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前后的北洋集团_张华腾

辛亥革命前后的北洋集团_张华腾

史论辛亥革命前后的北洋集团张华腾[摘 要] 北洋集团是晚清新兴政治势力,辛亥革命为北洋集团的发展创造了良机,北洋集团与革命党人合作,共同推翻了清王朝,北洋集团也由此掌握了全国政权,北洋集团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受益者。

北洋集团作为一种新兴势力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曾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北洋集团是在旧的土壤中培育出来的,封建的东西根深蒂固,是一种亦新亦旧的力量。

北洋集团又是一个狭隘的利己集团,辛亥革命后对革命党人大打出手,扼杀民主制度,复辟帝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导致了北洋集团的分裂。

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进一步分裂发展为大小军阀,祸国殃民,完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北洋集团 袁世凯 政治势力北洋集团形成于晚清新政,是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支新兴政治势力。

辛亥革命为北洋集团的发展创造了良机,北洋集团与革命党人合作,共同推翻了清王朝,北洋集团也由此掌握了全国政权,北洋集团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受益者。

北洋集团又是一个狭隘的利己集团,掌握全国政权后不仅不抓住民初历史发展的极好机遇,与革命党人密切合作,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反而排斥和打击革命民主力量。

北洋集团的领袖人物袁世凯进而复辟帝制,导致了北洋集团的一次大分裂,严重削弱了北洋集团的实力。

北洋集团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大政治势力,直接影响了清末民初政局。

本文试对辛亥革命前后北洋集团发展、分化情况给予简要的叙述,实事求是地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北洋集团的崛起和遭受的挫折北洋集团兴起于甲午战争之后,最初为一纯粹的军事集团,袁世凯充其量为一新军将领,统率着一支新式军队。

直到1899年12月清廷任命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1901年11月又任命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从此成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具有了地方军政大权,他不断地举荐他的军事将领和文职官员为各级政府官吏,北洋集团开始由军事集团向军事 政治集团转化。

在新政的进行中,北洋集团迅速崛起,到1906年前后,北洋集团的实力高度膨胀,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力量与之抗衡。

军事上袁世凯编练了六镇新军,每镇1. 2万人,全军七八万人,而当北洋六镇成军时,全国各省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镇,只有湖广总督张之洞编练的第八镇才初具规模;经济上北洋集团接收了李鸿章淮系集团的全部家底,李鸿章创办的大型近代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电报总局等先后转移到袁世凯之手,山海关内外铁路、津浦铁路等路矿企业也由北洋集团具体经营。

北洋集团注意发展工商业,他们自己还创办了许多近代企业,如滦州煤矿、唐山启新洋灰公司等。

近代企业奠定了北洋集团雄厚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北洋集团控制了中央的一些部门和部分省区。

1904年杨士骧出任山东巡抚,1907年东三省改制,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唐绍仪为奉天巡抚,朱家宝为吉林巡抚,段芝贵署黑龙江巡抚(因杨萃喜案被罢免)。

同一时期严修为学部侍郎,王士珍为陆军部侍郎,朱宝奎为邮传部侍郎。

袁世凯自己除直隶总督兼54北洋大臣外,还身兼中央的督办政务处大臣、会办练兵大臣等八项职务。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其主要成员都是汉族官员,他们或接受过西方教育,或到欧美、日本进行过考察,或留心西学,对西方和日本有比较多的了解,对现实不满,有着强烈的改革愿望。

他们一般都在某一方面有所长,是当时国内不多的人才。

如军事上有北洋三杰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行政上有徐世昌、唐绍仪、赵秉钧等;教育上有教育家严修等;经济上有企业家、理财家周学熙等。

他们在新政中发挥出了他们的所长,做出了一定的成就。

这批人以袁世凯为中心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北洋集团,和其他政治集团严格区分开来。

他们是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股新兴政治势力,这股新兴政治势力在新政中兴起,在新政的不断深入中壮大成长。

北洋集团的迅速崛起给满清王朝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引起了满洲贵族尤其是少壮派贵胄的恐惧和不安,北洋集团和满洲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满洲贵族集团开始削弱和打击北洋集团,1906年清廷借官制改革剥夺了袁世凯对北洋六镇新军的指挥权,开去了袁世凯在中央的八项兼差。

1907年又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法调袁世凯入京做军机大臣。

1909年1月,在西太后、光绪皇帝死后不久,清廷借故将袁世凯开缺回籍,给北洋集团以沉重打击。

袁世凯被罢免后,满洲贵族集团又对北洋集团的成员先后开刀,邮传部尚书陈璧和侍郎唐绍仪、民政部侍郎赵秉钧、学部侍郎严修、江北提督王士珍、铁路总局局长梁士诒先后被革职或自请辞职,北洋集团的实力被大大削弱了。

北洋集团虽然遭受如此打击,但仍有一定的实力,其元气未曾大伤,尤其是北洋军的各级军官都是袁世凯一手培植起来的,满洲贵族无法在短期内予以取代。

满洲贵族也担心对北洋集团打击过甚,引起北洋军的造反。

袁世凯虽然被开缺回籍,但是他在距北洋最近的河南彰德府洹上村隐居下来,暗中仍控制着北洋集团。

满洲贵族在打击北洋集团之后,亲贵掌权,昏庸无能,使朝政更加混乱。

满洲贵族打击北洋集团,反而进一步提高了北洋集团的声誉,使北洋集团赢得了更多的政治资本。

满洲贵族打击袁世凯,打击北洋集团,也使北洋集团认识到一荣俱荣,一损具损,其凝聚力更强了。

北洋集团中的文臣武将,不时将朝政情况向袁世凯汇报,逢年过节,或袁世凯及其夫人生日,他们都前往洹上村看望袁世凯。

袁世凯、北洋集团在悄悄地等待时机。

二、北洋集团的发展清末的北洋集团尽管为一强大的军事 政治集团,其势力遍布朝野,但毕竟是一个地方集团,局限于北洋一隅。

辛亥革命为北洋集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北洋集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与革命党人合作,推翻了满清王朝,从而掌握了中央政权,其势力由北洋、北方发展到全国。

从武昌起义到民国三年,北洋集团经过了三次大的发展:第一次是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复出到就任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袁世凯内阁。

袁世凯、北洋集团掌握了清廷的军政大权;第二次是南北统一,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集团取得了全国政权;第三次是民国二年到民国三年,二次革命后到 中华民国约法 公布,北洋集团统一中国,北洋势力由北方扩展至南方。

(一)北洋集团的第一次大发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内部缺乏强有力的人物镇压革命,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凯,10月14日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27日又授为钦差大臣,11月1日再任命为总理大臣。

而随着袁世凯的出山,北洋集团的实力不仅迅速得到恢复,而且很快发展。

袁世凯及北洋集团的主要军职人员首先掌握了对军队的指挥权。

武昌起义后不久,清廷将北洋军及中央禁军编为一、二、三军,第一军由陆军大臣荫昌率领开赴武汉前线,第二军由冯国璋督率听候调遣,第三军由军咨大臣载涛督率守卫京畿。

三军的具体编制在10月14日的上谕中说得非常清楚, 现在派兵赴鄂,亟应编配成军。

著将陆军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协、混成第十一协编为第一军,已派荫昌督率赴鄂,其陆军第五镇及混成第五协、混成第三十九协,著编为第二军,派冯国璋督率,迅速筹备,听候调遣。

至京师地方重要,亟应认真弹压。

著将禁卫军及陆军第一镇编为第三军,派贝勒载涛督率,驻守京畿,专司巡护。

以上三军包括了袁世凯训练的北洋六镇的大部和由六镇派生出来的第二十镇,以及袁世凯下野后皇族专司训练的禁卫军,是清王朝在北方的劲旅。

10月27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所有调遣各军。

清廷谕令说: 湖广总督袁世凯,著授为钦差大臣,所有赴援之海陆各军,并长江水师,及此次派出各项军队,均归该大臣节制调遣。

袁世凯获得了前线军事的全权指挥后,于10月30日走马上任,并对军事进行了重新部署,除从前线调回荫昌由冯国璋接统第一军外,又任命段祺瑞为第二军军统。

攻克汉口、汉阳后,任命段祺瑞署理湖广总督,兼领第一军,任命冯国璋为第二军军统。

不久,又让冯国璋取代载涛,兼统禁卫军,而王士珍,已经成为袁世凯内阁的陆军大臣。

而在此之前,清廷还发出谕令: 现在军事未定,所有近畿各镇及各路军队并姜桂题所部军队,均著归袁世凯节制调遣。

至此,袁世凯、北洋集团中的主要军事将领掌握了清廷的军事大权。

北洋集团还掌握了清廷的政权。

袁世凯11月1日被任命为总理大臣,后又经资政院选举通过,合法当选。

袁世凯于13日回到北京,16日组成袁世凯内阁,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严修,陆军大臣王士珍,邮传大臣杨士琦,学务大臣唐景崇,海军大臣萨镇冰,司法大臣沈家本,农工商大臣张謇,理藩大臣达寿。

11名阁员中北洋集团重要成员占了大半,其他阁员也大都为亲北洋人物,内阁完全在北洋集团控制之中。

袁世凯不久又逼迫摄政王载沣 辞退监国摄政王之位,不再干预政治, 嗣后用人行政,均责成内阁总理大臣、各国务大臣担承责任 。

至此,北洋集团已经掌握了清王朝的军政全权,由一个地方性的军事 政治集团发展为控制清廷军政全权的军事 政治集团。

(二)北洋集团的第二次大发展武昌起义后不久,北洋集团由一个地方性的军事 政治集团迅速发展为控制清廷军政大权的军事 政治集团,但这时的清王朝,仅仅是半壁江山,南方各省和北方的陕西、山西两省以及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已经宣布独立。

到1912年1月1日,独立各省又联合组成了南京临时政府,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

历史为袁世凯、为北洋集团又提供了一次选择的机会,要么背叛清廷,改朝换代,自立为帝;要么尽忠于清廷,做曾国藩第二,全力剿杀革命;要么和革命党人合作,共同推翻清王朝,在中国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在这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尽管袁世凯有着夺取全国政权的不可告人的企图,也玩弄了许许多多的卑鄙手段,但他最终和南方结成了政治同盟,以北洋集团的实力,给清廷以最后一击,和革命党人共同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实现了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目标。

袁世凯、北洋集团作出了顺应中国20世纪发展潮流的选择,袁世凯、北洋集团也因此获得了第二次大的发展。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王朝覆灭。

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职。

袁世凯由北洋集团的领袖,一跃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1912年3月底,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在南京成立。

4月,临时政府北迁,南北统一。

北京政府是由北洋集团和南方共同组成的,是一个联合政府,但北洋集团在政府中居要职,唐绍仪、段祺瑞、赵秉钧、刘冠雄均是北洋集团中的主要成员,北京政府的军政实权由北洋集团所控制。

尤其是唐绍仪内阁倒台后,继任之陆徵祥内阁、赵秉钧内阁一切唯袁世凯之命是听,北京政府成为北洋集团的政府。

在地方上,北洋集团控制了北方数省的军政。

1912年3月,袁世凯任命张锡銮署理直隶都督,周自齐为山东都督,张镇芳为河南都督。

9月,改任冯国璋为直隶都督,11月任命张锡銮署理奉天都督。

民国元年,北洋集团不仅控制了中央政权,而且还控制了北方数省的军政,其势力大为扩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