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上历史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初中历史部编版:九上历史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部编版:九上历史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学习目标:1、识记西欧城市复兴的时间、区域,城市争取斗争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过程;了解大学的兴起、大学自治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等。

2、在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的层层分析中,学习掌握从图片与史料中汲取有效历史信息;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想意识。

3、体会中世纪市民追求人生自由、争取城市自治的勇气,感悟“走出中世纪”来自于“人”本身的推动力。

学习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学习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新课讲解:知识点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中世纪的西欧,有90%的人生活在庄园里,只有10%的人生活在城市里。

在中世纪的德国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自由”是一个美好的名词,城市的自由更是吸引着西欧庄园里的人们。

1、城市的兴起①时间:从10世纪起;②兴起原因: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③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④兴起地点:在封建主和教会的领地上⑤著名城市:英格兰——伦敦、法兰西——巴黎、意大利——威尼斯⑥新兴城市的特点: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规模小,人口少。

这些新兴城市的交通便利,更容易获得廉价原料,也方便产品的销售。

城市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大量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逐渐形成了市场和居民区,并在此基础上扩大,最终形成了城市。

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一般在5000人左右,13世纪时,英格兰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4万人左右,法国的巴黎大约为6万人,而与此同时的中国,北宋的都城开封已经有百万人口。

随着城市的发展,阶级冲突日益尖锐,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2、城市争取自治权的斗争①城市居民为什么要争取自治权?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农一样履行义务。

②争取自治权的常用手段都有哪些?斗争的结果如何?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出现了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

③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

④自治典型:琅城起义城市自治的典型是法兰西的琅城起义。

琅城的斗争维持了长达2个世纪。

刚开始,琅城市民赎买了自治权,但是当地主教把赎金花光后,又收回自治权。

12世纪初,激愤的市民冲入主教家中,将主教乱棍打死,暴尸街头。

之后又同封建势力抗争多年才取得自治权,路易六世被迫向琅城颁发了特许状。

琅城起义反映了什么?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和封建主之间的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特许状赋予了城市哪些权利呢?免税、保护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免除徭役、诉讼自由、保证交易,保障人身自由。

有了特许状,城市就取得了自由和自治权。

那么,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有什么区别呢?自由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自治城市: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力,成为自治城市。

3、城市自治的影响①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城市的拥护。

②但是,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

(局限性)知识点二:城市居民的身份1、城市居民及其生产生活(1)城市的基本居民都是哪些人?手工业者和商人(2)他们如何生产和生活?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

(3)城市居民来自于哪里?周围农村的农民/农奴转变而来(4)早期的城市建筑简陋、环境糟糕、瘟疫横行。

周围农村的人为什么愿意到城市生活?农奴逃离庄园进入自由城市,居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身份,也就享有自由。

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农奴。

(5)你如何理解“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句谚语?从政治角度说,生活在乡村的农奴缺乏人身自由,基本上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人有依附关系,而城市中的市民则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

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的庄园生活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城市中商业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

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获得新的身份,开始了新的生产和生活,带动了工商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行会的出现在工商业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部分人获得的利益超过了另一部分人,这就产生了矛盾,而个体经营者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协调,于是出现了行会。

①建立行会的目的是:避免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维护行业的共同利益,同时防止封建领主的侵犯。

除此之外,行会也会组织会员互相帮助,收会费办公益事业,还有自己的武装,在反抗封建主保护自身权益和争取城市自由自治的斗争中,起到组织领导的核心作用。

②行会的类型: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行会的类型主要分为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两大类,行业内部又再有细分。

商人行会的出现比手工业行会稍晚,但比较富有,其经济势力和地位都远超手工业行会。

③行会的管理:商人行会的行规严格限制外地人在城内经商,强制执行统一的商品价格,禁止囤积居奇。

手工业行会的行规也禁止外地手工业者及其产品进入,规定本行业产品的制造工艺、规格、原料和用量还规定工人的人数、工资与劳动时间。

从管理规则中,明显看出行会有地方保护主义的色彩,同业之间也实行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

行会的组织形式从上到下分为四等,依次是行头、行东、帮工和学徒。

行东、帮工和学徒之间表面上是师徒关系,但实际上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3、市民阶级的形成和分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也逐渐形成。

但是在商业生产的发展中,竞争不可避免。

由于各行各业之间,作坊与作坊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行会内部发生了两极分化。

在竞争中取胜的成为行会的上层,竞争失败的变成雇佣劳动者。

市民阶级出现了分化。

(1)市民阶级中分化出哪些人?大手工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2)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早期资产阶级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课后活动:中古西欧城市与同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有何不同?甲、乙两位同学谁说的有道理?参考:乙同学的说法更有道理。

虽然宋代的城市比欧洲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热闹得多,也有市民阶层。

但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市民阶级,而且它还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

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4、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形成了市民阶级;③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最终促成了大学的兴起。

知识点三:大学的兴起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级需要文化知识。

因此,教会对文化的垄断开始被市民突破,城市里的市民世俗学校应运而生。

①“大学”的含义本义是指一个团体或行会。

大学最初与中世纪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会或商人行会的性质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大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权益的团体,后来逐渐用来指专门的教育机构。

②大学产生的背景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

分析: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城市的兴起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为大学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而希腊、罗马古典著名和阿拉伯文化则成为大学学习的主要内容。

③大学的兴起及其发展历程:兴起: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分析: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创办前,高等教育存在了数千年。

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拜占廷及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体制。

“大学”专指12世纪末在西欧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这种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如组成了院系,开设了规定的课程,实施正式的考试,雇佣了稳定的教学人员,颁发被认可的毕业文凭或学位等。

和现代大学的学科设置以及学位制度基本相同。

发展:12世纪,巴黎出现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

巴黎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分析:教师私人办校要取得授权许可证,相当于今天的教师资格证。

随着人数的扩张,为了保障权利、利益和提供法律保护,所有的教师联合成特殊的组织,也就是教师行会,相当于现代大学的院系;学生则组成同乡行会,双方各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④著名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1087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罗尼亚大学,它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

随后,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学。

巴黎大学最初是巴黎圣母院的附属学校。

1200年,法王承认巴黎大学的学者具有合法的牧师资格,有司法豁免权。

1215年,教皇特使为巴黎大学制定了第一个章程,取消圣母院对巴黎大学的控制权,巴黎的教师协会获得了合法团体的资格,成为被法律承认的大学。

1168年巴黎大学的学者们来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

1209年牛津大学部分学者分离出来创办了剑桥大学。

13世纪的牛津大学,是当时欧洲的科学中心,也是西方近现代的科学的萌芽之地。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类型:以最早兴起的博罗尼亚大学为代表的称为“学生大学”,由学生主持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欧洲南部的大学,如法国(巴黎大学除外)、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学多属此种类型。

以法国巴黎大学为代表的称为“先生大学”,由教师掌管校务,欧洲北部的大学,如英格兰、苏格兰、瑞典、丹麦、德国等地的大学,则多属此种类型。

⑤大学的自治地位: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司法特权指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是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

⑥国王和教皇对待教育的态度: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

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⑦大学的教育自主权: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⑧大学课程的设置及其评价作为一名一千多年前的大学生,在刚开始进入大学学习的时候,首先要参加的是艺学院的学习。

这个“艺”并不是指“艺术”,而是“技艺”。

这些技艺一共七门,所以它们又被称为“七艺”。

文法是“七艺”之首。

写作和演讲,理解比喻,帮助理解《圣经》。

修辞的功用是演讲辩论,书写文案,渲染诗歌。

这个科目衍生出来的就是雄辩术。

雄辩术是人文学科中最为困难,而且也是最为综合的科目。

逻辑又称为“辩证法”,教学生如何去思考,辨析正误,准确定义一个事物。

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天文主要是教授学生理解基本的天文常识,推算宗教节日,或者根据天文记录,能推算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年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