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犯罪学课程课程标准警察管理系《犯罪学》课程标准所属系部:警察管理系适用专业:刑侦、警察管理、治安、网络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一、《犯罪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犯罪学》是公安高等专科院校刑侦、警察管理、治安、网络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必修课。
《犯罪学》作为公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以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基本内容为研究目标,同时也研究犯罪学研究方法;与相邻学科关系;西方犯罪学的主要理论;等。
本课程的任务是运用犯罪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的规律,利用犯罪学的方法研究引起犯罪的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从而为更好地预防和打击犯罪、为增强公安人员打击犯罪的对抗性提供犯罪学理论与对策。
为解决犯罪问题提供科学服务也是我们犯罪学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警察作为打击犯罪的主体,犯罪学作为研究犯罪的重要学科,为提高警务人员在打击犯罪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可操作性的服务,所以,犯罪学在警务应用型人材的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说越来越重要。
二、《犯罪学》课程设计理念(一)适应社会需要。
犯罪社会化使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各种犯罪复杂多变。
警察作为打击犯罪的主体,压力越来越大,警务实践对犯罪学学科寄予较高期望。
犯罪学作为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重要学科,应为提高警务人员在打击犯罪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可操作性的服务,为警务应用型人材的培养作出本学科的贡献。
(二)强化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犯罪学教学不但要注重犯罪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犯罪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警务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强调理论与案例实践的结合。
(三)强调学习内容的可操作性突出犯罪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要让学生感到犯罪学是言之有物的,而不是空洞乏味。
(四)突出犯罪学内容的时代感犯罪学的内容要反映刑事犯罪的时代特色,要把最新发生的犯罪问题及时的反映到课堂上来,使教学过程有的放矢。
三、《犯罪学》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犯罪主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做到在对敌斗争中知己知彼。
2、熟练掌握犯罪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能够做到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和犯罪预防理论工作在实践中的运用。
3、熟练掌握对抗与打击犯罪的犯罪学对策。
(二)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犯罪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预防与打击犯罪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2、学会用犯罪学的分析的方法思考与解决打击犯罪过程中的问题。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的分析能力,对犯罪预防理论的了解。
2、增强打击犯罪的综合能力3、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仰4、服务高素质警务人员培养四、《犯罪学》教学过程设计1、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传道、授业、解惑。
2、努力贯彻公安教育“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训教学。
3、多媒体技术支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电子信息技术和充分发挥网络资源,达到现代化教学。
五、《犯罪学》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大纲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绪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学产生的原因;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犯罪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犯罪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学的研究方法。
使学生学习本章后对犯罪学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重点与难点:掌握犯罪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犯罪学的犯罪与刑法的犯罪的区别;犯罪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学时数:6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犯罪学研究的对象一、犯罪的概念:㈠犯罪学一词的来源㈡狭义犯罪学:犯罪现象、犯罪原因㈢广义犯罪学: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㈣社会学的犯罪概念:严重危害社会的应当受到制裁的行为。
(缺乏刑法学对犯罪定义的严谨性。
)二、犯罪学研究的对象㈠犯罪现象㈡犯罪原因㈢犯罪预防㈣犯罪学与刑事科学的关系三、犯罪学的学科体系(主要的研究内容)四、犯罪学的学科性质㈠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种种学术观点⒈法学观点⒉生物学观点⒊社会学观点⒋社会法学观点⒌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观点:德国犯罪学家施奈德在他的《犯罪学》一书中写道:犯罪学是独立的、跨学科的、国际的、经验型与联系实际的科学。
㈡犯罪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的观点:犯罪学主要是以社会学和法学为基本,并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犯罪预防对策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第二节犯罪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㈠犯罪学对犯罪的定义与刑法对犯罪的定义的区别㈡犯罪学的犯罪与刑法的犯罪的区别⒈两者的定义不同⒉犯罪学仅仅对犯罪的理论研究,犯罪学对定罪量刑不具体研究⒊关注预防犯罪⒋犯罪学关注对各种类型犯罪人的改造、而不关注具体的刑罚二、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㈠犯罪学与社会学的紧密关系:犯罪的社会原因是犯罪学、社会学共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
㈡犯罪学与社会学的本质区别:尽管在犯罪学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对策问题上,两门学科之间出现了重合点,但两门学科在研究对象和学科功能上有着实质上的区别。
三、犯罪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主要是与犯罪心理学的关系四、犯罪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㈠生理学㈡精神病学㈢人口㈣伦理学㈤教育学等学科的关系第三节犯罪学的研究方法一、什么是犯罪学的研究方法名词:犯罪学的研究方法二、犯罪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名词:犯罪调查㈠全面调查㈡抽样调查㈢典型调查㈣个案调查三、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㈠访谈法⒈直接访谈⒉间接访谈㈡问卷法⒈封闭式⒉开放式两种㈢观察法⒈参与观察法与⒉非参与观察法㈣文献法(文件法、历史法)㈤临床诊断法四、犯罪学研究中的分析方法(文字资料和数字资料)㈠比较分析法⒈横向比较⒉纵向比较㈡统计分析法㈢心理分析法第二章古典犯罪学派教学目的和要求:介绍古典犯罪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古典犯罪学派对封建主义刑罚制度的批判,提出了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刑罚的人道主义的资产阶级刑法思想;自由意志论的局限性。
重点与难点:要学生掌握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原因——自由意志论;贝卡利来对犯罪学的贡献;古典犯罪学派对犯罪预防的论述。
学时数:2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古典犯罪学派有的代表人物及其犯罪学的理论一、十八世纪古典犯罪学派(又称刑事古典犯罪学派)二、古典犯罪学派代表人物贝卡里亚(1739-1794)㈠贝卡里亚的生平㈡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三、古典犯罪学派其他代表人物四、古典犯罪学派的理论体系第二节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学思想一、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原因观—自由意志论二、古典犯罪学派预防犯罪的思想㈠法律控制论㈡刑罚预防论㈢心理强制论第三章犯罪学的创立和发展—实证派犯罪学的诞生教学目的和要求:实证犯罪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该学派对犯罪的贡献,其代表人物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论”的观点、及对犯罪人的惩罚;菲利的“犯罪三元论”及其犯罪预防理论;加罗法洛的“法定犯罪”和“自然犯罪”及对犯罪人的处罚重点与难点:要学生掌握古典犯罪学派与实证犯罪学派区别,了解实证犯罪学派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的犯罪原因及犯罪预防思想。
学时数:4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实证派犯罪学产生的背景一、实证派犯罪学产生的社会背景㈠西方完成资产阶级革命㈡文艺复兴、自然科学的发展㈢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社会学的产生二、实证犯罪学派(名词:实证派犯罪学)三、实证犯罪学派的局限性㈠仅注重犯罪行为的研究㈡把人的理性意志认为是犯罪的终极原因㈢预防犯罪限于法律预防(刑罚预防)第二节实证派犯罪学代表人物及其对犯罪学的贡献一、龙勃罗梭对犯罪学的贡献㈠龙勃罗梭的生平㈡龙勃罗梭的犯罪原因观㈢龙勃罗梭对犯罪人的分类㈣龙勃罗梭的犯罪预防观二、菲利的生平及对犯罪学的贡献㈠菲利的生平㈡菲利的犯罪原因观(犯罪三元论)⒈人类学因素⒉地理因素⒊社会因素㈢菲利的犯罪饱和法则(犯罪饱和律)㈣菲利的犯罪预防观⒈社会改良⒉不同犯罪采用不同处罚⒊对精神病人的矫治三、加罗法洛对犯罪学的贡献㈠加罗法洛生平㈡加罗法洛的犯罪的重新定义⒈自然犯罪⒉法定犯罪㈢加罗法洛的犯罪预防观⒈对犯罪人的分类①谋杀犯②暴力犯③财产犯④风俗犯⒉三种淘汰犯罪人的方法①完全淘汰②不完全淘汰③强制性赔偿第四章犯罪现象教学目的和要求:向学生讲述刑法学的犯罪与犯罪学的犯罪的定义相同及不同之处;对犯罪人的各种不同分类的方法及理由;犯罪现象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属性。
重点与难点:了解各种犯罪人的分类方法;掌握犯罪明数、犯罪暗数的内容及产生的原因;漏斗效应。
学时数:4学时主要内容:第一节犯罪及其属性一、什么是犯罪现象犯罪现象:指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合。
二、犯罪的概念㈠刑法的犯罪概念㈡犯罪学的犯罪概念三、犯罪的属性㈠犯罪具有阶级性㈡社会性㈢相对性第二节犯罪分类与犯罪人分类一、犯罪分类的概念和意义犯罪分类:是指根据不同的目的和标准把犯罪分为不同类别。
分类标准可以是犯罪行为和犯罪人等。
二、各种分类的方法:㈠按照对社会危害性大小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⒈英国(普通法)十四世纪把犯罪行为分叛逆罪(土地没有交给国王)、重罪(土地交给领主)、轻罪。
⒉美国分为重罪(一年以上在联邦或州监狱服刑)、轻罪⒊法国在刑法上分为重罪(由重罪法院判刑)、轻罪(轻罪法院判处惩戒刑)。
200年以来,法国重罪减少,轻罪增加,逐步将许多重罪轻罪化,即“轻罪化”运动。
⒋俄罗斯联邦在刑法典分为四类:特别严重犯罪(判刑10年以上)、严重犯罪(10年以下)、中等严重犯罪(5年以下)、轻罪(2年以下)。
⒌我国学者按照对社会危害性程度分为:危害国家安全罪、普通刑事犯罪、轻微的违法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但违反治安管理法的规定,需要进行行政处罚)。
㈡按照犯罪侵犯的客体不同对犯罪进行分类⒈1764年意大利犯罪学家贝卡利亚在他的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中把犯罪分为三类⒉据此许多西方国家按此思路,将犯罪分为:侵害国家权益(最早译为法益)的犯罪;侵害社会权益的犯罪⒊我国新刑法的分类:(1997年修改后)把犯罪由八类增为十类㈢按照行为的性质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⒈意大利著名法学家加罗法洛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⒉我国一些学者按照犯罪行为性质的不同将犯罪分为五类: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智能犯罪风俗犯罪破坏犯罪:㈣按照行为形成的方式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⒈故意犯罪行为⒉过失犯罪行为⒊无罪过犯罪行为⒋刑法理论叫绝对责任或严格责任㈤按照行为形式的方式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⒈作为的犯罪行为⒉不作为犯罪行为㈥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⒈蓄谋性犯罪⒉突发性犯罪行为⒊连带性犯罪行为㈦西方的学者在研究犯罪进行统计时,发现实际发生的犯罪行为与司法机关掌握的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他们主张根据犯罪行为的公开程度,把犯罪分为⒈司法犯罪⒉公开犯罪⒊实际犯罪:三、犯罪人的分类㈠犯罪人的定义:刑法的犯罪人与犯罪学的犯罪人的定义的区别⒈刑法对犯罪人的定义⒉犯罪学对犯罪人的定义㈡研究犯罪人分类的意义㈢犯罪人分类的一般方式⑴根据性别⑵根据犯罪经历⑶根据年龄⑷根据精神状态⑸根据犯罪方式⑹根据犯罪性质⑺根据犯罪心理⑻根据身份⑼根据组织形态⑽根据罪行轻重⑾根据刑法条文对犯罪人的类型划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