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专题感觉和直觉

第六专题感觉和直觉

第六专题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本专题导学】1.本专题简介感觉和知觉是个体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活动,一切复杂的心理活动都从这里起航。

本专题首先介绍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接着着重介绍学前儿童的视觉、听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时间知觉和观察力的发展情况,让学习者较为详细的了解学前儿童在感知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以便看到个体心理是怎样发生发展的,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复杂的心理现象打下基础。

2. 本专题学习目标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习者需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理解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2)记忆视敏度、视崖实验、口腔触觉、眼手协调、适应现象、对比现象等基本概念(3)了解学前儿童视觉、听觉、空间、距离和时间知觉的发展情况,了解关于胎教的相关知识;(4)掌握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能够将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初步加以应用。

3. 学习行为(1)阅读专题后相关资料(2)参与课堂学习(3)直接接触学前儿童,进行半日或者一日观察,看看他们的感知觉到底是怎样发展的?或者接触一下幼儿教师,听听他们对学龄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问题与评价。

还可以从儿童教育的网站上,透过家长对儿童成长问题的反映,了解学龄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问题与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

(4)在BB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本专题重点难点:(1)有关基本概念视觉敏度、视崖试验、观察力、口腔触觉、眼手协调等是本章的重点之一;(2)儿童视力保护以及视力减退的原因分析也是重点内容;(3)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既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4)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本章的难点。

5. 本专题需要的课时数: 2课时【本专题预习】感觉和知觉是相对外显的心理活动,比较容易觉察,因而不易被重视。

其实,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必须从这里开始。

建议大家在学习这个章节之前,要预习以下几个问题:1.借助学前教育专业期刊如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了解幼儿教师和家长在上面介绍的有关学前儿童感知觉的一些材料和情况;2.可能的话直接接触学前儿童,进行半日或者一日观察,看看他们的感知觉到底是怎样发展的?或者接触一下幼儿教师,听听他们对学龄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问题与评价。

3.还可以从儿童教育的网站上,透过家长对儿童成长问题的反映,了解学龄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问题与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

4.对本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解性学习,将其中自己感兴趣或者存在疑惑之处记录下来,通过课堂学习或网络讨论加以解决。

【具体教学内容】知识点一: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一)儿童一出生就有感觉,如新生儿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等,这些是生理性活动,同时又是原始的心理活动。

(二)出生后不久,在感觉发展的基础上,知觉发展起来。

(三)儿童最初的感觉是无条件反射(四)感知过程是对刺激物的最初的分析和综合,这种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还是很低的。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水平逐渐提高。

例如,成人指着房间的灯,对婴儿说“灯”,反复多次,婴儿就能把所指的灯与“灯”这个词的声音联系起来;成人再指另一盏灯,婴儿又把“灯”这个词与另一盏灯联系起来,如此下去,婴儿对灯的认识概括化水平逐渐提高。

家里添了新灯、在街道上见到路灯,婴儿就知道他们是“灯”。

就是说,婴儿对“灯”的认识已经概括了在不同地方、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灯”,这就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的知觉性概括。

▼由于语言发展的限制,婴儿常常是按照事物的明显特征辨认物体,还不能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的属性,所以思维的概括要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逐步产生。

三、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知识点二:学前儿童视听觉、触觉的发展一、视觉——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之一。

健康的新生儿出生就有看得能力,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儿童的视觉(一)视觉敏度——指精确的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我们通常说的视力。

新生儿具有大约20∕150 的视力;新生儿的最佳视距在20cm左右;出生后2个月的婴儿视力可达20∕100;出生后6个月左右的婴儿视力可达20∕20;相当于常用视力表的1.0,即成人的正常视力。

我国另外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1--2岁,视力为0.5——0.63岁,视力可达 1.0;4--5岁后,视力趋于稳定。

(二)儿童视力减退的原因▼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与近视有密切的关系;▼光线照明不足或光线过分强烈;▼儿童坐姿不良,桌椅高度不合适,读写姿势习惯不好等;▼缺乏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近距离视力活动时间过长,不注意及时休息等;(三)儿童弱视▼原因——可能是先天的;大部分可能是由高度远视、近视、散光、或者两眼的屈光度数不相等所引起;也可能是斜视引起的;也可能是在婴幼儿期由于某种原因不适当的遮盖过眼睛,使外界的光刺激不能到达眼内和大脑。

▼及早发现和治疗——无器质性病变的弱视,经及时治疗后,绝大多数可以获得正常的视力,治疗的最佳期是3---5岁;12---13岁以后弱视已经巩固就难以治疗。

调查学习:对学前儿童近视和弱视的情况进行调查,撰写相应的报告。

二、听觉(一)胎儿听觉的发生1.胎儿对声音的反应:许多研究证明,胎儿对声音有反应,如汽车喇叭声会引起胎儿的运动反应;对不同的乐声有不同的反应。

孕妇多听些宁静悦耳的音乐,避免过多的噪音刺激,对胎儿的发育是有好处的。

2.关于胎教的知识:既然胎儿能听到声音,那么进行胎教也是可能的。

●古代胎教十律——历代著名医家徐之才、巢元方、孙思邈、陈子明等,都对胎教进行过专门研究,留下了十分精辟的论述,组成了系统的胎教理论和思想。

▼畅情志:《竹林女科》中说:“欲生好子者,以先养其气,气得养子性和顺,无乖戾之习。

”就是说孕妇要怡养性情,静心宁欲,胸襟舒畅,遇事乐观。

“无悲哀,无思虑惊动。

”▼适寒温:《大生要旨》中指出:“慎寒温,胎前感受外邪,遇热不解,往往小产坠胎。

”说明孕期抗病能力降低,外邪易侵,故应注意气候环境的变化。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孕妇早期感染风疹、疱疹、流感、腮腺炎、水痘、天花、肝炎等多种病毒,都可致胎儿畸形。

▼节饮食:《达生篇》归纳了孕妇饮食三宜三不宜:“饮食宜淡泊不宜肥浓,宜轻清不宜重浊,宜甘平不宜辛热。

”说明饮食失忌,胎儿感之,则致胎疾。

如过食辛辣食品则发为胎热;生冷过度则发为胎寒;嗜食甘肥而致胎肥;饮食不足或过于偏嗜而致胎怯等。

所以,孕妇的饮食一定要营养丰富而又易于消化,切忌辛热和生冷食品。

▼慎起居,调劳逸:中医有“二不二宜”之说,即“不可太逸,逸则气滞;不可太劳,劳则气衰。

5个月前宜逸,5个月后宜劳。

所以,孕妇宜时常活动,使气顺血和,胎儿得养,分娩顺畅。

▼远房事《女科略集》说:“嗜饮一端,危害最重,三月前犯,能动胎产;三月后犯,使之不寿,慎之慎之。

“孕妇宜于丈夫分室而居。

▼美环境,悦子身:《钱氏儿科学》中说:”欲生子女之清秀,居山名水秀之乡;欲子女之聪明俊者,常资文学艺术:“;《朱病源候论》还指出:”孕妇宜佩美玉,宜看诗书,所谓外象内感者也。

所以胎儿的身心发育能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戒酒浆:中国早有古训:“酒能伤胎”《备急千金要方》载:“孕妇饮酒,令子心淫情乱,不畏羞耻。

”▼避毒药:《育婴家秘》载:“孕妇有病不可妄投药饮,必在医者慎度病势之轻重,药性之上下,处以中庸,不必多品。

视其病势已衰,要宜便止。

则病去于母,而子亦无损矣。

”说明孕妇不能随便用药,能不用药则不用,能少用则少用,即使费用不可,也要慎之又慎。

▼慎针刺:腹部穴位深刺需防伤胎。

古代有针刺法检查胎儿性别。

▼安待产:临产之际,安详、镇静、莫慌恐,切记“睡”“忍痛”“慢临盆”六字箴言。

●现代胎教五法▼音乐胎教:孕妇多听一些优美的曲子,可以为胎提供良好的刺激,将有助于胎儿脑组织和脑功能的发育,也有助于其他器官的生长。

让孕妇欣赏优美、宁静的音乐;把耳机放在腹壁让胎儿听轻松活泼的曲调,激发胎儿对声波的良好反应;孕妇自己唱给胎儿听。

▼情绪胎教:母亲的情绪会引起体内某些化学物质的变化,从而影响胎儿。

当孕妇紧张、焦虑、恐惧和不安时,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增高,并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胎儿,引起胎儿心跳加速、呼吸和血液的变化。

所以,孕期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

▼运动胎教: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孕妇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善神经、心血管和呼吸机能,调节胃肠功能,还能增强腹肌、骨盆肌、腰背肌的能力,减轻腰酸腿疼和下肢浮肿,有利于分娩。

孕早期: 做健身操,注意腰肌、腹肌的运动;孕中期:散步、做广播操、适当的打打羽毛球。

孕晚期:散步,做缓慢的深呼吸运动,睡前做四肢运动。

▼环境胎教:环境能够影响胎儿的发育。

所以,人车拥挤、空气污浊、噪音较大的场所孕妇不宜去。

如大型超市、拥挤的公共汽车、流行病传染的场所、辐射较严重的地方等等。

▼读书胎教: 胎儿不但需要物质营养,也需要精神营养。

读书可以给胎儿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读一些孕期保健、新生儿护理方面的书;读一些婴幼儿教育方面的书;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等。

拓展学习:查找一两例胎教有利于胎儿全面发育的资料,说明胎教是有意义的。

(四)新生儿的听觉及听觉偏好1、新生儿对不同的声调、声音的纯度、强度、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出生后半个月,听觉与视觉就能协调。

2、新生儿的听觉偏好: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最爱听母亲的声音;爱听柔和的声音;爱听高音调的声音。

(五)学前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孩子一出生就表现出听觉的个别差异(六)学前儿童听力的保护与培养1、避免噪音污染:家庭噪音的主要来源是家用电器;高声说话、大声喧哗、争吵声、斥责声,也构成对婴幼儿的噪音污染;45----60分贝的噪音,便会产生中度干扰,夜间噪音应低于45分贝;80----90分贝的噪音,对听觉会有中度程度的损害;90分贝以上,便是危害120分贝,可致人暂时耳聋。

2、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音乐属于乐音,听起来是人悦耳,当然过高分贝的音乐,也是噪音;3、通过学习语言发展听觉:念儿歌、讲故事、玩听力训练游戏提问:培养学前儿童的听觉能力,你还有什么好的办法?三、触觉(一)口腔触觉——儿童一出生就有口腔触觉,而且通过口腔触觉认识物体。

儿童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活动进行的,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探索。

周岁以前,口腔触觉是儿童认识物体的主要手段。

(一)手的触觉——抓握反射就是手的触觉的表现,手的无意性抚摸是继抓握活动之后出现的手的动作。

比如,婴儿的手无意的碰到被子的边沿,他会沿着边沿抚摸被子,这是一种无意地触觉活动,也是一种早期的触觉探索。

(二)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即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活动的出现,是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