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学习者个体差异
(3)内向、害羞的个性导致压抑(inhibition),对第 二语言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压抑是个体的一种防御外部伤害,保护自我 的心理屏障。压抑使学习者在学习、使用第 二语言时小心翼翼,害怕出错,不敢大胆说 话,因而阻碍第二语言学习进步。帮助学习 者减少压抑,可以使他们在口语课堂上和口 语测试中大胆地开口说话。
3.情感解释(Affective Explanations)
情感随年龄变化而发生转变。第二语言习得与 语言文化适应阶段有关。 文化适应有四个阶段: (1)初始的兴奋与陶醉。 (2)文化冲击导致与目的语文化的冲突。 (3)文化压力逐渐解除。 (4)同化或接受新文化。 儿童在社会文化方面可塑性较大,容易接受异 文化,不像成人那样容易被母语文化束缚。
(2)与个性密切相关的社交技能影响第二语言 的使用。 研究表明,性格外向者的社交技能普遍优 于性格内向者,而社交技能决定了接触第二 语言的总量。社交技能强的学习者更容易跟 目的语母语者进行交际,因而能更多地使用 第二语言。学习第二语言的时间越长,学习 者在第二语言使用上的差距就越明显。经过 一段时间以后,社交技能好的学习者也许已 经可以轻松自在地使用第二语言交谈了,而 社交技能差的甚至几乎还不会使用第二语言。
2.创造性话语
创造性话语是第二语言规则的产物。 规则构成了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反映 出语言发展的自然顺序。它们是可变的, 允许学习者根据语言需要与情景要求进 行调整。 建构中介语规则的策略可以分为两 种基本的相关过程:假设建构与假设检 验。
(1)假设建构
中介语规则的假设建构是通过两种方式形成的: 一是运用已有的语言学知识(第一语言知识、已有的第二 语言知识、别的语言知识); 二是从输入的语料中归纳新的规则。 这些过程跟两种总的策略(简化与推断)相符合。 A.简化 早期中介语研究发现,学习者总是通过各种方法减 轻学习负担。简化,指学习者对假设范围进行控制的尝 试。在中介语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者都努力把假 设建构限制在相对容易形成和有利于交际的范围内。
第五节 学习者个体差异
一、年龄
年龄不会改变习得顺序。有学者考察了6—15 岁的孩子和成人学习者,发现他们对20个语言点 的习得顺序一样。 但年龄对学习速度有明显影响。跟儿童和成 人相比,青少年第二语言习得的进步最快。 年龄只影响词汇和句法的学习速度,对其他 方面的习得没有明显影响。 接触第二语言的时间越长,语言越地道。时 间对产出性语言技能(说写)的影响大于对接受性 语言技能(听读)的影响。 开始习得时年龄越小,发音越地道。但开始 习得时间的早晚,对语法的掌握使用没有什么影 响。
六、个性
个性(personality)是由一系列个人特性集合成 的个体性格。通常包括一系列的对立因素, 如:冷漠/热情,害羞/大胆,不自信/有 统治欲,内向/外向,神经质/稳定,等等。 下面介绍几个关于学习者个性对第二语言学 习影响的研究: (1)个性内向或外向影响第二语言口语的流利程 度。 一般假设是:性格外向的学习者较容易跟使 用目的语的人接触,因而可以接受更多的目 的语输入。研究显示,口语的流利程度与内 向或外向的性格相关,性格外向者第二语言 的口语流利程度比性格内向者要高。
关于年龄为什么对习得有上述影响的多 种解释
1.临界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10—12岁前,大脑的可塑性好,学习能 力强,因为左右脑共同运作语言。l0一12岁以 后,大多数人的语言功能逐步转移到左脑, 语言学习的能力减退。 研究显示,如果右脑损伤,儿童的语言 问题比成人要多。如果左脑损伤,儿童不会 发生言语混乱,而成人几乎都会出现语言丧 失的现象;儿童很快会恢复全部的语言控制 能力,而成人不可能全部恢复。
考察性别发现,所有女生都用了有 “着”的句子,总量l0句。男生3人用了 有“着”的句子,2人未用,总量5句。 女生用“着”的比率明显高于男生。男 生更多使用较早学习的“有”字句等, 回避“着”字句。 这说明女性对新语言形式更敏感。 对中级班来华留学生“着”习得情 况的考察,结果跟初级班相似。
三、智力与语言能力
儿童学习语言只是模仿,只是自然 地、无意识地习得,不太注意规则性、 系统性。儿童大多不知道语言是什么, 语言能做什么。他们在认知上对其他语 言是开放的,没有意识到第一语言跟第 二语言有什么系统的区别。
到了少年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形成,学习者 开始具有元意识(meta-awareness),即意识到语言是 一个形式系统,第二语言跟第一语言有系统的形 式区别。这种元意识会成为自然习得语言的障碍。 当然,元意识也可以促进学习效率。少年时期, 学习者一方面跟儿童相似,还可能自然地“拾获” 第二语言;另一方面又跟成人相似,可以用理性 学习、规则掌握来辅助学习。 跟儿童比,少年学习者发音较弱,因为发音 最难为意识所操纵,而少年已经开始进入有意识 的学习阶段。少年比成人学得好,是因为他们的 记忆力比成人好,自然习得的能力比成人强。
二、性别
sex指生理性别,gender指社会性 别。 社会语言学家和语言习得研究者 倾向于使用后者,因为社会性别着重 强调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建构和属性。
1.第二语言习得中显示的性别差异
有关语言习得过程中言语的性别差异,社 会语言学家已经确认了两点: (1)男人使用非标准形式的频率高于女性。 (2)相对多数语言变化,女性用新形式的频率 高于男性。 这两个观点表面上看有些矛盾。但是都表 明女性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可能胜过男性。
1.智力(Intelligence)
一般学术或推理能力称为智力, 具有普遍性,是掌握和使用学术技 能的基础。 考察表明,智力只影响习得速度 和效果,不影响即时语言运用显示 出的习得顺序。
2.语言能力(Aptitude)
语言能力是一种特殊认知特性,语 言能力分为两类: 一是认知能力,如学习语法、词汇 的能力和阅读理解、默写、自由写作能 力。 二是基本的交际技能,如口语表达 的流利度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2.个案分析
有学者研究“着”的习得。让初级班来华 留学生(男5人,女5人,学完“着”一段时间)描 述以下两个情景: A.桌子上放着两本教材。 B.教师在椅子上坐着看书。 结果获得包含“着”的句子15个。描述情景A 的如:桌子上放着两本书。描述情景B的如:老 师看着书。老师在椅子上,坐着看书。 回避“着”的句子如:桌子上有两本书。老师 在椅子上看书。
习得套语的策略与学习创造性话语 的策略不同。学习套语由大脑右侧控制, 而学习创造性话语由大脑左侧控制。大 脑右侧一般是进行完整的形象活动。学 习者超越由部件组成整体的过程,使用 “模式记忆”策略,把整个套语作为一 个完形感知,而不是一个个的构件成分。 这些完形模式使用率高,与交际功能紧 密相连,储存在大脑右侧,在接收和生 成时随时都能使用。
认知能力,又可分为以下小类: 语音编码解码能力(感知记忆新发音的能力)。 如初学汉语的日本人能否辨别汉语声母中送气音 与不送气音的区别。 语法敏感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解语句能力)。如初学英语的 中国人输入“a student”和“an apple”时能否辨别 出两个不定冠词的区别以及理解选用不同冠词的 原因。 推导能力(注意、判定语法形式和意义的异同 的能力)。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能否看出 “三所小学的老师”和“三位小学的教师”在层 次上的区别,能否看出“照顾孩子的妈妈”有两 个意思以及歧义产生的原因。 语言能力的强弱,会影响不同学习者所达到 的语言水平。
不少调查和实验性研究,证明了以下几点: (1)态度与动机是决定学习者达到的语言能力水平的重要 因素。 (2)动机或态度的影响与能力倾向的影响无关。最成功的 学习者二者兼备。 (3)某些情况下,融入型动机有效;另一些情况下,工具 型动机有效。如对于在加拿大、美国的法语学习者,融 入型动机更有帮助。而对于菲律宾的法语学习者,工具 型的动机更加重要。这是由于目的语角色不同。 目的语作为外语,在课堂外对学习者不重要时,工具型 动机更有帮助。目的语作为第二语言,在课堂外有广泛 的交际时,融入型动机更有用。 (4)动机的类型和水平,往往受到学习者社会环境的影响。
第六节 学习者的策略
策略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有 意无意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一般来说, 知识有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类。陈述性 知识指“知道是什么”;程序性知识 指“知道怎样做”。后者由学习者处 理第二语言语料所使用的策略和程序 组成。
一、学习策略
1.套语
套语是指那些不能分析而作为整体学 习的语言单位,运用于特定的场景。 如打招呼序列。它在第二语言习得中 很常见,尤其是开始阶段。比较典型的套 语如: I don’t know.// Can I have a ?// What’s this? 每个套语都与特定交际目标相关,可 以最大限度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减轻 学习负担。
对于这些差异可以解释如下: 女性职业期望较高,而语言对她们更具有 职业价值; 女性比男性更重视合作,而掌握第二语言有 助于交往与合作; 女性更多地承担教育子女的义务,包括语言 教育的任务; 女性听力能力天生比较好,对语言输入比较 敏感;女性倾向于使用比较积极的学习策略。
不少学者指出,应该从两方面考察 性别差异在语言学习中的表现: 第一,学习者已有知识的多少。在 这方面女性优于男性。 第二,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下对知识 的运用。在这方面男性优于女性。
四、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指对信息的感知、定义、 组织和记忆方法,大致分为场依附型和场独立型两类。 下表是对这两种认知方式的比较。
场依附型的认知方式,对自然习得,对说话流利 度的学习,相对更有用。场独立型的认知方式,对课 堂学习,对语法、写作能力的培养,相对更有用。
五、态度与动机
态度(attitude)指为目标努力时表现 出来的持久性。 态度包含三个方面: (1)对目的语社会和人的态度; (2)对正在进行的语言学习的态度; (3)对一般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态度。
动机(motivation)指行为的整体目标和方向。 对动机有不同的分类,一种较为流行的 分类是将动机划分为融入型和工具型。 融入型(integrative)指希望获得操第二语言 集团的文化身份认同,又称结合型。 工具型(instrumental)指为通过考试、求职、 辅助其他学科学习等目标。 融入型和工具型的区分更多地是一个连 续体的反映,不是非此即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