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科普讲座
高血压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1、遗传:高血压患者有60%有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很多 人都有高血压,那么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在日常饮食和 生活习惯上多加注意。
2、血管老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胶原纤维中的胶 原蛋白不断流失,血管弹性和韧性不断下降,导致血管机 能老化退化。同时血液中的脂肪和胆固醇会慢慢沉积,使 血管内皮慢慢变厚,血管腔变窄。老化的血管会失去弹性 和柔韧性,血液变得不能顺畅地流动,血液输送困难,不 得不加大血压使血液流得比较顺畅。
可导致受累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 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 为什么称为粥样硬化性斑块? 斑块内部组织细胞坏死后与沉积的脂质结合,形成黄色的类似粥样的物质
动脉粥样硬化——伴随一生的风险
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血小板凝集),进而 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 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2、减轻或消除症状:多数心律失常的患者有一定的症状, 包括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无力等症状,甚至影响睡 眠、工作、休息及日常生活。
3、预防猝死:心源性猝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死亡形式, 抗心 律失常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对预防猝死起到一定的作用。
五、心律失常的健康指导 完全预防心律失常发生有时非常困难,但可以采取适当措施, 减少发生率。 1、预防诱发因素常见诱因:吸烟、酗酒、过劳、紧张、激动 、暴饮暴食,感冒发烧,盐摄入过多,血钾、血镁低等。 2、进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平和、稳定 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戒烟、酒,不宜饮浓茶、咖啡 。 3、生活规律,按时睡觉、起床,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 4、合理用药有些病人往往听信病友的建议,自行改药、改量, 这样是很危险的,不同的心律失常用药也是不同的,必须按医生 要求服药,并注意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海洋石油116——张医生 2019/8/17
提纲
1.心血管疾病的概述 2.常见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 高血压 心律失常 3.预防和控制
2005年7月2日 在《四渡赤水》 《开国大典》、 《重庆谈判》等影 视作品中扮演过84 次毛泽东的特型演 员古月,2006年蒸 桑拿突发心肌梗死 病逝,享年68岁。
2、营养血管
通过营养补充剂的方式来滋养软化血管,延缓血管老化, 恢复血管弹性和韧性,清除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从而来防治高血压。如:
胶原蛋白:补充血管壁胶原,增强血管弹性,软化血管鱼 油: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阻止黏附物形成,预防动脉 血栓和高血压葡聚糖:降低坏胆固醇数量,降血脂和血糖 ,有效防止动脉硬化
室性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
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病人、某些甲状腺功能亢进和某些 因各种其他疾病导致身体内环境紊乱的人。心房颤动发作时多数 有心悸、慌乱、胸闷等症状。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 、振幅、间距绝对不规则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心室率不 规则,频率多在100-160次/分,QRS波群形态正常或变异。
房室传导阻滞 是指在心脏电激动传导过程中,发生在心 房和心室之间的电激动传导减慢,或完全 性/不完全性传导阻滞,常伴心脏泵血功 能受损。根据传导阻滞程度的不同,可分 为一度、二度一型、二度二型和三度房室 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症状方面: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无症状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无症状或有心悸、 心跳漏搏的感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有 乏力、头晕,严重时可有黑蒙、晕厥、抽 搐等,可能威及生命。体表12导联心电图 和动态心电图多可确诊。植入心脏起搏器 是治疗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方法 。
5、精神因素:生理压力增大时,大脑会分泌加压抗利尿 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血管收缩。而肾上腺素会分 泌更多的醛固醇,这种物质会进一步促使血压升高。
此外,长期情绪波动较大(紧张、愤怒、压力、悲伤等) ,也会导致持续性的高血压。
高血压如何防治?
1、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要清淡,每天的食盐摄入量最好不要超过6克,有高血 压家族史的每天食盐摄入量最好在2-3克;注意食物多样性 、谷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同时,还要戒烟酒 、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稳定情绪。
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75mg
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病人治疗的重要武器,必须坚持使用
高血压
高血压是持续血压过高的疾病, 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 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 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 疾病。
高血压疾病发展较为缓慢,不易被人体察觉 ,可能引发心力衰竭,肾衰竭、动脉损伤、 动脉硬化、中风、心脏病及早产儿死亡。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 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 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 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二、心率失常的临床表现
由于人们习惯了心脏有条不紊地跳动, 因此,一般不会感觉到心脏的跳动,但一 旦心脏的跳动失去了原有的规律,就会 感到不舒服,有的感到“心脏忽然停顿 一下,像乘电梯一样有一种坠落感”,有 的感到心脏突然猛烈冲击胸部,有的则 觉得“心脏快跳到喉咙里了”,更多的 是觉得心悸、胸痛、眩晕、心前区不适 感、憋闷、气急、手足发凉和晕厥,甚 至猝死。如果有以上症状,应警惕自己 患了心律失常,须及时到医院心血管专 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肉眼标本下, 清晰可见心脏 由四个腔室组 成(左右心房 和左右心室), 通过心脏的收 缩舒张完成向 外周组织输送 血液。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心脏的工作需要有“电路系统”供 电,就是我们称之为的“传导系统”。
这个电路的总司令部是窦房结,一个长在 右心房附近的结构,它负责向心脏各处发 电,发布最高的指令,产生的电流,通过 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等结构传遍心 脏各处,为心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统称心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病因:
以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占全部心血
管疾病的绝大部分!在致残、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75%
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是指(受损伤的)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局部增厚呈斑块状,并伴有平滑肌 细胞和纤维组织的增殖,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服用1-3周期心血管病人的各种症 状均可消失。
患者可以实现无风险治疗各种心 血管疾病,并可摆脱常年服药,是治 疗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特效药物。
张生瑜于2008年7月22日凌晨因 突发冠心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 39岁。
.......
那么,您与心血管 疾病又有多远?!
广义的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是一组心脏和 血管疾患引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外 周动脉血管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
三、心律失常的辅助检查
常规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DCG)、电生理检查、运 动试验。
四、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
1、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一个正常的心脏 ,有很好的代偿和调节能力,当心率增快到180次/分,仍能 满足心排出量。当心率减慢到40次/分时,甚至30次/分时, 亦能维持足够的心排出量,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状态,使血压 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 方法,如药物、电除颤、射频消融或安装起搏器等,纠正心 律失常,便可维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
著名笑星高秀 敏国家一级演员, 小品、二人转演员。 2005年8月18日凌晨 4时,高秀敏突发心 脏病,在长春市深 圳街华侨村名人公 寓1号楼去世,享年 46岁。
张生瑜: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股份有 限公司副董事长
主要生产同仁堂精制冠心片,专门 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冠心病、心绞痛、 心梗、心衰、心律失常、房颤、传导 阻滞等症;实现了不手术治疗心脏病、 各种心绞痛、心梗等病;在病情发作 时服用,即可迅速缓解呼吸困难、眩 晕、胸闷、胸痛等症状,起效快。
临床上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 高血压两类。
高血压如何判定?
单独一次的测量结果不能成为高血压的判断依据, 正确的判定方式应该是在没有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 下,连续3次非同日测量血压,如果收缩压 ≥ 140 毫 米汞柱和/或舒张压 ≥ 90 毫米汞柱,就基本可以确 认是高血压,就需要重视起来了。
泡沫细胞
脂纹
中期损伤 粥样硬化 纤维斑块 复合性病变/破裂
内皮功能失调
10岁开始
30岁开始
脂质沉积为主
40岁开始
平滑肌细胞和胶原
血栓出血
血栓形成—心脑血管事件共同发病基础
防治方针:
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发病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干预疾病进程——减少事件发生率
带病 目标:让个体不发病或晚发病,发病后能
维持到
心房扑动
发病情况与症状类似于心房颤动,但心电图表现不同。
心脏过早搏动(早搏) 简称早搏,是指在正常心脏跳动节律的基础上 提早出现的一次或两次(连发)异位心脏搏动 ,主要包括室性早搏(最常见)、房性早搏和 房室交界性早搏。早搏可见于有或无器质性心 脏病的人,可有或无心悸等症状。确诊主要依 靠体表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等。部分早 搏不需要治疗,部分频发早搏需行药物、导管 消融治疗。 心室颤动 病窦综合征 是由窦房结及其附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 功能障碍和/或窦房结传导功能障碍,从而产生 多种心律失常和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见于多种心脏疾病的病人,亦可见于某些窦房 结功能退化过快的相对“健康”的老年人。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病(cerebralvascular diseases),泛指脑 部血管的各种疾病,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 形成、狭窄、闭塞、脑动脉炎、脑动脉损伤、脑 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等,其共同 特点是引起脑组织的缺血或出血性意外,导致患 者的残废或死亡,发病率占神经系统总住院病例 的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