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光的波动性+波前
U (P,t) = A(P) cos[ω(t −τ ) −ϕ0 ]
Kτ rP
Ξ1 x Ξ2
Q′
τK r
P
Q
z
5
波矢:
G k
=
kkKˆ
=
2π
kKˆ
λ
G k0
=
k 0 kKˆ0
单位矢量
kKˆ=或2λπ0kKˆ0kKˆ的0 方向(真为空波中的的传波播矢方)向
k = nk0
ωτ
v= =ω
λν
kK
⋅
K r
任何一个波源,都可以看成是由若干点波源组成的集合;构成任何 复杂波面的基元是球面波或平面波。
(4) 标量波和矢量波
标量波:空间各点的扰动不具有方向性的波场,如密度波、温度波等; 矢量波:空间各点的扰动具有方向性的波场,如电磁波、水波等;
一般情况下,矢量波要用矢量场理论描述;当矢量波场中各点的扰动 具有同一方向时,可将其简化为标量波处理。
各向同性介质中,波线为与波面处处正交的三维曲线族。
(2) 平面波和球面波
平面波——波面为平面
球面波——波面为球面
y, z k, r
k
x
等相面 平面波的波面和波线
发散球面波的波面和波线
2
(3) 平面波和球面波的特征
平面波对应于无限远处理想点源发出的波; 球面波对应于有限远处理想点源发出的波。 平面波是波面曲率半径趋于无限大时的球面波。 说明: 讨论球面波和平面波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分别写出z 轴上物点O1(0, 0, −R)和z 轴外物点O1(x1, y1,−R)发出的发散球
面波在平面 z = 0 上的复振幅分布,设初位相均为 ϕ0 = 0 。
解:
x
Ui(P) = a eiϕ(P) = a exp[iϕ(P)]
r
ϕ(P)
=
K k
⋅
rK
r
+ ϕ0
=
kr
O1 R
O
z
(a) 轴上源点
产生(机械的或电磁的)振动的波源。 具有时空双重周期性运动形式和能量的传输,是一切波动 的基本特性。不具备这种特性的事物,不能成为严格意义 下的波动。
1
基本特征量:
振幅A(P)、相位ϕ (P)、速度v; 周期(时间周期)T、频率(时间频率)ν(或圆频率ω); 波长(空间周期)λ、波数k 。
各量间相互关系:
U (P,t) = A(P) cos[ωt − ϕ(P)]
复振幅与波形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Ui (P,t) = A(P)ei[ϕ( e P)] −iωt
单色波场中: Ui(P) = A(P)eiϕ (P) = A(P) exp[iϕ(P)]
定态光波的复振幅
光强度:
I = A( p)2 = Ui(P) ⋅Ui*(P)
A(P) = A
(4) 平面波的复振幅表达式
Ui(P) = Aeiϕ(P) = A exp[iϕ (P)]
ϕ(P)
=
K k
⋅ rK
+ ϕ0
=
(kx x
+
ky
y
+
kz z)
+ ϕ0
特点:振幅是常数,相位因子是坐标的线性函数
9
例题分析
1、(a) 给出会聚于点Q(x0,y0,z0)的球面波的复振幅; (b) 给出从 点Q(x0,y0,z0)发出的球面波的复振幅; (c) 给出空间方向角分别 为α、β、γ传播的平面波的复振幅。
(或者越负)振动越超前,初相位越大(或者越正)振动越落后。
相位与光程的关系:
光程:
ϕ
(
P)
=
K k
⋅
rK
+
ϕ0
(QP)
=
nkKˆ0
⋅
K r
ϕ(P)
=
K k
⋅
K r
+ ϕ0
=
2π λ0
(nkK
⋅
K r)
+ ϕ0
=
k0 (QP)
+ ϕ0
6
5)定态光波的复振幅表示及其光强表示式:
将简谐式对应成复指数形式——运算方便
3.1.3 光的电磁性质
光波和电磁波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且传播速度与电磁波相同; 介质对光波以及电磁波的折射特性同样起因于介质的介电性质; 光波具有偏振性质,是一种横波,而电磁波的电场强度矢量及磁场 强度矢量均正交于传播方向,表明电磁波也是一种横波,具有偏振 性质; 用电磁场理论对光的各种偏振现象所作的理论解释均与实验观察结 果相符合。
+
K zk
K k
=
kkKˆ
=
K
k
x
i K
+
ky
K j
+
K
k K
z
k
K
= k (cosα i + cos β j + cos γ k )
ϕ
(
P)
=
K k
⋅
K r
+
ϕ0
= k(x cosα + y cos β + z cos γ ) + ϕ0
= (kxx + ky y + kz z) + ϕ0
(3) 振幅的特点
分布。
x
K
解:
k
振幅:
A(P) = a
位相分布:
ϕ(P) = k(x cosα + y cos β + z cosγ ) + ϕ0
Pθ
O
z
Σ Σ1
2
cosα = sinθ β = 900 z = 0 ϕ0 = 0
ϕ(P) = kx sinθ
z = 0平面上的复振幅分布: Ui (P) = a exp(ikx sinθ )
第三章 光的波动性质
§3.1 光波的描述
3.1.1 波动概述 3.1.2 光的波动性 3.1.3 光波的电磁性质 3.1.4 定态光波及其复振幅描述
3.1.1 波动概述
波动:振动状态在空间的传播。 波动的实质:能量以振动的方式在空间传播,使空间各点的
物理状态呈现空间和时间上的周期性分布,但承 担传播任务的物质本身并不随波移动。 波动产生的条件:存在一个能够由于外界的某种能量供给而
引入波前的意义:实际问题中常常无需关心一个波场的实际 波面形状或波线轨迹,而只关心波场在某 一个特定波前上的复振幅分布。
11
1) z=0平面波前上平面波和球面波的复振幅分布
已知一列平面波的传播方向平行于x-z面,与z 轴成倾角θ,设坐标原点
O所在波面的位相为 ϕ0 = 0 ,写出它在波前 z = 0 平面上的复振幅
I2 = A2 (P)
ϕ0
Q
I1 r1
Q I2 r2
(4) 球面波的复振幅表达式
Ui(P) = a eiϕ(P) = a exp(iϕ(P))
ϕ (P)
rK =k
⋅
rK
r
+ ϕ0
=
±kr
+ϕ0
r = (x − x0 )2 + ( y − y0 )2 + (z − z0 )2
特点: 振幅和相位因子均为坐标的二次函数
解: (a) 任取一场点P(x,y,z),则源点到场点的距离为
r = (x − x0)2 + ( y − y0)2 + (z − z0)2
点ϕP(处P的) =相kK位⋅分rK +布ϕ为0:= −kr + ϕ0
点源Q处的初相位
振幅大小为:
复振幅为:Ui (
E0 P)
(P) = a
=
a
r exp[−i
r
ϕ0
Q
K
rK
•
P
k
7
会聚球面波:
rK = rrKˆ
=
−rkK
KK rk
•
K k
=
kkKˆ
P
ϕ (P)
=
K k
⋅
K r
+ϕ0
=
±kr
+ϕ0
(3) 振幅的特点
证明:
由能量守恒定律:
A(P) = a r
I1 ⋅ 4πr12 = I 2 ⋅ 4πr22
设: r1 = 1
I1 = a 2 r2 = r
A(P) = a r
光波场的能流密度:
KK S = E×H =
εrε0 E2 ≈ n E2
µr µ0
cµ0
简谐波的光强度:
I
=
S
=
n 2cµ0
E02
∝
E02
4
3.1.4 定态光波及其复振幅描述
1)定态光波定义——满足条件a), b)的光波场
a) 空间各点均为同频率的简谐振动; b) 空间各点扰动的振幅形成稳定的空间分布而不随时间变化。
r = (x − x0 )2 + ( y − y0 )2 + (z − z0 )2
z = 0 平面上有:
Ui1(x, y) =
z0 = −R
x0 = y0 = z = 0
a
exp(ik x2 + y2 + R2 )
x2 + y2 + R2
12
x
Ui (P) = a eiϕ(P) = a exp[iϕ (P)] O2 R
(
kr
−
ϕ
0
)]
(b) 同理:
复振幅为:
Ui ( P )
=
a r
exp[i(kr
+ ϕ0 )]
(c) 任取一场点P(x,y,z),则源点(坐标原点)到场点的距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