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最新高三语文模拟试卷1(1)

2019-2020最新高三语文模拟试卷1(1)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最新高三语文模拟试卷1(1)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阅读题,共70分,第Ⅱ卷为表达题,共80分。

2请你把所有的答案工整规范地誊写在答案卷对应的答题区内。

答题区以外所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和草稿纸上的答案一律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前句是根本的价值观,后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总的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

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

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

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

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

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如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

《子罕》篇又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以各得其所释“正”。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

”“和为贵”,就是以各得其所为最高的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和谐。

达到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

各得其所的基础是中。

只有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和。

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

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使我们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上,组成统一的国家,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绵延发展。

对外,中华民族始终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

中华文化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指示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方向。

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是求“万物各于其所”。

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求其各得其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也要求其内部各因素、各方面,如政府和市场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城乡,东、中、西部,贫富之间等等,各得其所。

可以说改革就是调整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各得其所是改革的目标和实质。

(选自钱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三:和》,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为贵”是根本的价值观,“君子和而不同”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二者都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B.因为以和为贵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所以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C.以和为贵是在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和”为最高价值的观念。

D.孔子主张为政者当“正名”,“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

而他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也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程子认为万事万物无不是各得其所,圣人之所以能使天下顺治,也是因为能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所,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唯中而已。

B.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盲目地取消差别求统一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君子都会承认差别,并在差别的基础上追求和谐。

C.只要坚持中庸、中道的基本方法,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就会实现整体的和,达到和谐。

D.要想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走中庸、中道的途径。

和是总体的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

B.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指示了方向。

C.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为了达到“万物各于其所”的目的。

D.如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各得其所,就可以改革、调整好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就可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19分)梅询,字昌言,宣州宣城人。

少好学,有辞辨。

进士及第,为利丰监判官。

后以秘书省著作佐郎、御史台推勘官,预考进士于崇政殿,真宗过殿庐,奇其占对详敏,召试中书,除集贤院。

李继迁攻灵州急,吴淑上书请遣使谕秦、陇以西诸戎,使攻继迁。

询亦请以朔方授潘罗支,使自攻取。

帝问谁可使罗支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时契丹数侵河北,询请遣大臣临边督战,募游手击贼。

又论曹玮、马知节才可用,傅潜、杨琼败当诛,田绍斌、王荣等可责其效以赎过,凡数十事,其言甚壮。

帝欲命知制诰,李沆力言其险薄望轻,不可用。

后断田讼失实,降通判杭州,知苏州,就徙两浙转运副使,判三司开拆司。

坐议天书,出知濠州。

为湖北转运使,擅假驿马与邵晔子省亲疾而马死,夺官一级,降通判襄州,知鄂州,徙苏州,为陕西转运使。

坐荐举朱能,贬怀州团练副使。

又以善寇准,徙池州。

复直集贤院,改直昭文馆、知荆南,擢龙图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

历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判流内铨,为翰林侍读学士、群牧使。

累迁给事中、知审官院。

仁宗御迩英阁,读《正说养民篇》,览历代户口登耗之数,顾谓侍臣曰“今天下民籍几何?”询对曰:“先帝所作,盖述前代帝王恭俭有节,则户口充羡;赋敛无艺,则版图衰减。

炳然在目,作鉴后王。

自五代之季,生齿凋耗,太宗、真宗休养百姓,天下户口之数,盖倍于前矣。

”因诏三司及编修院检阅以闻。

病足,出知许州卒,故事侍读学士无出外者。

天禧中,张知白罢参知政事,领此职,始出知大名府,非历二府而出者,自询始。

询性卞急好进,而侈于奉养,至老不衰。

在濠州,梦人告曰:“吕丞相至矣。

”既而吕夷简通判州事,故待之甚厚。

其后,援询于废斥中,以至贵显,夷简力也。

(选自《宋史•梅询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问谁可使罗支/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B.帝问谁可使罗支/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C.帝问谁可使罗支/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D.帝问谁可使罗支/询请行未至/灵州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询自以为遇主/知屡上书陈论西北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任命官职可叫“除”,给官员升职可叫“擢”,给官员降职可叫“贬”,给官员调职可叫“徙”。

B.古代对各方的少数名族有着不同的称呼,常常称呼西方的少数民族为“戎”,而称东方的少数民族为“夷”。

C.古代“坐”是会意字,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文中“坐议”的“坐”是席地而坐的意思。

D.古代与帝王相关的事物都有专称,帝王的食物可叫“御膳”,帝王的诏书可称“御旨”,帝王亲自到某处可谓“御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梅询聪慧,善于辞令,在崇政殿参加进士考,他的出众的表现,引起了皇上的关注,受到了皇上的好评。

B .梅询可称得上忠臣,边事危急,梅询上书献策,使“蛮夷攻蛮夷”;在用人上,梅询积极进言,主张唯才是用等。

C.梅询在官任上并非一帆风顺,这其中既有自身原因——“险薄望轻”,也有外在因素——李沆的力阻、寇准的善变。

D.梅询性格急躁,一生都讲究生活的奢华;梅询同吕夷简关系很好,能得到要职,得益于危难中吕夷简的救助。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夺官一级,降通判襄州。

知鄂州,徙苏州,为陕西转运使。

(2)自五代之季,生齿凋耗,太宗、真宗休养百姓,天下户口之数,盖倍于前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夏日三首(其一)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8.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6分)9.请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承上启下,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王维《使至塞上》中以十分工整的对仗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景象描绘得入木三分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朱成玉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

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

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

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

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