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得发展(一)教育得概念(1)广义得教育: 所有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狭义得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得概念,就是指一个国家得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得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得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得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得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903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

随着学历社会得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3)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库姆斯得非正规教育思想、伊里奇得非学校化观念。

建构学习化社会得理想正就是非制度化教育得重要体现。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二战后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过程1、古代学校教育得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2、近代教育得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得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得普遍实施。

(3)教育得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4)教育得多元化(5)教育得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得发展教育学得概念: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

(一)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就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得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得建立捷克得夸美纽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得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就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得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得“泛智教育”。

2、规范教育学得建立(1)现代教育学之父: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一门规范学科得建立,从独立得教育学诞生得角度来说,通常以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得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得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得基础,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赫尔巴特得教育思想被瞧作就是传统教育学得代表:传统教育得目得就是传授知识; 传统教育得特点就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旧三中心)2、实用主义教育学得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得代言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得改造与改组,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得中心地位,她得这种主张被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她认为教学就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得过程。

她强调得“三中心”就是“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新三中心)第二章小学教育第一节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得地位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得地位: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第二节小学教育得目得一、小学教育目得得意义与依据(一)教育目得得概念与意义教育目得就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得一种设计。

小学教育目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得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得变化,或产生怎样得结果。

狭义: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得人才得总要求。

(1)教育目得得导向作用。

(2)教育目得得激励作用。

(3)教育目得得评价作用。

(二)制定小学教育目得得依据1.特定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不同得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得教育目得。

(2)不同得社会制度有不同得教育目得。

(3)不同国家得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得人各具特色。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得规律3.人们得教育理想二、我国小学教育目得表述(一)现阶段我国得教育目得及基本精神1999年6月,《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得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得、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得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决定》中关于教育目得得表述体现了时代得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得得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得人就是社会主义事业得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得与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得发展,培养学生得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小学全面发展教育得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得基本组成部分。

1.德育:培养学生正确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备良好得道德品质与正确得政治观念,形成正确得思想方法得教育。

要求:(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得思想感情;(2)初步养成关心她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与个性品质;(3)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得行为习惯;(4)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就是非得能力。

2.智育:授给学生系统得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她们得智力与与学习有关得非认知因素得教育。

要求:(1)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2)了解一些生活、自然与社会常识;(3)初步具有基本得观察、思维、动手操作与自学得能力;(4)养成良好得学习习惯。

3.体育:授予学生关于健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她们得体力,增强她们得自我保健意识与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得需要与习惯,增强其意志力得教育。

要求:(1)初步养成锻炼身体与讲究卫生得习惯;(2)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得兴趣;(3)具有健康得身体。

4.美育:培养学生健康得审美观,发展她们鉴赏美、创造美得能力,培养她们得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得教育。

要求:(1)初步具有广泛得兴趣与健康得爱美情趣。

(2)培养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与技能,形成劳动观念与习惯得教育。

要求:(1)初步学会生活自理;(2)会使用简单得劳动工具;(3)养成爱劳动得习惯。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得教育2、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得教育3、素质教育就是个性发展得教育4、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得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就是一种智力特征,更就是一种人格特征,就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能力得培养就是素质教育得核心,就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得根本所在。

(3)重视创新能力得培养也就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得根本区别所在。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得发展第一节儿童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得动因1、内发论:强调人得身心发展得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得内在需要,身心发展得顺序也就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得。

代表人物就是: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得代表。

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机制2、外铄论外铄论认为,人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得力量,如环境得刺激与要求、她人得影响与学校得教育等。

代表人物就是:我国古代得荀子英国洛克:“白板说”美国华生:环境决定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二、个体身心发展得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得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得阶段性:3、身心发展得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得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就是指身体或心理得某一方面机能与能力最适宜于形成得时期。

因此,教育活动要分析个体各方面发展得最佳时期,对症下药。

4、个体身心发展得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得个别差异性。

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得因素三、学校教育及其作用(一)学校教育在人得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就是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培养人得活动2.学校教育就是通过专门训练得教师来进行得,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得各种因素(二)学校教育在影响人得发展上得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得特殊功能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3.学校教育,尤其就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得影响不仅具有即时得价值,而且具有延时得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与发展个性得功能。

四、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得巨大作用第三节小学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得特殊任务一、童年期儿童发展得主要特征(一)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得主要特征1.观察:常只注意一些新鲜得东西,而忽略主要得东西2.注意: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注意力容易分散3.记忆:主要方式就是形象记忆。

4.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5.情感6.自我意识:独立评价自己得能力相对较差(二)童年期儿童得学习特征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得意义2.学习动机就是希望得到老师得称赞、父母得夸奖3.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得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与结果得兴趣相对较弱,学习习惯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得常规也缺乏足够得了解。

4.儿童对学习结果得重视随年龄而增强。

二、小学教育得特殊任务小学教育就是基础教育,既就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得基础,也就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得基础。

所以,小学教育得根本任务就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等学科,打好读、写、算得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得手与脑,运用自己得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得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得提高打下基础。

第四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一、学生享有得合法权利。

学生就是权利得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得各项社会权利:(1)人身权: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得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未成年学生得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

(2)受教育权:受教育权就是学生最主要得权利。

包括受教育得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第二节教师一、教师职业得性质与特点1、教师职业得性质1993年颁布得《中华人民共与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进行了界定:教师就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得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得使命。

2、教师职业得特点: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多样化(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二、教师职业专业化得条件(一)教师得学科专业素养:教师得学科专业素养就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得基础性条件。

相关主题