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描写让记叙文生动起来(教师用)

描写让记叙文生动起来(教师用)

描写让记叙文生动起来【本课目标】1、研读示例,强化描写意识并学会合理地综合运用描写手法2、仿照示例,能够写出合乎要求的片段文字。

【知识链接】(—)描写的作用记叙文的形象丰满,材料丰富,是在基础等级“内容充实”基础上的更高一级的评价标准.缺少“描写意识”,文章往往平铺直叙,干瘪乏味,如果能叙写结合,突出描写,文章就会生动,可以说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

作文评分细则(二)描写的种类(1)肖像描写。

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能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要个性化。

要表现出“这一个”的个性特征来。

(3)行动描写。

动作也是表情达意的语言,只不过是无声的语言。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动作暗示等。

(5)细节描写: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此外还有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不一一介绍。

【过程设计】:导入: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见长,记叙记述事情的发展梗概,是骨架,描写是血肉,要使记叙文生动、丰满必须借助于描写,毛主席说的好“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我们都不想做瘪三,所以,必须学会在记叙文中使用描写,因为它能使记叙文生动起来。

一、示例研读(一)请给下面两篇文章打分,并说出理由扫厕所的女人每次下课走进厕所,总是看见一个女人,那是为我们学校打扫卫生的阿姨,她的相貌很普通。

我们学校是四层教学楼,每一层都有厕所,都是她一个人扫,我觉得活挺重,厕所里又那么臭,所以看见她,我就会升起一股同情之心。

这几天天气变冷了,我有时都不想去上厕所了,但人有三急,我也没办法。

走进厕所,她正在拖地,拖好后她想把污水倒在下水道里,但是下水道似乎堵住了,污水流了出来。

她用自己的手撬开盖子,用手挖垃圾,她的手在地上摸索着,可是水还是下不去。

于是她从附近找来一根铁丝,使劲儿往下水道里捅了起来。

我忍不住对她说:“阿姨,反正大家一来,厕所又要脏了。

”她看着我只是笑了笑,又开始埋头苦干起来,直到下水道不堵了,她才拿着拖把拖起来。

“我的女儿跟你差不多大,也在上高中。

”她对我说:“读书很辛苦吧?”我们攀谈起来,她是学校附近村庄里的。

从与她的对话中我得知,她还有一个儿子,难怪她要来我们学校扫厕所,她的负担一定很重。

有时,她会坐在走廊上休息。

我看到她把扫把搭在栏杆上,她就坐在扫把柄上,她的目光散发开去,也许,她在想她的孩子吧。

不然,那双眼睛里怎会出现丝丝母性的光辉呢?以我看,千万不可将她定义为忍臭受苦的厕所女工,而应将她看成乐在其中的职业者。

虽然,在她的目光里,我看不到愉悦的兴奋,甚至有些疲惫,但那双眸分明是柔和的、平静的,没有半点对生活的不满或悲观。

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做的是最底层的事。

原来,厕所的气味是因为她而改变的。

一直在想,如果少了这些在最底层做事的人们,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养家糊口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与时间,他们以其坚忍的性情承受着很多人所不能承受的压力,他们以其渺小的身影遍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就像金字塔的基层一样,坚守着一份重大的责任。

扫厕所的女人,也很值得人尊敬。

扫厕所的女人(修改稿)下课了,我缩着脖子往厕所走,风像刀子一般刺进衣服,冬天真的到了!走进厕所,那个阿姨在。

她的个子不高,还不到我的耳根,瘦瘦的,她总是穿着那件黄色的小外套,最引人注目的是她脚上的那双高筒雨鞋。

时刻提醒我们她的身份——学校的清洁工。

我们学校的四层教学楼,每层都会有厕所,厕所里总有些气味,所以这个角落很冷清。

当然,下课是例外,那时这里总是热门非凡。

而那双高筒雨鞋夹在衣着靓丽,青春勃发的一群青少年中间是多么刺目呀。

所以,我对她总有莫名的同情之心。

她又在拖厕所了,她把拖把放在水桶里,使劲地拍打,然后把污水倒在下水道旁,但是下水道似乎堵住了,污水流得四处都是。

只见她用手撬开下水道的盖子,把里面的纸巾、方便面调味袋用手挖出来,她红肿的手在冰冷的地上摸索着,可是水还是下不去。

于是她找来一根铁丝,使劲儿往下水道里捅了起来,在这寒冷的冬天,汗水却从她的额头上滴了下来,但她并没有放弃的打算。

下水道终于通了,她重新开始拖地。

也许是身材矮小的缘故,她将整个身子都压在了拖把上,努力地推过去,拉回来,再推过去,又拉回来……她时不时用脚踩在拖把上猛搓,去除比较顽固的污垢,每拖净一块地方,她微皱的眉头便会舒展开来。

然后又用十足的劲头,向下一个厕所走去。

有时,我看到她在走廊上休息。

她坐在扫把柄上,目光从走廊里散发开去,或是在云里或是在阳光下飞翔。

她双膝并拢着,用手环抱着双腿,很安静地坐在那儿。

她会随着来来回回的学生位移动视线,也许在想那在外读书的孩子吧。

不然,那双眼睛里怎会出现丝丝母性的光辉呢?她的目光有些疲惫,但那双眸分明是柔和的、平静的,没有半点对生活的不满或悲观。

她每天做着同样的事,她干着卑微的工作,但厕所的气味就因为这样而改变了。

只要想起她,眼前浮现着的总是那陈旧的拖把,它一次次地在白色瓷砖上来回摆动,虽然脚印会在下一秒就落下去,可她还是不厌其烦地拖着,拖着。

一直在想,如果少了这些在最底层做事的人们,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他们以其坚忍的性情承受着很多人所不能承受的压力,他们以其渺小的身影遍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就像金字塔的基层一样,坚守着一份重大的责任。

再次看她,我的眼神多了一份尊敬。

①②打分并点评:原作的优点是真实自然,不事张扬。

作者能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身边事,底层事,将目光锁定学校清洁女工,完整叙述女工的日常工作,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塑人物,并在文末抒发自己的感想,升华主题,极具朴实之美。

但是,文章写来一板一眼,语言枯燥,文多是些笼统、概括的叙述,少数几处描写不够细腻,致使内容单薄,字数稍有不够,并导致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也使后面的议论显得突兀。

综合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得分:16(内容)+14(表达)+13(发展等级)=43分修改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来构建文章,使真实的人、事得到更好的展现。

作者采用景物描写忆:寒冷的冬天“风像刀子一般”,为人物的活动设置背景,突出人物的吃苦耐劳。

抓住“掏下水道”、“拖地”的细节,用细致描摹的手法,将最能表现清洁女工形象及情感世界的本质特点鲜明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

文章并抓住阿姨的“高筒雨鞋”“目光”着力描摹,挖掘人物内心情感,从而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细腻的描写使这个小人物血肉丰满,让后文的议论有了依据,主题升华水到渠成。

综合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得分18(内容)+18(表达)+16(发展等级)=52分[升格启示]写作之源,最重要的是写作者自身的生活,离开了真实,就缺少了作文的灵魂。

但是,写作中仅有真实是不够的,还应该运用一些“非常手段”来更好地传情达意。

原作中写“清洁女工”以叙述为主,在“线”上铺开,令人觉得内容,形象模糊。

而改作以描写为主,选择几个“点”着力描摹,重在表现细微之处或侧面局部,使读者对女工形象产生具体感受,唤起读者的情感体验。

化虚为实。

虚是什么?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脑子里面总有个概念性的东西,你要把它表现出来。

我们有的同学写作文往往虚一点,都是概括性比较强的概念。

比方讲,一说,哎呀今天教室里安静极了,咱们同学一说安静,安静极了、很安静、十分安静、特安静,这个词用得太多了,怎么安静啊?是吧,只听见飒飒飒记笔记的声音,有的时候就有一点哗哗的翻书的声音,老师讲话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窗外有的时候还传来两声鸟叫,有一个同学一不小心把铅笔盒碰得掉在地下,大家很吃惊地回过头来看着他。

为什么会出现刚才那个情况,那是因为教室里面怎么样?安静。

好了,你把这些写出来了,还要你在那儿说吗?教室里安静极了、教室里特安静,不行。

影响你们得高分的好像就是在形象方面考虑得不够,把虚的化成实的注意得不够。

(二)(比较下面两篇题目为“挤”的片段作文,看看在选取的描写点上有没有问题?挤(一)一知道要放月假,我就等得不耐烦了,老师晃着脑袋,油油的脑门上渗着几颗汗珠,在灯光下一闪闪,两鬓已被汗水浸湿,他捏着粉笔头在黑板上指点着,讲的什么一句都没听进去,没等老师走出教室,我就已经蹦出了教室门,太阳终于从云幕中探出了头,秋风习习,吹得路边的柳树左右拂动,小鸟儿也在树枝上欢快地跳来跳去。

可没想到左等右等来的公交车上已人满为患,好不容易找个位子站下,那真是挤呀,哎!挤得都没法说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真是挤呀真是挤,真是挤呀!挤(二)公共汽车擦着人群的边缘,驶了过来,没等到停稳,人们便一起涌向前门、中门、后门,于是,青年的潇洒大度、教授的温文尔雅、姑娘的矜持恬静,便一齐被抛在那空落落的车牌下,只有那一个个黑发的头、白发的头、长发的头、短发的头和戴帽子、包围巾的头,一样地在车门口攒动,那一双双白皙的手、粗糙的手、青筋暴露的手和戴手套的手,一齐向上挥舞着,努力向前伸---企图抓住车门,此时人们之间便无了高低贵贱,紧紧“团结”在一起:笔挺的西装和肮脏的工作服挨在一起,白亮的高跟皮鞋胡乱地踏在黑亮的大头皮鞋上,人们之间也没有了礼貌谦让:身体高大的在尽情发挥高空优势,身体瘦小的也在巧妙地利用低层空间,上的人气急败坏,下的人败坏气急,满眼扭曲的面孔、暴怒的目光,满耳叫声、喊声、骂声和小孩的哭声。

”③④【分析】这段文字突出了拥挤,作者没有反复说“拥挤”,而是通过人们的动作、心理渲染了拥挤的气氛。

记叙文中的描写如何处理,选定描写点很重要。

可见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该出现描写是有讲究的,它应该与文章的主题需要、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等联系起来,并不是描写越多越好。

那么,在叙写中,什么地方需要集中笔墨进行描写呢?这里就有个确定描写点的问题。

描写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所描写的人、景、物等,都要紧扣文章的主题,不能单纯地为描写而描写。

任何无益于表现主题的旁逸斜出的描写,不管多么细腻,多么逼真,都应果断割弃。

(三)(下面的几篇短文,采用了多角度的描写,看看都有哪些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止,周围静得可怕,就如同我沉沉的心。

那句“爸妈,我不上了”在口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只有我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的渴望,可家中……母亲,您的手依旧在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的一部分。

父亲猛地捏灭了烟,起身去了邻家,我依旧心沉沉的,您依旧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草绳…… 2007年山东考生《母亲手中的稻草绳》回答:心理+动作这一段细节描写,犹如电影镜头,将一家三口的“立体”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的真切的心理、母亲编稻草绳手的“一颠一颠”以及父亲狼下决心的“捏”烟的动作,将一个家庭面临的困境与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意清晰地表达出来,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