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高三联考作文”《中国精神读本》“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届高三联考作文”《中国精神读本》“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2021届高三联考作文”《中国精神读本》“原题
解析及优秀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

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

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名师解题
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由材料+任务+要求三部分构成。

这个材料部分通过老师推荐的《中国精神读本》,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伟人代表及他们的“中国精神”。

其中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有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从“未来”的角度展现的爱国精神;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的坚韧的革命精神、拼搏精神;毛泽东“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红色精神等等。

除了材料中给出的这些,考生还可以扩展思维,补充“中国精神”的内涵,比如“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精准扶贫精神”“抗疫精神”等。

通过思考这些,考生会对“中国精神”的内涵有初步的了解。

材料部分还给出了某些同学的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任务部分是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回应那些同学的
质疑。

要求部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是告诉考生,要肯定“中国精神”,即使在当代,中国精神也不过时。

考生要论述“中国精神”的具体内涵,不能笼统地说;要阐明为何、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审题立意
1.中国精神永不过时;
2.继承并发扬中国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
3.有一种力量,叫中国精神;
4.弘扬中国精神,在困境中崛起;
5.弘扬中国精神,托起复兴之梦;
6.弘扬中国精神,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示范标题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文以载道,薪火相传》
《忘却历史犹如“背叛”》
《让过往烛照未来》
《中国精神的“电光火石”》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文后附有考场佳作和名师点评)
相关素材
1. 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的民族积淀了自身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有着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撑,成为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动力之源。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

3.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
订)》把中国精神教育纳入其中,要求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加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中国精神不是静止固化的,而是动态常新,与时俱进的,我们要能继承过去,又能超越传统。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和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精神:五四运动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特区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名言佳句
1.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婴
2.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3.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李希仲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5.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
6.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8.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唐·刘禹锡
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多自强——唐·李咸用
10.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清·金缨
满分范文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
文以载道,一本好书是思想与精神的载体。

通过读书来理解、继承这些思想和精神,是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

不要总是质疑时代的变革是否会影响精神的价值——经济越繁荣,科技越进步,我们越要从那些经典篇章中找寻精神之骨,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建设国家强盛、民族强大的雄峻楼宇。

天地一股浩然气,不随江海作泥沉。

苗无阳光不茁,人无精神不立。

精神之于人,犹如血脉筋骨——无血脉不能通变,无筋骨不可存身。

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思想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人区别于草木,正在于人具有能动性质的精神。

没有精神的人,只会沦为行尸走肉。

林则徐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不惜个人利益挺身而出,与祸国殃民的鸦片和包藏祸心的洋人拼力斗争的内在驱动。

他胸怀天下、着眼未来的博大胸襟与长远眼光,几百年来激励着我们后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而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

可是,反观我们生活中,有不少青少年,在生命的根须最为发达、人生的前景尚未确定的黄金时代,却早早失去了那一股精气神。

不知个人理想为何物,更别提时代使命,丢了书本捧起手机,扔掉精神换来虚无。

如果青年都是佛系——信奉万事皆“空”,少年都成道家——遵奉“无为”即为,这样的人又怎么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有所作为?又怎么担当得起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楼无房梁易倒,国无精神难存。

每个民族应当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凝聚了一个国家无数代人关于生存发展的思考与经验,是高度凝炼的智慧精华。

这精神,在国家面临难题时提供动力,在前路不明时指路领航,在发展强大时高屋建瓴……在任何时代,这国家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国之“重器”。

一个国家如果缺失了这种精神内涵,将难以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久存。

2020年的这场疫情,让我们无数人在欣喜于中国当今的实力之时,也让我们听到很多质疑与诽谤的声音,我们要更加牢记孙中山的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从而时刻保持绝对的警醒与旺盛的战斗力。

看到在抗疫中牺牲的广大公职人员、基层干部,再对比他国疫情肆意蔓延的形势,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牺牲奉献精神,在突发灾难时,更是稳住国家根基的“定海神针”。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

时间永在流动,时代面貌也会常新,对国家精神的传承永不能停止。

正是因为这些精神之骨的支撑,才有了个人价值,才有了民族脊梁,进而才有了国家的立世之根。

不负时代,满“血”出征,愿你我携手同行!
名师评点
本文思想深邃,气势磅礴。

首先,鲜明地亮出观点,不要质疑时代的变革是否会影响精神的价值,我们能否从经典篇章中找到精神之骨。

之后,从正面的角度,进行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阐述高贵的精神能够激励后辈砥砺前行。

然后,在反面的角度,贬斥当下精华虚无的种种现象。

之后再
转向当下的疫情情境,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体现出代代传承的中国精神。

以此作结,简洁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