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20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20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病毒的异常增殖 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 在病毒增殖过程中,虽可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
正常组装成完整的病毒体,既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 依赖细胞的顿挫感染 非容纳细胞(non-permissive cell)
依赖病毒的顿挫感染 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 指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严重改变 而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的病毒
•条件致死性突变株(conditional-lethal mutant)
温度敏感突变株(temperature sensitive mutant,ts株 ) 为条件致死性突变株中应用最广泛的
•缺陷型干扰突变株(defective inhibition mutant,DIM)
•宿主范围突变株(host range mutant,hr突变株)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4 生物合成 (biosynthesis )
合成大量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
(1)DNA病毒
▪ 早期mRNA转录 ▪ 早期蛋白质转译(功能蛋白) ▪ 复制子代核酸 ▪ 晚期mRNA转录 ▪ 晚期蛋白质转译(结构蛋白)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
逆转 病毒RNA 录酶
RNA:DNA杂交中间体
水解 RNA酶H
双链DNA DNA聚合酶 负单链DNA
整合酶
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上(前病毒) 转录
mRNA 子代RNA 翻译 结构蛋白
装配 子代病毒
非结构蛋白
释放
5 装配与释放(assembly and release) 组装成成熟的子代病毒,并从细胞游离出来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一、病毒的基因组
病毒核酸仅含一种类型,DNA或RNA 形态多样性(单一线形、双股环状) 完整性不同(完整的、分节段的) 还有携带反转录酶的RNA病毒 可突变,并决定其表型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二、基因突变
突变株——是指病毒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导致表型性状改 变的毒株。
第20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virus):最微小的、结构最简单的非
细胞型微生物。
特征:
体积非常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万至几 十万倍后方可观察; 结构简单,无完整细胞结构,仅有一种核酸 (RNA或DNA); 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只能在一定种类的活细胞 中增殖; 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抑制宿主相应功能)
脂类和糖:
维护病毒体结构完整性
主要存在于包膜中
与宿主细胞有亲和及融合的性能 表现病毒种、型抗原性
与病毒引起机体中毒症状有关
第三节 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增殖方式—— 自我复制(self replication),即以 病毒核酸为模板进行 复制的方式。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replication cycle
•耐药突变株(drug-resistant mutant)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三、基因重组与重配
两种不同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基因交换而形成 新性状的重组体。
基因重组(recombination)——不分节段基因组病毒 基因重配(reassortment)——分节段基因组的病毒
类型: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 亚病毒
1 类病毒(viroids) 仅为单股环状RNA分子,由250~400个核苷酸组成,
可直接在宿主 细胞内增殖,引起植物疾病。 2 卫星病毒(satellites) 单股环状RNA,由300~400个核苷酸组成,不能直接
在宿主细胞内增殖,而需相应的、特异的“辅助病毒”即病 毒的“病毒”,故称卫星病毒,引起植物疾病。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Images courtesy of Stephen J. DeArmond, M.D., Ph. D., Professor of Pathology (Neuropathology),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表型混合—镶嵌包膜或衣壳 表型交换—衣壳误配
遗传物质不改变,而只有 基因产物的交换,传代后 恢复亲代表型。
+ +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第五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灭活(inactivation)——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
失去——增殖能力; 保留——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等特性; 机制——破坏包膜、蛋白变性、损伤核酸。 物理因素:温度、PH、射线 化学因素:甘油、脂溶剂、化学消毒剂、抗生素与中草药、其 他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二)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 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干扰类型(异种、同种、自身、灭活病毒干扰活病毒) 干扰素作用
干扰机理 竟争干扰 改变宿主细胞代谢途径 缺陷病毒干扰同种正常病毒 中止感染
干扰现象的意义 预防感染 鉴定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体(virion):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
1 大小 nm 2形态 球形、杆形(丝形)、弹形、砖形、蝌蚪状 3 观察及测量①电镜②滤过③超速离心④X线衍射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020/8/20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第六节 病毒的分类
▪ 分类原则
核酸的性质与结构 病毒大小与形态 衣壳对称性和壳粒数目 有无包膜 对理化因素的敏感性 抗原性 生物学特性(繁殖方式、宿主范围、传播途径和
致病性)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 分类
常用核酸类型分类
1 DNA virus
2 RNA virus 依传播方式和感染部位分类 1 呼吸道病毒 2 肠道病毒 3 肝炎病毒 4 痘类病毒 5 疱疹病毒 6 虫媒病毒 7 狂犬病毒 8 逆转录病毒
• 活病毒之间
N0H0 + N1H1——N0H1
• 活病毒与灭活病毒之间(交叉复活)
• 灭活病毒 之间(多重复活)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活病毒与灭活病毒之间(交叉复活)
A3株(流行株)
新A3抗原 鸡胚中增殖不良
旧A1抗原 A1株(非流行株)
鸡胚中生长良好
UV 灭活
鸡胚中共同培养
重组体(理想疫苗)
互补:一种病毒为另一种病毒提供本身不能合成,但又是所
必需的基因产物,而使其在混合感染的细胞内得以繁殖。 辅助病毒与缺陷病毒之间 活病毒与死病毒之间 两个不同的缺陷病毒之间
加强:一种病毒与另一种非杀细胞病毒同时感染细胞,
后者能增加前一种病毒复制产量的现象(极个别病毒之间)
如:I型副流感病毒为水泡性口炎病毒的加强病毒。
2020/8/20
有A3抗原
医学微生物学
鸡胚中生长良好
四、基因整合(gene integration)
病毒基因组(DNA病毒与逆转录病毒)与宿 主细胞基因组的重组过程。
整合可引起宿主细胞基因改变→细胞遗传性 改变→细胞转化→个别可发生细胞恶化→ 肿瘤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五、病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二 、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
医学微生物学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
核酸:
仅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形状不同(单一线性、双股环状) 完整性不同(完整的、分节段的) 功能:决定病毒的复制、感染及遗传变异 感染性核酸:失去衣壳裸露的仍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的核酸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蛋白质
保护核酸 结构蛋白: 参与感染
具有抗原性 非结构蛋白:病毒酶类(病毒复制,
3 朊粒(prion) 为蛋白质,用侵染子蛋白(prion protein PrP)来
表示,可在细胞内进行复制,病变部位无炎症及免疫反应, 但均有脑组织的海绵状淀粉样病变。
主要引起人和动物疾病,以慢性进行性退化性致死性中 枢神经系统疾病为 特征。羊瘙痒病、牛海绵状脑病(疯牛 病)、库鲁病、克-雅病、老年痴呆等。
医学微生物学
包膜:病毒出芽释放时获得
成分
宿主细胞膜、核膜成分 病毒基因编码的病毒特异抗原
刺突(spike)或包膜子粒
包膜有无:包膜病毒( enveloped virus)
和裸病毒(naked virus)之分
对脂溶剂敏感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020/8/20
医学微生物学
2020/8/20
吸附 穿入 脱壳 生物合成 组装成熟 释放
1、吸附(adsorption)
亲嗜性
病毒表面吸附位点
宿主细胞表面受体
易感性
特异性、不可逆的结合
20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