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课件: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课件: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

阳明病 29
(219)三阳合病,热归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妄发其汗——津液外泄,里热愈炽
三阳合病
——谵语更甚
热归阳明 妄用攻下——阴竭于下,阳浮上越
——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阳明病 30
(168)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 治
伤寒表证
误用吐下,损伤津液,邪从燥化
外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

热结在里,充斥于外 ——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里
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
(概 论)
阳明病 1
一、成因:
传经:
太(少)阳病误治,伤津化燥成实
三阴病阳复太过,或寒湿久郁化热
直犯 : 胃阳素盛
内有蕴热
阳明病
外邪直接侵犯阳明
阳明病 2
二、病理:
胃热炽盛,伤津化燥(“胃家实”) 病位:胃、大肠 性质:里实热证
阳明病 3
三、主要证型:
热证(经证):无形邪热弥漫于经——燥屎未成
未治,素体胃阳亢盛 转属阳明
阳明病 13
(188)伤寒转属阳明的主要证候
伤寒(广义)—— 泛指外感疾病 邪气内犯,转系阳明
胃肠燥热蒸腾津液——濈然微汗出 伴:不恶寒、反恶热、 潮热、谵语、腹满硬痛、不大便、 脉沉实有力
阳明病 14
(182)阳明病外证
里热蒸腾于外——身 热 热盛迫津外泄——汗自出 表解里热独盛——不恶寒 阳明里热炽盛——反恶热
阳明病 外证
阳明病 15
发热汗出鉴别表
证型


太阳中风 阳明病
身热 汗出
翕翕发热,汗出不畅, 恶风寒,脉浮缓
蒸蒸发热,汗出连绵不 断,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病 16
(183)阳明初感外邪的见证与机理
阳明初起,阳郁不伸,热势未盛——不发热
时间短暂
而恶寒
邪热深入,燥热炽盛——身热,汗自出, 恶寒自罢,反恶热
阳明病 22
(221)阳明热证误下的变证
脉浮——里热炽盛,内外充斥 脉紧——为邪气实,正邪相搏 咽燥口苦——里热炽盛,津液损伤 腹满而喘——热邪内壅,气机阻滞 身重——内热炽盛,耗气伤津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热炽
辛寒清热
阳明病 23
(221)阳明热证误下的变证
发汗——津伤热炽,热扰心神——躁,心愦愦,反谵语 误治 温针——以火济热,心神被扰——怵惕、烦躁不得眠等
脉大——邪热亢盛,气血沸腾,充盈脉道 阳明热证—— 邪热充斥内外,气血奔勇 —— 洪大而数 阳明实证—— 燥热聚结胃肠,实邪内阻 —— 沉实而大
阳明病 20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 阳明病热证 ➢ 阳明病实证 ➢ 阳明病寒证 ➢ 阳明病虚证
阳明病 21
一、 阳明病热证
➢ 栀子豉汤证(221)(228) ➢ 白虎汤证(176)(219) ➢ 白虎加人参汤证(168)(169) ➢ 猪苓汤证(223)(224)
攻下——邪热乘虚内犯胸膈——心中懊憹 ,舌上苔黄 清宣郁热 —— 栀子豉汤
阳明病 24
栀子豉汤证证治
【病机】邪热未尽,留扰胸膈
【治则】清热宣郁除烦
【方药】 清热解郁除烦 栀子 导火下行,热从小便出
宣散胸中郁结 香豉
和胃降气
阳明病 25
(228)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邪热散漫于外——手足温
阳明病 邪热未与水结——不结胸
“正阳阳明”—— 外邪直犯阳明 胃阳素盛、宿食积滞 燥实内结,腑气不通 胃家实
阳明病 9
(179)阳明病的成因
“少阳阳明”—— 少阳转变而来 少阳病 误汗、下、利小便 伤津耗液,化燥成实 大便难
阳明病 10
(181)辨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
太阳病 汗不如法,过汗 误下,妄利小便
津液损伤 胃肠干燥 阳明病
“不更衣”(脾约证) “内实”(胃家实) 大便难
阳明病 11
(185)太阳病转属阳明
太阳病(表实)——伤寒发热无汗 汗出不彻 胃阳素旺或素蕴内热
外邪入里化燥伤津 燥热炽盛,胃气上逆——呕不能食
阳明病 燥热迫津外泄——汗出濈濈然
阳明病 12
(179、181、185)太阳病转属阳 明
过汗、误下、妄利 太阳病 发汗不彻,外邪入里 津伤胃燥
• 《素问》:“邪气盛则实”
热证——阳明燥热未与肠中积滞相结,而弥漫全身 胃
实证——阳明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于肠道
家 实
阳明病 7
(179)阳明病的成因
“太阳阳明”——太阳转属阳明
太阳病 发汗太过 误吐下利 津伤胃肠干燥——大便硬
伤津化燥 脾 胃热肠燥 约
津液旁渗膀胱——小便数
阳明病 8
(179)阳明病的成因
阳明病 5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提纲
阳明病提纲(180) 阳明病病因病机(179、181、185) 阳明病脉证(182、183、184、186 )
阳明病 6
(180)阳明病的辨证提纲
“胃家实” —— 邪入阳明,津伤燥化,胃肠燥热亢盛
“胃家”—— 统指胃肠
• 《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实”—— 邪气实
生石膏、知母——清胃热,养胃津
炙草、粳米——益气、护津、和药
清气泄热 生津止渴
阳明病 28
(219)三阳合病,热归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三阳合病 胃气受阻,气机壅滞——腹满 邪热归 伤津耗气——身重难以转侧 并阳明 津液被灼——口不仁
阳明胃热炽盛 热浊之气熏蒸于上——面垢 热邪上扰神明——谵语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遗尿 里热炽盛,迫津外泄——自汗出
阳明病 17
恶寒鉴别表
证 型 恶 寒 持续时间
伴随症状
太阳病 重
持续不 能自罢
伴见太阳表证
阳明病

时间短暂 可以自罢
身灼热,汗出,目赤 鼻干,口渴,苔黄, 脉大等里热实见证
阳明病 8
(184)阳明病恶寒自罢的原因
胃为阳土,燥化迅速 初病恶寒,随其燥化,迅速自罢 自汗出而恶热
阳明病 19
(186)阳明病的主脉
下后 邪热内扰心神——
清宣
热扰胃脘嘈杂——饥不能食 ——栀子豉汤
邪热蒸腾于上——但头汗出
阳明病 26
(176)辨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脉象与证治
浮——热盛于外——“表有热” 脉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滑——热炽于里——里有热 舌苔黄燥、烦渴等
表里俱热
阳明病 27
白虎汤证
【病机】胃热炽盛,充斥内外 【治则】辛寒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方
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
实证(腑证):有形实邪结聚胃肠——燥屎已成
主证:腹胀满、便秘、潮热、烦躁、脉沉有力
发黄证(阳黄):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主证:身热、无汗、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
阳明病 4
四、治疗:
治则:清下里热,保护津液 阳明热证——清热——白虎汤 阳明实证——攻下——承气汤
治禁:汗法、利小便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