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1序言 (2)一、就业基本状况与特色工作 (4)1.1就业基本状况 (4)1.2就业特色工作 (5)学生为本,全方位深化教育模式改革创新 (5)整合资源,系统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系 (7)搭建平台,协同推进专业化就业理论研究 (8)厚植土壤,科学营造体系化创新创业环境 (9)二、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10)2.1本科毕业生升学情况及趋势 (10)2.2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 (11)2.3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 (12)2.4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及趋势 (13)2.5国防科技工业单位就业情况 (15)2.6毕业生重点就业单位 (15)2.7未就业毕业生原因分析 (17)2.8招聘会组织情况 (17)三、就业状况调研反馈 (18)3.1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 (18)3.1.1 就业满意度 (18)3.1.2 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程度 (19)3.1.3 年薪 (20)3.1.4 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收到录用通知的情况 (21)3.1.5 毕业生求职过程时间长度 (21)3.1.6 求职渠道 (22)3.2用人单位反馈 (23)3.2.1 用人单位满意度 (23)3.2.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评价 (24)3.2.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评价 (25)3.3毕业生工作状况跟踪反馈 (25)3.3.1 工作适应情况 (26)3.3.2 工作满意度 (26)3.3.3 工作胜任情况 (27)附表——各学历层次分学院、分专业就业率 (28)2作为一所肩负神圣使命、承载宏伟愿景的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理想抱负、传承发展始终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紧密相系。
建校65年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2016年学校确立了以“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远景目标。
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学校始终坚持学术至上,形成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术前沿的科研基础和创新力。
北航近年来共获得11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得国家高等级科技奖励的纪录,被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
北航围绕实现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北航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承和弘扬敢为人先、空天报国的优良传统,制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实施学科“珠峰擎天”计划,打造学科高峰凸现、交叉学科崛起的学科发展新格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
学校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在本科生培养中,推进以“导师制、国际化、专业化、个性化”为核心内容的“一制三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织和实施国家试点学院、国家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计划)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行本科生完全学分制,实现自主转专业;探索书院制博雅教育改革;全面开展基于大类培养和完全学分制的新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构建全新的基础、通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强化不同专业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全面开展通识课程建设,形成了经典研读、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科技文明和创新创业五大版块课程体系;建设了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的“两轮式”实验实践与创新体系,推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
在研究生培养中,推进尖端优质生源汇聚、精品课程体系构筑、国际交流深度拓展、多方聚力协同育人、创3新激励分类优秀、卓越导师队伍建设等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重创新、强能力、高规格”的研究生教育品牌。
北航坚持“把一流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的育人理念,在人才培养中创造知识,在创造知识中培育人才,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和国家建设发展培养了一批领军人物和奠基人才,一批批各领域杰出人才、行业精英从这里走出,将北航的精神火种播撒到世界各地。
4一、就业基本状况与特色工作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教育部、工信部和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整合全校资源服务就业,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一线教师通力合作,保障了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继续保持高位稳定,圆满完成了2017年就业工作。
1.1就业基本状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届毕业生1总数为6387人,其中男生449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0.33%,女生189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9.67%。
本科毕业生3105人,占全体毕业生人数的48.62%,硕士毕业生2845人,占全体毕业生人数的44.54%,博士毕业生437人,占全体毕业生人数的6.84%。
截止至2017年10月31日2,本科毕业生就业率3为98.65%,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9.05%,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7.94%,总体就业率为98.78%,近三年来北航就业率保持高位稳定。
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1649人,出国(境)升学637人,升学率4达73.62%。
表1 2017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本科毕业生310516496377774298.65%硕士毕业生284511813825622799.05%博士毕业生4378324321997.94%总体63871850 799 3660 78 98.78%1为客观反映我校学生就业状况,本报告毕业生不含定向生、委培生、国防生、港澳台学生,以及为航空公司定向培养的飞行学院学生。
2本报告中统计数据截止至2017年10月31日。
3就业率=(升学毕业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其中升学毕业生包括国内升学毕业生和出国(境)留学毕业生。
已就业毕业生包括签署三方协议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
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指没有签署三方协议,与用人单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毕业生。
4升学率=(国内升学毕业生人数+出国(境)留学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599.05% 97.94%图1 2015-2017年就业率比较1.2就业特色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为目标,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指导思想,将“爱祖国、爱航空、爱航天、爱北航”的“四爱”教育融入就业工作各个环节,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造高起点、搭建大平台。
学生为本,全方位深化教育模式改革创新高质量人才培养是高质量就业的基础。
学校牢固树立“一流大学要为民族复兴培养一流人才”理念。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学校全方位深化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提出要面向胜任未来世界多样性和快速变化挑战的需求来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宽口径培养的层次和水平;要加快从单纯传授知识到注重能力提升的转变;要研究互联网对教育模式的巨大影响,改善知识传递途径和形式,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和效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础、全球视野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培养学生具备包容性智慧和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
2017年,学校开展了建校65年以来最大的人才培养改革,按照“学生为本、通识为基、融合一体、创新开放”的理念,成立覆盖一、二年级的“北航学院”,实施完全大类招生,强化通识教育,实行宽口径、大平台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整合全校教育资源,统筹书院建设,着力培养“理想高远、学识一流、胸怀寰宇、致真唯实”的领军领导人才。
学校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构建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
学校瞄准国际生命医学研究发展趋势,成立了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获批建设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
2017年,医工交叉试验班开始招生。
学校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依托强大的工科背景和优势,成立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入选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共同实施的“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
国际通用工程学院全球引进师资,核心课程全英文授课,努力打造“北航工科”国际教学试验区,学院于2017年开始招生。
2017年,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学校与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签署了中巴共建北航北斗丝路学院合作备忘录,北斗丝路学院将通过创新办学机制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打造一流北斗教学科研平台。
2017年,学校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及国家战略部署,围绕网络空间安全前沿方向,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并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七所高校之一。
7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是促进高质量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桥梁。
学校充分整合学生、教师、企业多方资源,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充分发挥学生在就业辅导中的积极作用,以职业发展协会为主要力量,组织毕业生成立共享互助的毕业生求职群,打造求职活动类公众号“航小职”,开展就业辅导交流活动。
职业发展协会全年累计完成企业HR职业发展交流、企业参观、求职经验分享、求职方法讲座等各类就业教育活动三十四场,覆盖学生群体一千五百余人次。
学校充分调动学院就业工作教师参与学校就业辅导的积极性,除了参与学校学校就业课程、个体咨询工作外,推动学院就业工作教师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学院级就业辅导活动。
其中经管学院教师苏文平老师牵头成立了跨学院的生涯教育教师团队,启用“北航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公众号进行生涯发展案例和生涯教育知识的传播。
该公众号从2016年4月上线以来,共发表文章179篇,包括学生生涯规划案例42个,累计阅读量达到193764人次,该生涯教育教师团队获得了学校“凡舟”教育奖励基金的资助。
在企业资源的整合上,除继续与华为、航天二院、商飞北研中心深度合作开展以行业探索、企业认知为目的的研究生就业教育课程外,学校不断加大邀请企业参与就业教育校园活动的力度,邀请企业HR以沙龙的方式谈企业和行业发展,邀请企业建立企业俱乐部加强企业与学生在招聘活动之外的交流,推动重点企业暑期学生社会实践的常规化等。
2017年暑假,我们组织了11支硕、博士社会实践队前往成都、西安、沈阳等地进行暑期参观实践,参与学生121名,走访企业26家。
8搭建平台,协同推进专业化就业理论研究就业理论研究工作是不断促进就业工作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的推动力,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就业理论研究工作。
学校不断完善就业研究基础数据的采集,目前基本保证了80%左右的毕业生就业过程数据采集,专场招聘会参与企业的招聘情况数据采集。
在这些数据基础上每年完成全校及分学院就业状况调查报告,目前已经连续九年发布就业工作白皮书,连续五年发布学院版就业工作白皮书。
2015年,经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批准,我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和高等教育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研发基地,成为全国四个研发基地之一,开展面向全国的大学生教育与职业发展研究。
研发基地自成立以来,开展了系列就业相关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