁就说:“现在,我们使许多强国不敢再进行反对我们的战争,但是,会不会长久,我们不能担保。

必须做好准备,一旦情况稍有变化,帝国主义强盗就会向我们进攻。

必须对这一点有所准备。

因此,首先应该恢复经济,应该使它牢固地站稳脚跟。

”“如果我们不能恢复我国经济,那末我们就落在而且将来还要落在资本主义列强后面,我们就会挨打。

”从国内来看,国内战争结束时,苏俄的国民经济已经是千疮百孔,穷困不堪。

1920年,大工业的产量几乎比战前减少了86%,农业总产量只等于战前的65%。

国内所有库存的金属和布匹差不多都已用完。

国家的状况正如列宁所说的,面临着“经济崩溃的深渊”,再加上1920-1921年俄国发生大旱灾,使得500万人在饥饿中丧身。

国民经济的瘫痪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从工人来看,由于工厂缺乏原料,工矿企业纷纷倒闭,不少工人迫于饥荒,纷纷跑到农村,工人阶级队伍发生涣散,工人农民呈现不满情绪,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遭到削弱。

1921年2月,莫斯科、彼得格勒等城市都发生过罢工;从农村来看,形势更为严峻,广大农民对余粮收集制和禁止贸易的措施极为不满,有的甚至公开在会议上高喊“打倒苏维埃”的口号。

1920年秋,有13个省被迫停止余粮收集制,到1921年春,由抚弄煽动的农民暴动几乎遍及全国,工农联盟面临破裂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清醒地看到了这种危险,指出只有迅速恢复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发展生产,才能摆脱现在所处的悲惨境地和所忍受的饥寒,才能打退资本家在稍事休息之后可能重新挑起的内战,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会葬送一切。

列宁依据上述客观事实,在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时明确指出:军事斗争的一个阶段就要结束,“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

一九二O年十二月,列了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目前我们正处在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经济任务、经济战线现在又作为最主要的任务和基本的战线提到我们面前来了。

”这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最重要决议是《全俄电气化计划》,这是苏联第一个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长期计划。

这个计划是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吸收全国二百多名最优秀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参加,前后用了十个月的时间而制定出来的。

计划规定,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除修复旧电站外,新建电站三十座,总发电能力为一百五十万千瓦。

以能源为物质基础,甩最新技术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在应用新技术的基础上。

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使工业不仅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总产值增加一倍厂在农业中广泛实施改良土壤和灌溉制度,改进农业技术,-在运输方面大力建造新铁路,现有重要铁路实施电气化。

全俄电气化计划是一个全面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纲领性文件。

列宁称它是“第二个党纲"。

全俄电气化计划的制定,加速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1、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列宁说:“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对政策的领导。

”俄共(布)为了迅速摆脱困难的经济局面,恢复和发展生产,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据俄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

一九二一年三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新经济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战时在农村中实行的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额比余粮收集额低,在通常年量下,粮食税数额为余粮收集制的一半左右。

农民缴纳粮食税以后的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或换取工业品。

新经济政策还允许私商和私人资本家规定范围的贸易自由,手工业品和小工业品可以上市买卖。

此外苏维埃政府宣布将一部分收归国有的小工厂还给私人,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一些小型企业出租给合作社、机关以及私人,还准备将一些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

一九二O年十一月正式颁布了租让法令,另外关于工业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也都作了新的规定。

2、新经济政策引起的反响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这种转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引起了许多问题和疑虑。

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因此,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充满着争论和斗争。

那些“左”的空谈家攻击新经济政策是放弃十月革命的成果,放弃社会主义,退回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

这些人由于政治上无知和不了解经济发展规律,自觉和不自觉地反对实行新经济政策,在自己的周围散布灰心失望、惊慌失措的情绪。

他们所散布的一些谬论在那些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不懂经济规律的群众中颇有市场,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同时还有些公开的投降主义者,把新经济政策解释为消极退却,要求对私人资本作巨大让步。

欧洲资产阶级报刊满纸呓语,说什么资本主义在俄国就要复辟。

法国的《新闻报》公然宣称:苏维埃制度去日无几,可争论的只是具体时间和细节而已。

那些好心肠的外国革命家,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感情和热望,对新经济政策也忧心忡忡,竟在共产国际的会议上嚎啕大哭。

总之,新经济政策究竟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它把俄国引导到社会主义还是引导到资本主义?这是一个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否则社会主义建设就不可能前进一步。

列宁在他一系列的文章和演说中明确指出,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实质,只是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那种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和方法,这种改变之所以必要,一方面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国内战争时期,农民为了免遭革命果实被夺去的危险,忍受了余粮收集制的沉重负担,但当战争结束后,农民失去土地的威胁被解除,生活又困苦不堪,于是便对余粮收集制产生了严重不满。

形势迫切要求采取最紧急的办法,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以恢复农业振兴工业。

因此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正是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这种改变在理论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是迫于战争和经济破坏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它虽然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在经济上它与过渡时期的经济结构是不相适应的。

列宁指出,当时俄国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宗法式的农民经济,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其中小商品经济占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战时共产主义的方式和方法,没收所有中小企业,取消一切私人商业,国家全部垄断城乡交换,这是不符合当时生产力的状况和性质的。

对于这种政策,列宁在一九二一年总结时说;“我们原来打算(或许更确切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地假定)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因此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就使党的方针政策建立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客观实际的基础上。

用粮食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这一政策的实质何在呢?列宁说:“关于这点,现在非常广泛地流行着一些不正确的观念。

其所以不正确,大部分是由于人们不深入研究过渡的实质,不自问一下,究竟这一过渡是从什么过渡到什么。

照他们看来,过渡似乎是从一般共产主义过渡到一般资产阶级制度。

”其实“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所迫使采取的特殊‘战时共产主义’,进到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一种过渡形式。

而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又是从带有小农在居民中占优势所造成的特点的社会主义,进到共产主义的一种过渡形式。

”列宁明确指出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到社会主义又到共产主义的交换关系以及粮食税在这种过渡中的地位和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实行的国家垄断制的交换关系是为战争所迫,是一种临时办法。

苏维埃经济的目标是“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即用社会主义的工业品同农民的农产品相交换。

这在当时经济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一下子还不能实现,因为社会主义工业拿不出足够的产品同农民交换,所以实行粮食税作为走向这种目标的过渡。

在粮食税制下,农民把一定的粮食作为农业税上缴,其余归己,自由买卖。

国家在工业品缺乏的情况下,为满足农民需要供应商品的要求,允许资本家和私商在一定范围的贸易自由,这就能促进城乡经济的活跃和社会主义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品在城乡交换中的比重就会逐渐增大,逐步排挤私商贸易而取得统治地位,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进而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产品交换。

可见粮食税制是过渡到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正确政策,决不是倒退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商品交换的复辟政策。

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后,国内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有某种程度的活跃,引起了一些人的忧虑,不少人情绪沮丧,牢骚满腹。

他们说:看!在莫斯科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

那些“左”倾空谈家更是大惊小怪,攻击自由贸易的政策是提倡资本主义,是发展富农经济。

他们主张禁止私人交换,堵塞贸易自由。

列宁说:“一个政党要是试行这样的政策,那它就是愚蠢,就是自杀。

其所以是愚蠢,因为这种政策在经济上行不通,其所以是自杀,因为试行这类政策的政党,必然会遭到失败。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有某种程度的活跃并不可怕,因为政权及土地、大工业、银行、交通运输等主要经济命脉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对资本主义不但可以利用它,还能够监督它,限制它。

一定的贸易自由有积极效果,它会加强城乡间的经济联系,建立工业和农业经济的结合,造成农民努力经营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生产率。

农业的发展将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粮食和原料,促进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就为消灭资本主义提供了物质条件。

当然,列宁也反对从右的角度曲解贸易自由的政策,强调要正视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增长的事实和危险,要严格监督私营工商业者的活动,严惩他们的违法行为,要同投机倒把作斗争,要控制自由贸易的范围,决不允许资本主义自由泛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