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流派与吴生元新 (1)
“阳虚邪凑”是扶阳学派临床诊治疾病应当 准确把握的一条核心病机,充分理解阳虚的属性 和特性,掌握感受外邪的差异性,方能将扶阳理 论活泛的应用临床于实践。 吴氏扶阳学术流派在治疗疾病时,擅用多用 附子、干姜、肉桂等温热药,是坚守中医辨证论 治思想核心和把握阳虚病机核心的具体表现。 吴氏认为将肉桂加入姜附中,有起死回生之 功,代表方如回阳饮(附子、干姜、肉桂、甘 草),功效既能扶阳温通,又能引火归元——潜 阳,才能使阳气更好地生长与收藏。
一 二
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 工作室介绍
吴生元学术思想
辨证及用药思路 扶阳理论应用
三
四
一、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 (一) 工作室介绍
发展
继承
抢救
创新
• 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 流派工作室,于2013年 1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评定为第一批全国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 作室建设项目,并于 2016年12月高分通过国 家验收。
阳虚邪凑论
中医学认为机体正气 亏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 素,感受外邪是产生疾病 的重要条件。 正气亏虚,风寒暑湿 燥火六淫外邪容易乘虚凑 袭,致经脉气血阻滞不通, 则易发病。 正气之中,宗气为首, 元气为枢,阳气为根。若 阳气受损,不能卫外,阴 精不能内守,外邪易侵, 导致经络脏腑气机紊乱而 发诸病。
• 二、吴生元教授学术思想
阳气本论
阳虚邪凑论
吴生元教 授学术思 想 三阴化寒论
气血融通论
脾胃枢纽论 肝肾亏损论
阳气本论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 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 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 也。”由此可见,内经把人体阳气与太 阳相类比,以阐明阳气在人体中所处地 位的重要性,犹如太阳之光明具有不可 替代性,阳气具有积极向上、升发、防 御外邪的特性。因此,历代著名中医学 家大都推崇阳气和重视阳气及其作用。
建设目标与内容
本流派工作室建设遵循传承学术思想、发扬特色优势、提高临 床疗效、培养优秀传承人才及创新传承机制的建设原则,以法 为纲,以科为目,以学术整理与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 合作交流为重点,以条件建设、机制创新为支撑,在全面传承 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发展,构建四平台一基地: 学术整理,构建文献研究与数字化平台 ▲团队建设,构建传承与人才培养平台 产学研结合,构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开放合作,构建对外宣传与交流平台
办法垂询甚详,还建议其到昆明行医。
1948年—开办了云南第一所中医学校—云南省私
立中医药专科学校,任校长。
解放后—任云南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中医
学校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长直到辞(1971年4
月25日,享年 83岁)。
扶阳理论源流
肇端于先秦, 发扬于汉代张仲景,
扶阳
伤寒论
易经
光大于金元明清易水、温补诸家, 至晚清郑钦安先生,蔚为大观,以鲜 明的扶阳风骨名于当世。
畏食酸冷,溺清便溏,诸寒引
痛,易感风寒,甚或形寒怕冷, 手足厥逆,恶寒踡卧,喜暖向阳,多重衣被,口润不渴或渴喜热 饮而不多,舌质淡(或兼夹青色),舌苔白滑或白腻,脉象多见 沉,迟、细、弱,虚、紧等。
附子——临床配伍
配温里 药
增强扶阳散寒除湿的效果
配补气药
追复散失之元阳
附子
配补血药
以滋润不足之真阴
附子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热;有 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与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 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 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 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 痹痛。
誉满天下,世誉“吴附子”。
2.擅用附子
吴佩衡胆识过人,对附子一药,较有研究,有“吴附子”的雅称。
临床应用有独到之处。临床多用 60g 以上,附子重用则多至 500g。
60-250g 20-100g 10g 一般性虚寒证
急性阴阳格拒、 阴盛阳虚危候
临床最少用量
附子证——证候特征
面色淡白无华(或兼夹青色), 倦怠无神,少气懒言,力不从 心,动则心慌气短,自汗食少,
时间地 学员 授予 点 人数 学分
2013.10昆明 150 10分
审批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453032050
30
彭江云
2014.9腾冲
100
10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5190311012
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与临证 经验研修班暨首届西部中西 医结合风湿病论坛
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与内科 临证经验高级研修班
圣爱中医馆
示范 门诊
昆明市中医
医院
吴荣祖教授流派示范门诊
传承人所在14家医院
工作站建设
云南中医学院 昆明市中医院
临沧市中医医院
吴佩衡 扶阳学 术流派
曲靖市中医院
昭通市中医院
大理市中医院 普洱市中医医院 贵州毕节市中医医院
二级工作站
(二)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起源
• 流派创始人—吴佩衡
吴佩衡介绍
工作室收集流派历代传人传记1篇(《中
华中医昆仑-吴佩衡卷》),代表性著作3
部、流派文献50余篇。
论文论著
学术论文:109篇
SCI收录1篇
出版专著4部
论文论著
国内核心期刊 47篇 待出版3部 在编2部
主要著作
传承图谱
流派人员结构
人才梯队:二级工作站传承人
流派内人才培养
开展临床跟师带教、临证思辨探讨、 撰写跟师心得、读书笔记等学术交流 活动
简介 彭江云,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
彭江云教授 省名中医,云岭名医,云南省中医药领军人才;云 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第三代传人。 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 世界中医联合会风湿病分会常务理事 ; 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 委员、云南省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风湿病协作组骨痹分组组长;
四 平 台
★条件建设,打造扶阳流派继承与创新基地
一基地
流派人员结构
• 流派人员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
√ 工作室现有人员30人:主任医师、教授12人,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人,主治医师、讲师9人, 住院医师、助教4人,实验员3人。 √ 博士7人,硕士11人;博导4名、硕导8名; √ 有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人、云南 省名中医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 备人才2人;云南省中医药学科领军人才1人、学 科带头人2人;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3人。
现代中医理论认为,阳气是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特 性的部分,是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 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在防病治病摄生保健 中发挥重要作用。 阳气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与阴精的互根和转化,只有阴阳和 谐,阴气和平,阳气固密,机体才发挥正常生理功用,人人才 能得享健康,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 乃绝。”溯古至今,历代医家把调和阴阳 作为防病治病及摄生养年抗衰老的根本法 则,对于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无非是把 握其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故 调理人体阴阳之相对平衡,方能够保护和 维持人身的健康和长寿。
临床上擅用长沙诸方,很少用滋补药品,采用四逆汤、通脉 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阳散寒之剂,治愈许多 阳虚阴寒病证,时值阴寒危笃重证,敢于以温热大剂力挽沉疴。 ———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
吴佩衡扶阳学术的核心思想
极其重视阳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认为阳气乃人身立命之本,
立法论治首重扶阳,
善用、广用、专用、重用附子力挽沉疴!
24
彭江云
2015.10 昆明 2016.10 昆明 2016.9 云南,砚山
199
8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Z20165301016
24
彭江云
120
8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6-1-61
吴荣祖名老中医扶阳学术经 验传承班
24
姜莉云
80
5分
云南省卫计委
提炼研究方向(科研项目)
工作室承担各级科研课题47项,其中国家级8 项,省部级14项,厅局级15项,院级10项 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开放基金院内课题35项。 合计科研及科教项目经费1800余万元。
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我国中医扶阳学派的代
表性人物、云南四大名医 -- 吴佩衡先生,晚清光诸十四年
(1888 年 5 月 11 日 ) ,出生在四川省会理县鹿厂区鹿厂街红岩 子一个自耕农家庭。 1994年出版的《会理县志》, 把吴佩衡列为清代至民国时期, 全县知名的中医之一。
1921年—吴佩衡徒步南下赴滇,路逢滇军将领朱 德从昆明率军路过禄丰,朱德谈起当下昆明 瘟疫流行的状况 , 并对白喉、猩红热病的治疗
近5年来,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4项,参与国家省级课题10余 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3部;获国家发明专 利2项;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云南省卫生科 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等。
吴生元教授辨证及用药思路
云南省中医医院
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工作室
彭江云
CONTENTS
1
云南中医学院“佩
2
吴生元名医工作
3
国家级名老中医
衡班”
室培养
师带徒培养
4
工作室二级工作 站人才培养
5
风湿科进修、研 究生、本科生实 习带教
继续教育项目
编号
2013190302028
项目名称
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与经验 学习班 扶阳理论在内科疑难病的运 用暨名中医治疗风湿病经验 学习班
学时 负责人
30 彭江云
三阴寒化论
三阴是说三阴经,根据《伤寒论》的论述,外感 阴证如果失治误治或阳气虚损,外寒可传经而入内或 直中三阴,形成内伤三阴证; 而内伤阴证则是雾露雨湿从口鼻入腹,或冷物凉 药直接入胃,病位不在表,而在脾胃。脾胃居于内, 而雾露雨湿、冷物凉药性寒属阴,故称之为内伤阴证 三阴病主要体现阳气受损,多为虚寒证性质,故 治疗施以温扶为主,尤重温阳。 在临床中,应审明病因,辨证论治。治疗三阴证 时应该注意顾护阳气,防止邪气传遍三阴,或者阳气 不足致寒邪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