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1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思想家对汤武革命的历史评价。
据表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 汤武革命成为反抗暴君的珍贵先例B. 各家学派对汤武革命的争论从未停息C. 汤武革命获得古代学者的基本肯定D. 主流思想影响世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中言论可知,墨子、孟子、朱子都肯定了“汤武革命”,认为大臣有革昏君之命的权力,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诸子观点基本一致,B项中“争论”的表述错误,故排除B项。
单以表格中三人对汤武革命的认可就得出C项结论,理由不充分,故C项错误。
汉代才确立儒家思想为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世家大族皆聚族而居,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坞堡地主经济;南方的庄园经济则跨州越县,“荫庇人口”,获得迅速扩张和发展。
这反映出当时A. 宗法制度的复兴B. 小农经济的破产C. 门阀世族的出现D. 中央集权的削弱【答案】D【解析】【详解】北方的坞堡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世家大族皆聚族而居形成的民间防卫建筑,南方的庄园则是由豪强地主建立,带有独立性、封闭性、自主性,坞堡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大量存在会与中央政府争夺劳动力,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故魏晋南北朝坞堡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发展,反映出当时中央集权的削弱,故选D;宗法制度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瓦解,复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错误;坞堡与庄园中农民的生产方式依然是男耕女织,经济形态依然是小农经济,故B项中“小农经济的破产”说法错误,排除B;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就已出现门阀世族,故C错误。
3.据研究,秦汉时期,地方以乡主体编造账务(简牍)并将目录副本交呈县里,县庭更多以指导、监督考课为主;唐宋时,基础账簿由乡级行政机构转由县庭编制并以纸质形式保存。
这一变化反映出A. 基层治理权力的下移B. 技术进步推动集权发展C. 地方财政由中央掌控D. 中枢行政程序日益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秦汉时期的账簿材质为“简牍”,因为“简牍”比较笨重,所以乡级行政机构只能将账务目录副本交呈县里,而到了唐宋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纸张使用日益普及,账簿的材质为纸张,故基础账簿由乡级行政机构转由县庭编制并保存,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基层治理权力下移与材料不符,A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治理,不是中枢行政程序,D错误。
4.如下图简图可以用来描述中国古代A. 儒释道三教地位的演变B. 儒法道三种治国模式的兴衰C. 手工业生产格局的变化D. 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异化【答案】C【解析】【详解】在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家庭手工业作为农业的副业,地位稳固,私营手工业在明朝中期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 项符合图示,故选C ;儒家自汉代以后就一直占据主流思想地位,中国也形成了外儒内法辅之以道的相对稳定的治国模式,故排除AB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与异化,故D 错误。
5.考虑到短期难以弥合的权力真空将会导致中国出现山崩地裂的危险,康有为主张保留清王朝的社会政治影响,先建立“立法、行政、司法并峙,各有专属,相辅而行”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再缓慢进入共和政体。
据此可知,康有为A. 希望以改良途径使君主成为虚君B. 反对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根基C. 力图实现向近代社会的平稳过渡D. 不遗余力地为清廷摇旗呐喊【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出康有为反对暴力革命,“主张保留清王朝的社会政治影响”,循序渐进地改良中国社会,故C 正确;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中的君主仍拥有较大的权力,故A 错误;BD 与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不符,故排除。
6.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工业可完全按国际劳工局的16大类分类法进行分类。
在所统计的180余个三级行业分类中,只有上海一地拥有该行业的工厂,占全部工业行业三级细类的近40%,特别是电器等新兴工业行业。
这折射出A. 中国工业重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交流B. 中国的社会性质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C. 上海工业发展根源于通商口岸的优势D. 中国外贸中心开始从广州转移到上海【答案】B【解析】【详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只有上海的工业符合国际劳工局的分类标准,其他地区比较落后,这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平衡,这一现状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选B;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上海工业的发展虽然与其是通商口岸有关,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C;D项表述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7.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发行的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在发刊词中宣称“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力求成为全国民众的共同的呼声”。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 要成为全国抗战的领导者B. 呼吁建立民族统一战线C. 重视政治工作的舆论宣传D. 已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发刊词称《新华日报》愿成为宣传抗日的喉舌,表达全国民众的呼声,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政治舆论宣传工作,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全国抗日的喉舌,并不是要成为全国抗战的领导者,故排除A;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故排除B;中共工作重心转移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D错误。
8.如下图为沈今声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此作品A. 旨在引导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B. 意在宣传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C. 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 体现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图中画面的对比及文字可知,这个宣传画主要是用来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合作化,故排除A,选D;宣传画的作用在于对比个人与集体劳动的差异,而不是强调共同富裕,故B错误;1954年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故C错误。
9.柏拉图认为正义城邦是智慧谋划的结果,勇敢是能够为了维护正义的利益而毫不犹豫地做出牺牲,勇敢保持的前提就是承认、维护和服从特定的秩序。
材料表明柏拉图A. 注重道德培养B. 强调整体利益C. 维护城邦民主D. 弘扬个人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勇敢是能够为了维护正义的利益而毫不犹豫地做出牺牲,勇敢保持的前提就是承认、维护和服从特定的秩序”等信息可知,柏拉图认为勇敢是维护城邦统治秩序的助手和手段,这反映出柏拉图注重维护城邦整体利益,故排除D,选B;材料中“正义的城邦是智慧谋划的结果”中的智慧并不是指道德,而是指“深谋远虑”,故排除A;材料中没有维护城邦民主的信息,故排除C。
10.1664年,英国每季度进口的棉布总量达到100万件,占进口总额的73%,20年后这一比例达到83%。
为此,英国议会不得不在1700~1721年间多次颁布禁止进口和销售印度棉布的法令,甚至通过法律要求丧葬时使用羊毛裹尸布。
这一举措A. 阻碍了英国的出口贸易B. 加剧了海外的殖民掠夺C. 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D.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17世纪后期英国大量的进口棉布,对英国本土的纺织业形成冲击,因此英国政府采取强制性举措禁止进口印度棉布,这一举措客观上促进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而到了18世纪晚期,英国纺织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到来,故D正确;材料中英国的政策是禁止进口和销售印度的棉布,与出口贸易无关,排除A;这一举措只是禁止外国棉织品在英国销售,与海外殖民掠夺无关,故排除B;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果,故C错误。
11.1871年10月,俾斯麦通过帝国立法确立的“文化斗争”,禁止神职人员参政,认定结婚、离婚等民事行为不再受教会的控制,废除了与政府政策相悖的教会制度。
这些措施A. 清除了基督教在德国的影响B. 体现了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C. 客观上维护了德意志的统一D. 否定了德国教会积极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禁止神职人员参政,认定结婚、离婚等民事行为不再受教会的控制,废除了与政府政策相悖的教会制度”可知,德国完成统一之后采取措施削弱天主教会对德国政治的影响,实行世俗化的政策,这些措施在当时有利于强化联邦政府,从而在客观上维护了德国的统一,故选C;A项中的“清除了”表述太绝对,故排除;实行政教分离,实行世俗化的政策在当时有利于德国的统一,不能说其体现了军国主义色彩,排除B;材料中俾斯麦要求政教分离,教会不得干预政治事务,并未否定德国教会的积极作用,故排除D。
12.1973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指责西欧各国“一直奉行经济上的地区主义”。
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指出:马歇尔计划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反映出A. 冷战下政治力量的变化B. 美国一直反对欧洲一体化C. 马歇尔计划已完成任务D. 美国霸主地位开始受挑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美国总统指责西欧各国“奉行经济上的地区主义”,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也认为“马歇尔计划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西欧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出现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故选A;B项中的“一直反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C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项中的“开始受挑战”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福建另辟了两条经由闽北的出省通道,使得闽南的陆上通道完善,此外该地区面向大海,有着为数众多的优良港湾,此时对外交通范围更广,往来国家更多,对外联系频繁,贸易规模更大……港口走私贸易给闽南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疫病得以传入。
当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防治疫情的认识不足,为防止引起恐慌,对疫情信息严格保密,温热的气候和民间停丧不葬的习俗使得细菌病毒大量殖。
鸦片战争后,海关税务司拟定了口岸检疫章程,实施港口检疫,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海外疫病的蔓延,在与疫病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医也逐渐流入内陆,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疾病作用。
但闽南地区的鼠疫流行时间仍然长达300余年,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摘编自林南、曾毅凌(明清间南疫病流行与海外交往之影响》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除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
1950~1959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