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析法一、国民收入均衡原理1. 均衡国民收入均衡的国民收入就是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生产总值。
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就是指在自然失业率的状态下和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总需求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国民收入的衡量,因而总需求永远等于总供给。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总需求指的是实际总需求,它包括消费和实际投资。
而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总需求不是实际总需求,而是意愿总需求,即AD=C+I 。
2. 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总供给由消费与储蓄构成,因此有,C+I=C+S或 I=S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决定国民收入:1) 总需求—总供给法:可以用解方程的方式来说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均衡条件:Y=C+I消费函数:C=C 0+cY投资函数:I=I 0 均衡国民收入:c I C Y -+=100 2) 投资—储蓄法:均衡条件:I=S储蓄函数: S=-C 0+(1-c)Y投资函数:I=I 0 均衡国民收入:c I C Y -+=103. 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在有政府的情况下,消费不再取决于国民收入,而是取决于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等于收入加上转移支付,再减去税收,即YD=Y+TR-TA。
则消费函数为:C=C0+cYD=C0+c(Y+TR-TA)假设:G=G0TR=TR0TA=tY这样,消费函数可写为C=(C0+cTR0)+c(1-t)Y引入政府部门后,消费函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转移支付的出现使自发消费增加;二是所得税降低了各个收入水平的消费支出。
如果来自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仍然是c,则来自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就是c(1-t),其中(1-t)是纳税后剩下的收入部分。
这时总需求函数可以写为:AD=C+I+G=(C0+cTR0+I0+G0)+c(1-t)Y推导:均衡条件:Y=C+I+G消费函数:C=(C0+cTR0)+c(1-t)Y投资函数:I=I0政府购买:G=G0均衡国民收入:)1(10tc GIcTRCY--+++=4.四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在四部门经济中,进出口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进口的影响上。
因而一般假定出口为一个外生变量,即将进口看成是收入的一个函数:M=M0+mYM0为自发进口,即不取决于收入的进口部分。
m表示边际进口倾向,即收入每增加1单位时所引起的进口的增加量。
均衡条件:Y=C+I+G +X-M消费函数:C=(C0+cTR0)+c(1-t)Y投资函数:I=I0政府购买:G=G0出口函数:X=X0进口函数:M=M0+mY均衡国民收入:mtc MGIcTRCY+---+++=)1(10 0二、外贸乘数论基本思想1.投资乘数的推导在两部门经济中(国内经济只有消费和储蓄,没有对外贸易等活动,经济封闭)从总供给角度有:Y=C+S(国民收入=消费+储蓄)从总需求角度有:Y=C+I(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所以S= I(储蓄=投资)而S=Y-C得△S=△Y-△C设边际消费倾向为c,即则即:投资乘数是1减边际消费倾向的差的倒数,或是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of Saving ,MPS,以s表示)的倒数。
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越大,反之,则相反。
2.对外贸易乘数的推导对外贸易乘数理论是凯恩斯的主要追随者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基础上引申提出的。
第一个提出外贸乘数(Foreign Trade Multiplier)的经济学家是哈罗德(R.F.Harrod),他在1933年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外贸乘数。
在有对外贸易活动时,一国经济处于开放状态下。
开放经济下的国民经济平衡为:从总需求的角度有: Y = C + I + XC:国内消费I:国内投资X:出口从总供给的角度:Y = C + S + MC:国内消费S:储蓄M:进口所以:I + X = S + MS – I = X – M如果S>I (国内需求不足,产品积压),应增加出口;如果 S<I (投资过度,国内需求过大 ),应增加进口。
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相当于投资“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增作用;一国的进口与国内储蓄一样,相当于投资的“漏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有倍减作用。
Y = C + S + M△Y =△C + △S +△M左右两边同时除以△Y,得到等式右边三项分别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边际进口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e ,MPC,以c表示Marginal propensity of Saving ,MPS,以s表示Marginal propensity of Export ,MPX, 以x表示=++c s m-=+c s m在出口增加时,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越小,国民收入最终增加的倍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这样,在开放经济情况下国民收入为出口扩大所增加的收入可循环往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一轮一轮地增加。
在现实中,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总小于1,即出口扩大所增加的收入中总会有一部分用于购买本国产品,这样便可循环往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一轮一轮地增加。
基本结论: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经济成倍增加。
3.对外贸易乘数的局限性(1)贸易顺差与国内投资是不同的:投资增加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使供给增加,而贸易顺差增加实际上是出口相对增加,它本身并不能形成生产能力。
(2)对外贸易乘数在实践上是很模糊的,它常会受一国闲置资源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资源稀缺会限制该国国民收入的下一轮增长(3)只有在世界总进口值增加的条件下,一国才能继续扩大出口,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
如果世界的总进口值不变或减少,一国将无法增加出口,除非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但降低出口商品价格,企业会因利润下降而不愿扩大生产、增加产量,因此,增加出口也无从谈起。
三、吸收论的基本思想1.吸收分析法(吸收论)的概述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又称支出分析法,它是1952年詹姆士·爱得华·米德和当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亚历山大(Sidney Stuart Alexander)提出,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的角度,系统研究货币贬值政策效应的宏观均衡分析。
它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人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
2.理论基本假设(1)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2)生产要素的转移机制运行流畅(3)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3.主要内容国际收支差额由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间的差额决定,只有增加收入或者减少吸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该理论从一国的国民收入和支出(吸收)的关系出发研究国际收支调节。
在封闭经济中引入进口M和出口X,得到开放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等式:Y=(C+I+G) +(X-M)移项得(X-M)=Y-(C+I+G)令B表示贸易收支差额,即X-M;A表示内部吸收,即C+I+G。
的基本公式B=Y-A1)Y=A,B=0,贸易收支平衡;2)Y>A,B>0,贸易收支顺差;3)Y<A,B<0,贸易收支逆差。
因此贸易收支差额由总收入Y与总支出A的对应变化来决定,国际收支调节的关键渠道:收入和吸收。
4.贬值的效果分析1)亚历山大将总吸收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a)诱发性吸收,即随收入Y变化而变化的吸收c∆Y, c为边际吸收倾向。
c<1时社会总收入的增加才会大于总吸收的增加b)自主性吸收,及独立于收入之外的吸收,是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以∆Ad表示。
对基本公式区增量形式得:∆B=∆Y-∆A整理得:∆B=∆Y-(c∆Y+∆Ad)= (1-c) ∆Y-∆Ad∆Y反映了贬值如何影响收入,c反映了收入变化如何影响吸收,及c∆Y,这二者与(1-c)∆Y构成贬值的收入效应:∆Ad反应吸收效应。
上式得出本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是:∆B= (1-a)∆Y-∆Ad>0(1-a)∆Y>∆Ad2)贬值的收入效应a)资源闲置效应作用机理:如果一国存在闲置资源,一方面,本币贬值影响出口增加,并通过外贸乘数来增加国民收入,∆Y>0;另一方面,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国内投资和消费也相应增加,即a∆Y>0。
在收入和吸收都有所增加时,只有当收入增加量∆Y>吸收增加量a∆Y,才能改变该国贸易收支,需满足边际吸收倾向c<1。
c<1, 国内吸收的增加小于国民吸收的增加,国际收支改善;c>1, 国内吸收的增加大于国民吸收的增加,国际收支恶化;c=1, 国内吸收的增加等于国民吸收的增加,国际收支不变。
b)贸易条件效应作用机理:本币贬值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国民收入下降吸收减少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差额的贸易条件分为两级:第一级是价格变化的最初效应,本币贬值导致贸易收支最初变化t,其数量等于一国与贸易条件恶化相联系的实际收入的减少,也就是说最初效应表现为贸易差额与实际收入的同步等量减少;第二级是通过收入引至吸收变化,即收入下降引致吸收减少ct,其数量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c。
贸易条件效应的结果:一方面是国民收入下降,另一方面使国内吸收下降。
贸易条件对贸易收支的总效应为:(1-c)t这样结果将取决于c的大小当c>1时,国内收支的下降大于国民收入的下降,国际收支改善;当c<1时,国内收支的下降小于国民收入的下降,国际收支恶化;当 c=1时,国内收支的下降等于国民收入的下降,国际收支不变。
3)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a)现金余额效应(又称“庇古效应”)。
指人们愿意以实际货币余额形式持有固定比例的实际收入。
如果该国货币供应量不变,贬值后物价上涨使公众手中的现金余额减少,为保持原有现金余额,就会减少直接吸收。
b)收入再分配效应。
贬值导致的物价上涨能促进收入再分配。
一般来讲,物价上涨有利于利润收入者,不利于工薪收入者,但前者的边际吸收倾向低于后者,所以再分配的结果是整个社会吸收总额的减少,减少幅度取决于各阶层的边际吸收倾向a。
c)货币幻觉效应。
充分就业状态下,贬值造成价格水平的上升以及货币收入的提高。
在价格水平较高时,即使人们的货币收入也提高了,但他们依然以为现在购买力与以前一样。
由于这种幻觉,人们用货币表示的支出量会与贬值前相同,从而导致实际消费支出下降,也降低了直接吸收水平。
改善了国际收支。
d)价格预期效应。
贬值引起物价上涨后,人们愿意持有流动性强的现金,不愿持有长期有价证券。
他们会抛售长期有价债券,是债券价格下降,市场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直接吸收减少,从而改善国际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