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必修三《西学东渐》复习
程雪
【课标解读】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单元分析】
本专题内容《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史,救国救民的探索史。

《西学东渐》是本专题的第一课,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本课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

从历年高考来看,一直以来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第28题。

因此复习的时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解读材料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单元框架建构
★“设计小贴士”: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单元的线索,形成清晰的脉络,更好地把握课标考纲的要求,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基础知识梳理:
【探究学习】西学东渐的历程
教师设问: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学生回答:
(要求学生整理课本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设计小贴士”:利用表格的形式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总结,让学生对西学东渐形成清晰的脉络,对应每个时期的人物、活动和意义,认识到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器物——思想——制度三个层次,
体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三、小组合作讨论::
【讨论1】理解概念“西学东渐”和“中体西用”?
学生回答: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科技、文化、思想、宗教等)向中国逐渐传播渗入的历史过程。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指的是在维护中体(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学(西方的科技),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设计小贴士”:把握概念,更好地体会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体西用是西学东渐的一个阶段,但是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

【讨论2】总结西学东渐的历程及各阶段的主要观点?
学生回答:
★“设计小贴士”: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由模糊到清晰,由表及里地追求民主和科学的过程,这是由当时社会形势发展所决定的,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讨论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1)政治上:维新变法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理论进一步传播开来,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设计小贴士”:通过这道题目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对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再次加深对三个模块知识关系的整合思路。

【练习反馈】
例1.(2012年海南卷历史,15)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D.陈独秀、胡适
反馈:本题考点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从题干表述看这一新学派的特点是中西方思想的结合而其中对西学的认识“支离破碎”符合这一特征的只有B项。

A项不能构成“新学派”C、D两项比较系统地宣传西学。

【答案】B
例2.(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反馈:本题的考点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

考查学生阅读历史史料解读历史史料的能力。

自古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天圆地方”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是“天朝上国”。

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摒弃“天朝”观念学习西方。

本题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答案】D
例3.(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主要活动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w ww.x kb 1 .co m
——严复《原强》(1895年)
问题: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6分)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8分)
【解析】本题以严复的从个人生活经历与国家发展相互关联的角度切入,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人面对民族危亡,寻求救亡图存道路不断探索这一历史进程的理解和把握。

第(1)问需要根据各时间段严复的主要活动分析相关的时代背景,,第(2)问要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第(3)问要分清主、客观原因的不同含义,通过对客观环境的分析找到严复主张没有实现的原因。

【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6分,每点2分)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6分,每点2分)(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8分,每点2分)
【课后作业】
完成枣庄材料第140—141页。

【板书设计】
西学东渐
【反思应对】
1、本教案使用中的亮点:
(1)依据课标和考纲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出基本的线索,学生能够把握住重难点,知识脉络清晰。

鼓励小组内互动交流,组与组之间互相点评,师生互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2)本课通过设计几个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19世纪中后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制度——思想”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并联系高考辅以当堂检测,达到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