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2.掌握早期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3.明确发现学习的重要性4.掌握皮亚杰的图示理论本章概述20世纪中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兴起,开始将研究的重点从外部环境转向学习者的内部思维过程,相继提出了学习顿悟说,发现学习理论及认知图示理论。
在认知主义者看来,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反映事物关系的认知结构。
同时他们还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习者的内部动机。
外语学习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重视机械的操练转向着重提高外语能力。
本章将介绍和阐述认知主义的理论的主要理论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一、早期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曾对教育有过极大的影响,但也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就曾针对斯金纳的《言语行为》一书提出了有力的批评。
乔姆斯基认为用行为主义方法分析语言必定失败,因为它分析的只是言语表达的表面特征,而只有分析语法的深层结构才能揭示言语中的大量规律。
他把语言学看成是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学语言主要是学习、掌握语法规则而不是模仿,学会使用这些规则后就可以推导、转换、生成句子。
20世纪中期,虽然行为主义方法包含的许多合理部分如强化规律等,仍在语言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在语言学习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行为主义思想已明显失去优势。
20世纪50年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兴起。
他们与行为主义恰恰相反。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外部,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刺激反应之间形成联系,使之得到强化与维持。
强调外在的客观环境对个体带来刺激,导致个体的反应,从而产生行为,但它忽视个体所拥有的内在的心理结构的作用。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则将对学习的认识转向学习者的内部思维过程,不再把学习看作是对外部刺激被动地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做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强调的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个体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
1.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格式塔一词来自于德文“Gestalt”一词,国内心理学界意译为“完形”,意思是“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
因此格式塔的学派又被称为完型学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魏特墨(M. 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 Kolfka,1886-1941)和柯勒(W. Kohler,1887-1967)。
从学派名字的含义就可以看出,这一学派强调能动的经验的整体性,认为人的知觉,观念或心理都具有整体性,不能简单地用其组成部分来说明。
似动现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两个相距不远的视觉刺激物,若在很短的时间内相继出现,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运动,如霓虹灯产生的效果实际上是一盏灯灭了,另一盏又同时亮了,但我们感知的只是一个整体。
很明显,人的知觉对现象的经验是一个整体系统,其各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仅根据分离的部分,知觉是无法推断这个整体的。
这个经验整体不可分解为感觉元素,因为这个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如我们在听音乐时那种总的感觉是不可能用单独的音符来代替的。
格式塔学派最初主要是研究知觉问题,但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逐渐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同学习问题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理论体系。
格式塔的学习理论主要由学习顿悟说和完型说两大部分构成。
(1)学习完型说我们在看三维画面时,可能画面是很随意的,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为什么在我们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以后,就有意义了呢?这事实上正是完型说所要解释的。
格式塔学派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许多与外界事物相应的同型物,这就是格式塔,即完形。
这个完形可以理解为一种知觉心理模式。
它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的功能,有一种使自身趋于完整的活动倾向。
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时,就有一个内心的知觉认知模式,也就是格式塔与之对应,若这个格式塔与之不相符,则格式塔出现“缺陷”,即表现为认知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具有动机的性质,要求得平衡,就需要进行知觉认知模式的重新组织,达到完形。
格式塔学派认为,所谓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进行知觉认知重组,从而形成完形的过程。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画面表面没有什么规律,毫无意义,我们内心的格式塔与之就不相符,也就是认知不平衡,但在我们左看右看之后,也就是我们的知觉在重新组织后形成新的格式塔,即完型,它便有了意义。
可见知觉重组是学习的核心。
学习到的东西只是知觉重组的结果。
这个结果,也就是“完形”程度取决于学习的知觉组织律,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接近律:是指物体或知觉通常会因为他们互相接近而被分组。
如图1,a是四组弯曲的线,而b是三张脸图1相似律:是指相似的物体通常会被认为是相关的。
如图2,大多数学习者都会认为是四行一样的字母,而不会认为是10列不同的字母。
a a a a a a a a ag g g g g g g g gc c c c c c c c cx x x x x x x x x图2闭合律:是指当看一个不完整的图形时,知觉通常会感知一个完整的图形。
例如,当你在看一个不完整的单词时,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如stud_nt.又如图3,虽然图形不是完整的图形,但是几乎所有的学习者都会将其看成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图3连续律:是指感知的现象容易被认为是连续的。
如图4,大多数学习者都会将其看成是一条直线一条曲线,如图a,而不会将其看作多个半圆,如图b.图4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记忆痕迹是因经验而留在神经系统中的。
但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
因此,学习主要不是加进新痕迹或减去旧痕迹的问题,而是要使一种完形改变成另一种完形。
这种完形的改变可以因新的经验而发生,也可以通过思维而产生。
格式塔学习理论所关注的,正是发生这种知觉重组的方式。
一个人学到些什么,直接取决于他是如何知觉问题情境的。
如果一个人看不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他对事物的知觉就还处在无组织的、末分化的状态,因而也就无所谓学习了。
学习的方式,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知觉重组的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据此提出学习的“顿悟说”。
(2)学习的顿悟说学习顿悟说是苛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腾涅立夫岛上通过对黑猩猩的进行的大量学习实验而提出的。
他给笼子中的黑猩猩精心设置了很多情境以观察黑猩猩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这些情境通常要求黑猩猩创造或发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得到笼子外的香蕉。
例如,有时候黑猩猩必须使用长棍子去够香蕉,有时候还必须将几根棍子接到一起才能够到香蕉。
甚至在一次实验中,黑猩猩不得不先用一根短棍子将长棍子拽过来,然后再去够香蕉。
还有就是把香蕉挂在猩猩跳起来也够不着的笼子顶上,笼子里有两只木箱,站在任何一只木箱上都够不着。
使人惊讶的是,黑猩猩竟然能想到把木箱叠在一起以站到上面够香蕉。
在多种类似的情境中,苛勒发现黑猩猩在设法拿到香蕉时,不是像桑代克描述的那样用试误的方法逐步学会如何拿到香蕉,而往往是突然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时候它蹲在那里,观察情境,然后表现出对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把两个木箱叠在一起,站在上面拿到香蕉;或者把两根竹竿接在一起得到香蕉。
苛勒把黑猩猩的这种表现称为“顿悟”。
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顿悟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而觉察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黑猩猩蹲在那里观察的时候,是经历一个知觉重组的过程,完成了知觉重组,就使它突然理解了目的物和取到目的物途径(工具)或条件之间的关系,导致了迅速的学习。
它们是先能领悟问题情境,然后才解决行为的。
顿悟的过程就是相应的格式塔的组织(或构造)过程或形成内部格式塔的主动活动过程,也就是学习过程。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而不是盲目的、被动的过程。
苛勒认为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是错误的。
即使在黑猩猩和鸡解决问题的行为中,试误也只起到很小的作用,更不用说人类了。
在他看来,只有当学习者一下子看到解决问题的所有必要因素,学习者才有可能把它们组织成一个适当的完形。
而试误实验缺少这些因素,因而导致了试误的发生。
学习顿悟说与行为主义的学习联结说相比,有两个突出的优点。
其一是注意学习的认知特性,强调学习内部认识过程的重要性,即观察、理解、顿悟等认识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其二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积极主动和有目的的过程,反对盲目、机械的学习。
但是同时,它也有思想观点上的错误。
这主要在于它强调主观的决定作用,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反映。
由于格式塔心理学没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的基础上,所以,它无法科学地解释内心格式塔的来源,而把它视为“原始智慧”的结果。
顿悟说不仅为后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指导教学实践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习顿悟说与启发式教学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根据学习顿悟说,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尽量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或条件,注意观察和理解其间的内在联系或一定的关系。
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培养认知兴趣和探究倾向,在自己积极主动的心向指引下进行学习。
按照学习顿悟说的观点,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是顿悟关系,是观察和理解过程,而不是接近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所以,在学习中,要先理解知识,而不只是盲目地或单纯地练习或重复。
2。
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说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C.Tolman,1886~1959)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自称为目的行为主义者。
事实上,他是一位折中主义者。
托尔曼曾这样形容过自己:“总的立场是行为主义的立场,但是一种特殊的行为主义”。
他主张要对行为的原理做出解释,但反对采用其他行为主义者所使用的刺激-反应的模式。
这主要是因为他受华生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影响的结果,力图寻求认知和行为的统一。
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都是经由认知指向目标的。
行为绝不是没有思维的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的结果。
但是同时他也坚持认为思维的过程是要由他们所导致的行为来确定的。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托尔曼的认知是同可观察的行为紧紧连在一起的。
(1)基本含义为什么托尔曼认为行为是在认知的驱使下产生的,而不是一系列的没有思维参与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托尔曼著名的白鼠走迷宫的实验:托尔曼设置了一个迷宫。
迷宫有三条长度不同的通往食物箱也就是目标的通道。
实验开始时,将白鼠放入迷宫中,让其在迷宫中自由活动直到它已熟悉了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